一日兩份文件,高校教師的薪酬,再次引起關注。
日前,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二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試點的意見》。習近平在主持會議時強調,把推動高校教師、科研人員薪酬分配制度改革作為重要抓手,逐步建立保障激勵兼顧的薪酬制度。開展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薪酬制度改革試點,向扎根教學科研一線的人員傾斜,向從事基礎學科教學和基礎前沿研究、承擔國家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任務、取得重大創新成果的人員傾斜。
同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辦公廳發布了《湖南省推進以創新為支撐的高校師生創業就業三年行動方案(2023-2025年)》。提出高校科研人員可以到科技企業兼職,并獲取兼職報酬,其創業或兼職期間的工作業績可作為職稱評審的依據。
談起高校教師,手捧“鐵飯碗”、身處“象牙塔”的高薪群體等形容詞,已然成為社會對他們的刻板印象。實際上,這一群體還面臨著背負科研、任課雙重壓力,如“職場浮萍”一般晉升之路艱難的另一面。
近幾年,網絡上出現高校青年教師揭底“哭窮”、名牌大學教授自爆工資條等現象,訴說著這個職業背后不與人說的“心酸”。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與科研機構的薪酬,基本上都采取“基本工資+績效+津貼”的制度。中國人民大學教育學院副院長李立國曾表示:“與國際同行相比,我國高校教師待遇總體偏低,學校運行經費中用于人力開支的比例偏低。”
研究論文《薪酬滿意度提升視角下我國高校教師薪酬改革路徑探析》在2020年的調查中發現,一半以上高校教師實際月實發工資的絕對水平不足1萬元,約1/3的高校教師期望基本工資占比低于實際基本工資占比,教師工資水平滿意度和工資增長滿意度均較低。
這種窘迫的“低薪”情況,正在發生轉變……
企業兼職,放開
2016年底,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行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分配政策的若干意見》,允許科研人員和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
允許高校教師兼職,對很多收入欠佳的老師來說,無疑是“久旱逢甘霖”。不可忽視的是,在《意見》發布前,高校教師課外兼職已經是“公開的秘密”,而這一舉措,對其從事“副業”經營活動開了口子,讓其擁有“合法化”的從業底氣。
口子放開以后,各地陸續跟進,發布相應措施。
2022年底,山東省德州市人民政府明確提到“允許科研人員和高校教師依法依規適度兼職兼薪”。今年2月,安徽省宣城市發布通知,鼓勵民營企業聘用高校教師和科研人員擔任“科技副總”,并給予相應補助,預計一位“科技副總”一年到手十幾萬元起。
云南省人民政府在4月發布文件,明確支持兼職教師取得合法報酬,兼職教師在聘用單位取得的工作業績,可作為派出單位對其年度考核、職稱晉升、崗位聘用的參考。
國家對教師兼職的態度逐漸放開,政策上的轉向,打開了高校科研人員創業創新及其在事業單位和企業間流動的“旋轉門”。
創新創業,支持
與允許兼職一樣被逐漸放開的,還有鼓勵教師創新創業。
成果轉化對于大學與社會的意義不言而喻。從高校角度而言,研究成果束之高閣,不利于其服務社會經濟發展的步伐。對社會來說,如果大學不能有效推動學術成果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那么學術成果從生產到應用的鏈條將被無限延長,導致資源浪費。
而在推動成果轉化過程中,大學教師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如果說兼職是教師以“輔助”身份,充當高校和企業間的橋梁,助推企業科研創新,那“創業”一詞則意味著,教師將從0到1實現科研成果的轉化。
2014年以來,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背景下,促使高校教師離崗創業、在崗創業等學術創業活動的政策,從“可以創辦”發展到“全面鼓勵”階段,高校教師可名正言順通過科研創新和成果轉化“致富”。
在此之下,近幾年國內創業公司多了不少高校教師的身影,在從教師到創業者身份轉變過程中,高校成為其堅實的后盾。
成立于2021年的中國第一家光量子計算公司圖靈量子由上海交通大學長聘教授、博士生導師金賢敏創立,他帶領團隊在新賽道上勇闖無人區,相繼誕生了國內首家量子人工智能計算中心、首套“飛秒激光直寫三維光量子芯片系統”。金教授曾表示,上海交大支持科研產業轉化和創業的環境讓其備受鼓舞。
2022年3月,上海交大發起了“天工計劃”,為入選者聘請創業導師,進行創業培訓,幫助其在學術和產業兩個世界中穿梭。目前,上海“大零號灣”內聚集了圖靈量子、術銳技術、輝羲智能、節卡機器人、唐鋒能源、榮駿科技、霖鼎光學等一批上海交大教師參與創業的企業。
上海科技大學對科研成果轉化的重視、對教師自主創業的激勵,同樣讓在校教師感到驚喜。學校成立技術轉移辦公室,幫助教師實現技術轉移、創新創業,生命學院副教授陳佳所創立的研究基因治療的公司,便是上科大重點孵化企業。目前,已經完成了近3億元A輪融資,陳佳表示,企業在產生效益的同時,還能反過來促進自己的科研。
在今年剛成立“天開園”的天津,毗鄰這片創新創業熱土的天津大學鼓勵在職教職工離崗創業,引導他們開辟新的職業發展通道。由天大校友發起創立的北洋海棠基金慷慨支持,解決科技成果“最后一公里”的難題,由智變金。
把自己的研究領域和市場對接,聚焦和學科相關的創業項目,高校教師將知識轉化為經濟并獲得回報的這條路,日益開闊。
薪酬制度,改革
在放開兼職和創業外,薪酬體制的改革,也不容忽視。
教育部在2021年就提出,把參與教研活動,承擔命題監考任務,指導學生畢業設計、創新創業等計入工作量。不將論文數、項目數、課題經費等科研量化指標與績效工資分配、獎勵直接掛鉤……讓扎根教學一線的老師們也有了抵抗教學研究功利化、短視化的底氣與定力。
作為教師們施展才華、實現個人成長的舞臺,高校也意識到薪酬制度是人才資源配置的重要一環,積極為“提高教師的幸福感”而作出改變。
復旦大學形成了動態崗位津貼體系,在此體系中基礎崗位津貼占80%,績效津貼占20%,調整向優秀教師、教學工作傾斜,青年教工增長幅度最大,以此充分調動全校教職員工的積極性,推動學校發展。
還有一些高校,用實實在在的薪酬增長,為在校教師們注入一劑強心針。
今年6月,長沙醫學院發文稱,5月該校教職工薪酬實現人均上漲5000元/月,本次調增后該校入職3年及以上在校教職工月平均薪酬達16880元。長春建筑學院在4月召開的會議上表示,新增投入1500萬元用于本次教職工工資和福利調整,進一步完善薪酬體系,優化工資結構。
無論是允許兼職、鼓勵創業還是推進改革,高校都應繼續積極探索符合教育與科研規律的薪酬制度,為教師提供更大自主空間,讓其減輕考核負擔,有時間和空間去做自己感興趣的學術研究與教育教學創新,為“甘坐冷板凳”想要做一流研究的教學科研人員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讓教師們都能“往前走,少一些羈絆,往后退,少一些顧慮”。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