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熱點
01 官宣新規!2024,考研更難了!
近日,多所高校陸續發布2024年碩士研究生招生簡章,2024考研已迎來倒計時。對于想要報考教育碩士的同學來說,還未從2024年教育碩士初試科目采用全國統一命題的新規定中緩過神來,近日,繼《碩士專業學位研究生指導性培養方案(2023年修訂版)》發布后,多所高校又官宣教育碩士前置專業要求,限制跨專業考研。
圖源:中國教育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網
02 高校行政,不能轉教師了!
近日,有坐標湖南的網友曝料:今年學校開始實行新政,除了專任教師和輔導員,其他行政人員都考不了高教資格證了。
從評論區看來,不少城市或高校在幾年前便已實行該政策。
圖源:湘潭大學官網
更多詳情見:https://mp.weixin.qq.com/s/LkpSix6i7K900NMTlvtSiA
03 院士候選人,履新省會大學!
近日,廣州市人民政府任免工作人員:任命邢鋒同志為廣州大學副校長,免去其廣州航海學院副院長職務。
據悉,2023年8月31日,邢鋒入選中國工程院2023年院士增選有效候選人。
邢鋒,男,邢鋒,男,1965年7月生,河南開封人,1992年9月參加工作,1985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廣州大學副校長。
1981-1992年清華大學讀書獲博士學位,綠色建筑材料領域學術帶頭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工程領軍人才。現任國際材料結構和實驗室聯合會(RILEM)理事,RILEM TCSHE委員會主席,ACI(美國混凝土學會)中國分會副理事長,廣東省濱海土木工程耐久性重點實驗室決策委員會主任,政協第十二屆廣東省委員會科教文衛體委員會副主任。
曾任深圳大學副校長、黨委副書記,深圳信息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廣東省教育工委副書記,廣東省教育廳黨組副書記、副廳長等職。
獲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均排名1),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2項(排名1、2),教育部科技發明一等獎1項(排名1),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排名1),第46屆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特許金獎1項;主編、參編國家、行業和地方標準13部;出版學術著作5部,以一作或通訊發表期刊論文147篇(SCI收錄86篇);授權發明專利96項(含8項歐美發明專利)。
高校動態
01 “雙一流”大學,正式更名!
9月16日,上海體育大學揭牌儀式在學校綠瓦大樓大禮堂舉行。上海市副市長解冬,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虞麗娟,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平,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書記沈煒,上海市教衛工作黨委副書記、上海市教育委員會主任周亞明,上海市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徐彬,楊浦區委書記薛侃,以及上海市有關區和委辦局領導,合作單位代表,學校領導班子成員、老領導、老同志、中層干部、師生代表等參加儀式。儀式由上海體育大學黨委書記李崟主持。
圖源上海體育大學官網
上海市副市長解冬,上海市政協副主席虞麗娟為上海體育大學揭牌。
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王平宣讀了《教育部關于同意上海體育學院更名為上海體育大學的函》。
02 廣東省或再添一所985大學,知情人透露:校門都建好了
近日,珠海科技學院(原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簡稱“珠科”)的同學發現,學校南門靠近教師公寓的位置出現了一個新校門,上面寫著“吉林大學”!
圖源:廣東中學生
據考證,這應該是吉林大學珠海研究院(原是南方研究院)。此前,吉大珠海研究院的大門和圍墻建設工程正式開工,此處應該就是校門的位置了。
03 破解百年難題!清華大學最新Cell
重力控制著植物的定向生長,一個多世紀前提出的經典淀粉-statolith假說認為,淀粉質體沉積在特化細胞中啟動了重力感應,但其分子機制尚未明確。LAZY蛋白被認為是向地性的關鍵調節因子,而LAZY突變體表現出明顯的向地性缺陷。
2023年9月22日,清華大學陳浩東團隊在Cell 在線發表題為“Amyloplast sedimentation repolarizes LAZYs to achieve gravity sensing in plant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報道了重定向的重力刺激觸發絲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信號介導的擬南芥根小柱細胞中基本極化的LAZY蛋白磷酸化。
LAZY的磷酸化增加了其與淀粉體表面葉綠體外膜(TOC)蛋白的幾個轉座子的相互作用,促進了淀粉體上LAZY蛋白的富集。淀粉質體沉積隨后引導LAZY遷移到小柱細胞的質膜下部,在那里LAZY誘導生長素不對稱分布和根的差異生長。總之,這項研究為淀粉-statolith假說提供了分子解釋:細胞器運動觸發分子極性形成。
國際視野
01 重磅!2024 U.S. News 美國大學排名發布
9月18日,U.S. News & World Report 《美國新聞與世界報道》現已正式發布最新的2024全美最佳綜合大學排名(2024 Best College Ranking),普林斯頓大學仍然領先全美!
TOP 10 的大學變化不明顯,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耶魯大學、賓夕法尼亞大學,位居第2-6位。加州理工學院則與杜克大學,并列第7名。
布朗大學成為新晉全美前10學府,上升4位,與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西北大學共同位列TOP 9。
排名前50名的大學中,變化最大為德克薩斯農工大學,上升20位,升至第47名;其次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戴維斯分校,升至第28名;羅格斯大學與華盛頓大學,均上升15位并列第40名;弗吉尼亞理工上升15位至第47名。
其他變化較大的院校包括:芝加哥大學下降至第12名,紐約大學下降10位至第35名,塔夫茨大學下降至第40名,羅徹斯特大學下降至第40名,維克森林大學下降至第47名。維拉諾瓦大學跌至第67名,佩珀代因大學至第76名,伍斯特理工大學第82名,貝勒大學降至第93名,洛約拉馬利蒙特大學降至第93名。
2024 U.S. News 全美綜合大學排名TOP100見此鏈接:https://mp.weixin.qq.com/s/Zywin4di-u8Ip6TwTs_INw
02 日本意圖打造本土版常青藤高校,東京大學不敵東北大學首輪落選
《自然》新聞(Nature News)消息,日前,日本政府公布了首批獲得國際卓越大學項目資助的候選高校名單,位于仙臺的東北大學越過該國最負盛名的東京大學和京都大學,成為首輪資助的唯一候選對象。
日本東北大學官網截圖
國際卓越大學資助項目由于 2021 年設立,日本政府計劃投入 10 萬億日元(750 億美元),在未來的 25 年中,每年向 4~6 所精英高校提供約 20 億美元的經費,希望以此提升日本大學的國際排名表現,大幅加強國際合作和人才流通,打造本土版“常青藤”高校,最終提振日本日漸衰落的科學影響力。本次公布的首輪獲資助名單中,僅有東北大學的改革提案內容被認為符合資助需求,例如采用日語和英語作為官方教學和交流語言,將國際學者和學生的比例提高至 30%,擺脫日本傳統的“正教授支配實驗室”體制等。據悉,東北大學需要再次優化方案才能獲得最終撥款,如果經費到位,該校還計劃利用部分經費在未來 25 年內孵育 1500 家初創企業。(Nature News)
科研進展
01 美國或將開展“人造子宮”人體試驗
據《華爾街日報》等媒體消息,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計劃于近日開展針對“人造子宮”技術進行首次人體臨床試驗的討論,該試驗旨在發展保育早產兒的臨床技術,以降低其死亡率。
美國疾控中心的數據顯示,該國大約有十分之一的嬰兒為早產兒(在妊娠滿 37 周前出生),還有不到 1% 的嬰兒會在 28 周前就出生。肺部發育不良是早產兒面臨的最大問題,而目前最好的治療方式——呼吸機治療可能會造成嚴重損傷。報道稱,目前美國維塔拉生物醫學公司(Vitara Biomedical)正在研發人造子宮,其工作原理是使用塑料材質的袋子和管道模擬子宮環境,提供羊水、氧氣和藥物,以培育 23 至 25 周的胎兒,使其肺部在液體環境中持續發育。2017 年,領導該研究的學者曾發布了一組羊羔在人造子宮中生長的照片。該公司表示,FDA 將他們的技術劃定為“突破性療法”,這意味著其審批將進入 FDA 的快車道。
來源:Children’s Hospital of Philadelphia, Journal of Pediatric and Developmental Pathology Adrienne Tong/THE WALL STREET JOURNAL
此外,其他研究團隊也在開發類似技術,如美國密歇根大學的“人造胎盤”預計將在未來三年內開展臨床試驗,新加坡、澳大利亞和日本共同開發的 EVE 系統(也是一種子宮樣設備)預計需要至少 5~10 年才能進行臨床試驗。倫理問題包括如何向家庭提供風險信息和決策支持。盡管這項技術可能有助于提高早產兒的存活率,但仍需進一步研究和倫理討論來解決相關問題。(華爾街日報,Nature News)
02 馬斯克首個腦機接口人體試驗開始招募受試者
據 Neuralink 官網消息,目前 PRIME(精確機器人植入腦機接口)研究已經獲得了獨立的機構審查委員會的批準,第一家醫院開始招募首次人體臨床試驗的參與者。今年 5 月,美國食品與藥品管理局批準了 Neuralink 研發的完全植入式無線腦機接口設備試驗用器械豁免(investigational device exemption)權限。
PRIME 研究是一項針對腦機接口(BCI)的醫療設備試驗,旨在評估 Neuralink 開發的 N1 植入物和手術機器人(R1 機器人)的安全性,并評估 N1 user App(一款 BCI 軟件)在讓癱瘓患者控制外部設備方面的安全性和初步有效性。在試驗中,R1 機器人將通過手術將 N1 植入物的超細且靈活的線放置在控制運動意圖的大腦區域中。N1 植入物通過分布在 64 個線程上的 1024 個電極記錄神經活動,每一根電極都比人的頭發絲細,植入后是隱形的。N1 user App 能解碼來自N1 植入物的神經信息,分析參與者的運動意圖,并將其連接到電腦。因頸脊髓損傷或肌萎縮側索硬化癥 (ALS) 導致四肢癱瘓、且一年以上癥狀無改善的 22 歲以上患者可能符合這次試驗的招募資格。此項研究需要大約 6 年時間完成。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