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科學院院士、自然科學基金委黨組書記、主任竇賢康接受了《中國新聞周刊》的專訪,對一些大家關心的問題做了重要回復。
本期干貨 內容概覽 1.杰青最高可獲15年穩定支持 2.自2024年起,對于申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女性科研人員年齡限制將放寬到48周歲 3.把青年人才培養擺在突出位置,試點資助優秀本科生 4.調整醫學評委構成,三分之二左右的專家應該是醫生,三分之一左右是做研究的學者 5.自然科學基金委堅持自由探索與目標導向并重 6.破除“打招呼”頑疾 7.支持科研人員開展前沿探索和原創性基礎研究
1、杰青最高可獲15年穩定支持
中國新聞周刊:今年,中央政治局進行第三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建立完善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相結合的基礎研究投入機制。對于這兩種支持機制,自然科學基金委如何協調?
竇賢康:競爭性支持和穩定支持實際上是辯證的關系。競爭是前提,維持競爭,是我們評選項目的第一原則。在競爭過程中,我們發現有些人非常優秀,再穩定支持他們。我們需要通過某種方式把人才選拔出來,自然科學基金委提供“練武”的臺子,大家上去比試,如果效果還不錯,面上項目做得很好,杰青項目干得也不錯,我們會以更大的項目更長的周期去穩定支持。
對于獲得“杰青”基金項目的科研人員來說,在項目結題后一方面可以申請創新研究群體、基礎科學中心等人才項目,沿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人才資助鏈條繼續發展;另一方面可以申請重大項目、重大研究計劃等,面向科學前沿和支撐國家需求的科學問題開展深入研究,推動產出創新成果。同時,我們正在計劃進行一項改革,探索設立杰青基金延續資助項目。在杰青基金項目結題后,自然科學基金委開展分級評價,擇優選出一批極富創新能力和潛力的優秀人才,給下一個5年周期的滾動支持,通過選拔的杰青,特別優秀的最高可獲得15年的穩定支持。最終,我們是想引導和鼓勵項目負責人持續開展高質量的研究工作,探索構建對基礎研究人才的穩定支持機制。
2、女性申請杰青年齡限制放寬到48周歲
據介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始終重視女性科研人員的成長發展,采取了同等條件下“女性優先”、允許孕哺期女性延長項目周期、提升女性專家評審參與度等措施,特別是放寬女性申請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優秀青年科學基金項目的年齡限制,為更多女性科研人員獲得項目資助、開展基礎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持。申請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要求,申報當年1月1日男性未滿35周歲,女性未滿40周歲;申請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要求,男性未滿45周歲,女性未滿48周歲。
此次推出放寬女性申請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項目年齡限制的政策,將為廣大女性科研人員提供更多申請資助機會,為培養造就更多女性科技領軍人才提供有力支撐。
3、試點資助優秀本科生
中國新聞周刊:除了試點優秀本科生資助,自然科學基金委在支持青年人才成長方面,還有哪些舉措和計劃?
竇賢康:近兩年優秀青年科研人員數量增加很快。一是2010年以后,中國經濟高速發展,一批海外留學歸來的人才進入高校,充實了科研人員隊伍,促進了博士生培養數量的增長和質量的提高;二是近年來中國科技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形勢變化,增強了海外留學博士生回國發展趨勢。
針對這些突出特點,我們將把青年人才培養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采取更直接、更有力的資助模式,破除一些論資排輩、求全責備的觀念,盡早選拔優秀青年人才,增強他們的科學素養,鼓勵他們創新,給中國基礎研究人才隊伍發展提供“源頭活水”。
4、單列臨床醫生賽道,評委中醫生占比2/3
中國新聞周刊:前不久,自然科學基金委在北京、上海、武漢等地開展了醫學科研資助需求與政策調研,引發了比較大的討論。這次調研的目的是什么?
竇賢康:醫學與“四個面向”的每一個“面向”都密切相關,這次調研的目的是為了應對當前醫學科學發展的新形勢、新挑戰,持續優化醫學科學基金管理,加強臨床醫學科學家資助力度,促進醫學科學高質量發展。
醫生搞科研發論文是好事,但要符合現實規律,不能提不切實際的要求,逼著醫生為了晉升去發一些無用的論文。我們計劃明年進行試點,加強臨床醫學科學家資助力度,為愿意做科研的優秀醫生單列一個賽道,增加杰青名額。我們要求申請者是一個好醫生,同時也要有興趣做科研,鼓勵他們與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合作。此外,以往的專家評委大多是做基礎研究的專家,我們將在這個版塊調整評委構成,三分之二左右的專家應該是醫生,三分之一左右是做研究的學者。
5、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
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國內的基礎研究,強調目標導向和自由探索“兩條腿走路”。你怎么看“兩條腿走路”?基礎研究的“有用”和“無用”間該怎么平衡?
竇賢康:長期以來,自然科學基金委堅持自由探索與目標導向并重。一方面,我們保持面上等自主選題類的項目資助經費占比在60%左右,支持科研人員開展前沿探索,實現科學基金對自然科學領域的全覆蓋;另一方面,面向國家重大戰略需求,我們凝練核心科學問題,通過一些重大基金項目,穩定支持優秀的科學家攻關。基礎研究在當下也有新的變化。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一些基礎性問題也會變得更加具體,自由探索的基礎研究與應用研究間的界限越來越模糊。科學沒有“無用”的,長期看來都會有用,但科學發展最初的驅動力還應該是好奇心。科研人員也不能因為科學“有用”,過于功利化,這樣科學往往進步不了。
6、破除“打招呼”頑疾
中國新聞周刊:在整治評審專家被“打招呼”的頑疾方面,自然科學基金委有哪些具體舉措?
竇賢康:今年以來,我們的工作重點主要放在“正面引導、極限防守、嚴肅懲戒”三方面,盡最大可能使“打招呼”起不到效果。
檢驗工作好與壞最本質的標準,是看最好的人有沒有上來,最差的人有沒有被淘汰。從評審專家和答辯人的反饋來看,今年整治有明顯的效果,之后我們將持續深入推進相關整治工作。如果我們設立的項目不科學,沒有形成良好的評審機制,最優秀的人得不到有效支持,對中國基礎研究的影響是巨大的。
7.支持科研人員開展原創性基礎研究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