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學術期刊?我覺得有三個標準:
第一個是研究。學術期刊以發表優秀論文、推動學術前行為本旨。
第二個是教育。研究沒有限制,觸及事物的多樣性、差異性乃至對立性,但從期刊的教育職能看,則以追求最大公約數為導向。
第三個是傳播或曰宣傳。期刊發行后要送到讀者那兒,如何把學術觀點、教育宗旨傳遞給讀者,是需要認真考量的。研究、教育、傳播三者之間存在一定的張力。研究追求特殊性,「標新立異」;教育倡導「求同存異」,追求同一性;傳播特別是宣傳,旨在把研究和教育成果社會化,因而「張大其事」。對三者的不同側重規定了期刊的性格。
回顧 20 世紀以來的歷史,有一本我們南京大學的前身 —— 國立東南大學創辦的學術雜志堪稱典范,名叫《學衡》。
百年前,面對滾滾西潮,如何守住中國文化的根,進而繼往開來,一群國立東南大學的教授聚集在一起,創辦了《學衡》,其宗旨是:昌明國粹,融化新知。
「國粹」 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文化的精粹,它的反面是「國渣」,這個詞當時就有了。那么什么是新知呢?指外來的知識,相對于已知的知識(傳統文化)而言。
對于新知,不能全盤照收,要融化它,和國粹結合在一塊。去年《學衡》雜志創刊 100 周年,我借用 1878 年雨果在紀念伏爾泰去世 100 周年演講的句式說道:《學衡》在批評和贊美聲中逝去了。《學衡》不僅是一個學派,還是一個世紀。一本民間雜志能把研究、教育、傳播高度融為一體,在時光過去 100 年后依然熠熠閃光,《學衡》毫無疑問是楷模。
再看當下,我們的學術期刊數量之多,刊發的論文之眾,堪稱世界第一。有多少好文章?平心而論,很少!作言造語,妄稱文武的學術太多了。我們有愧于時代,有愧于納稅人。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