獲悉,11月22日,2023年兩院院士增選結果揭曉,共133人當選。其中,中國工程院院士增選產生7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選舉產生59名中國科學院院士。本次增選后,我國現有中國科學院院士共873人,現有中國工程院院士共978人。
圖片來源: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官網
其中中國科學院2023年新當選院士平均年齡54.7歲,最小年齡45歲,最大年齡65歲,60歲(含)以下的占90%。女性科學家有5人當選。中國工程院2023年新當選院士共涉及43個一級學科,覆蓋院士增選指南中學科的78.2%。院士隊伍的學科分布和年齡結構進一步優化。
下附兩院名單公告中涉及材料、能源、半導體等相關領域的院士部分簡介,若有錯漏之處,歡迎指正:
中國工程院部分院士簡介
化工、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馮志海
航天材料及工藝研究所
致力于航天防熱復合材料技術和碳纖維國產化研究,取得了多項重大突破,研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他先后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 項、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2 項、國防一等獎4 項、二等獎1 項、三等獎1 項;出版著(譯)作2 部,發表科技論文210 余篇,授權發明專利60 余項。
高雄厚
中國石油蘭州化工研究中心主任
長期從事石油煉制催化劑及工藝的研發工作。作為學術帶頭人,承擔了包括國家973計劃、科技支撐計劃項目在內的重大科研項目40余項,取得了一大批在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產業化成果。先后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項(均為第一完成人),省部級科技成果18項,發表論文72篇,其中SCI收錄13篇;申請國內外發明專利46項,授權25項,其中80%以上實現了產業化。開發出的4大系列19個牌號的催化劑新產品,累計加工重油2億噸,為我國清潔油品生產、重油高效轉化、高附加值基本有機化工原料生產做出了突出貢獻,提升了我國煉油催化劑的國際影響力。
韓恩厚
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院長
長期從事腐蝕機理、耐腐蝕材料、腐蝕控制技術、工程結構與裝備腐蝕服役安全評價與壽命評估研究與應用。研發出多種腐蝕控制與服役安全評價技術,已在核電、飛機、管道、電網、船舶、汽車等多領域應用。主要學術成就包括,一、建立了飛機和油氣長輸管道的環境服役壽命與安全性評價方法。二、發展了用于重大工程結構的高性能防腐蝕系列技術。三、建設了極端高溫高壓水試驗條件,提升中國在該領域的研究能力。
黃輝
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研究生部博士生導師
長期從事含能材料及彈藥工程領域相關研究,主持多項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在高品質炸藥、不敏感炸藥研究,炸藥精密成型,安全彈藥技術與工程以及新型含能材料探索和功能復合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創新性成果,多項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劉日平
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亞穩材料制備與服役領域專家、燕山大學教授
主要從事超常規條件下的亞穩材料制備與服役方面的研究和技術開發工作。在利用亞穩技術開發特殊性能金屬材料方面成績突出。其中提出了含亞穩相的材料設計新方法,發明了亞穩材料制備系列新技術,開發出十多種全新的特殊性能金屬材料,解決了空間防護、飛行器傳動機構等關鍵材料難題,并被廣泛應用在航天、核工業、化工、鋼鐵等領域,
呂劍
中國兵器戰略科學家、中國兵器工業第二〇四研究所研究員、西安近代化學研究所研究員
長期致力于有機化工領域中專用化學品的催化合成研究工作,團隊先后承擔了國家攻關計劃、國防重大專項、國家重大專項等20多項,在含氟化學品、含氮化學品、高能燃料等軍民兩用技術領域,開發并形成了8類12個系列成套技術,均實現了轉化和應用,解決了我國武器裝備急需高能燃料、履行國際環境公約迫切需要環保氟代烴合成技術的難題,取得了顯著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張福成
華北理工大學校長
長期研究耐磨材料、貝氏體鋼等領域;發明難焊高錳鋼轍叉焊接用鋼及焊接技術,解決了中國鐵路發展中一項卡脖子技術難題,為實現中國高速、重載跨區間無縫線路的技術跨越創造了條件;發明鐵路轍叉用新型高錳鋼冶金全流程技術,制造出潔凈、致密、均質、納米孿晶高錳鋼,使轍叉服役穩定、長壽,為中國鐵路快速發展提供了保障;發明系列貝氏體新鋼種及其冶金系統技術,解決了貝氏體相變周期長、性能不穩定以及超大尺寸軸承均質化的技術難題,推動了貝氏體鋼應用技術的發展。
趙躍民
中國礦業大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
長期從事礦物加工工程領域研究,在煤炭干法分選和篩分領域做出了創造性貢獻。建立了潮濕細粒物料彈性篩分理論,開發了琴弦概率篩、新型弛張篩等篩分設備,并在我國煤礦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趙中偉
中南大學教授
研究方向為稀有金屬冶金、相似元素分離、冶金過程強化、新能源金屬的理論與工藝研究。科研團隊以“難冶鎢資源深度開發應用關鍵技術”項目獲得“2011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該項目包括白鎢礦分解新工藝、高濃度離子交換、共生鎢鉬分離及短流程深度除雜等整套關鍵技術,成功地解決了我國難冶鎢資源的高效利用與清潔生產問題,為我國鎢資源使用提供了技術支撐;產品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滿足了我國國民經濟和國防軍工的需求,為我國的冶金科學技術進步和國民經濟建設作出了貢獻。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8人
杜時貴
礦山工程地質專家
礦山工程地質專家,在結構面抗剪強度領域科學發現、技術發明和工程應用方面的系統性工作在國際上產生一定的影響。(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評)發現并定義了JRC三大現象(各質異性、各向異性、非均一性),成功破解了長期困擾學術界的抗剪強度試驗離散之謎 。(中國地質大學評)
胡石林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先后負責國際原子能機構項目5項、核能開發項目5項、預研項目5項,獲部級三等獎1項,在國內外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申請多項國家專利。2000年被評為首批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青年學術帶頭人”,2009年先后被評為“中央企業勞動模范”、“感動原子科學城”十大人物,2014年被評為“最美中核人”。2015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同時被授予“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榮譽稱號。
楊勇平
華北電力大學校長
主要從事電站節能、電站空冷技術、分布式能源、太陽能熱利用、CO2減排、IGCC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作為首席科學家,主持國家“973計劃”項目2項,承擔國家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國家自然科學重點聯合基金項目、高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項目等多項國家級和電力行業重大重點科研項目;研究成果獲得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1項(第一完成人),省部級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
中國科學院部分院士簡介
顏寧
清華大學、深圳醫學科學院
自2007年10月回中國組建實驗室以來,一直致力于結構生物學中膜蛋白的結構與功能研究。2014年,她率領的團隊在世界上首次解析了人源葡萄糖轉運蛋白GLUT1的三維晶體結構,2015年進一步獲得了具備更多構象的GLUT3結合底物和抑制劑的超高分辨率結構,從而清晰揭示了葡萄糖跨膜轉運這一基本細胞過程的分子基礎。她還對離子通道結構生物學領域做出重要貢獻,解析了電壓門控鈉離子通道的晶體結構,最近又利用最新冷凍電鏡技術獲得了最大鈣離子通道RyR1的高分辨率結構。截至2018年12月,顏寧先后在清華獨立領導實驗室期間發表學術論文59篇,其中以通訊作者在《自然》《科學》《細胞》發表學術論文22篇。
陳立東
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高性能陶瓷和超微結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
陳立東研究員圍繞熱電材料與器件高性能化的關鍵科學問題,系統地開展了電熱輸運機理、可控制備與性能調控的研究,創新性地提出了通過多尺度微觀結構設計引入電子與聲子輸運的選擇性散射單元、實現電熱輸運協同調控和熱電材料高性能化的學術思想。所開發的高性能熱電材料與熱電轉換技術正在逐步應用于熱電致冷與溫控、熱能高效回收利用、空間科學等技術領域。
蔣成保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一直從事磁致伸縮材料、稀土永磁材料和磁性形狀記憶合金研究,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過國家自然基金杰出青年基金、國家自然基金重點基金和國家“973”課題等。已發表SCI收錄學術論文90余篇,SCI他引近1000次,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項,做國際會議邀請報告10余次。獲北京市教學成果一等獎、教育部自然科學一等獎、國防技術發明一等獎和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各1項。
張榮
廈門大學黨委書記、黨委黨校校長
主要從事半導體光電子材料、器件和物理研究。先后主持國家“973”計劃、“863”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項目等十余項國家和地方重大研究課題,在新型低維量子結構與器件方面,特別是在Ⅲ族氮化物異質結構與器件、硅基異質結構、納米結構與器件、寬禁帶半導體自旋電子材料等方面取得一系列有重大創新意義的研究成果。
劉勝
武漢大學工業科學研究院執行院長、動力與機械學院院長、微電子學院副院長
劉勝教授是電子封裝科學與技術領域杰出專家。他長期從事集成電路、LED 和微傳感器封裝及可靠性理論和前沿技術研究,取得了系統的原創性研究成果。以第一完成人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教育部技術發明獎一等獎、2020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等多項國內外獎項。
李殿中
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沈陽材料科學國家(聯合)實驗室材料加工模擬研究部主任。
主要從事大型鑄鍛件和高品質特殊鋼關鍵材料成分優化和合金相控制研究,材料成形模擬和缺陷控制研究,金屬凝固過程形核生長動力學模擬,鋼在變形條件下組織演變的計算機模擬,以及金屬液流動過程的實時觀察和計算機模擬等。2016年作為團隊負責人帶領“大型鑄鍛件模擬仿真與工程應用”團隊入選國家創新人才推進計劃重點領域創新團隊,2014年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榮譽稱號,2012年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1項,2009年獲得中國科學院杰出科技成就獎,2007年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創新獎。在Acta Mater等期刊上發表論文100余篇,獲授權發明專利30余項,軟件授權2項。
張荻
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
1982年畢業于西安交通大學機械系,1985、1988年分別獲日本大販大學材料學碩土、博士學位,1988年迄今在上海交通大學任教。一直以事金屬基及構型化復合材料應用基礎研究。系統解決了復合設計制備、形變加工、構效關系及構型化調控等關鍵科學與技術問題,理論指導實踐 ,主要研究成果成功應用于我國載人航天、探月等重大工程。
常俊標
鄭州大學教授
常俊標教授長期從事有機合成及藥物化學研究,30多年來圍繞藥物創新中的科學問題和前沿技術,通過合成化學和生物科學基礎研究的交叉與方法創新,進行藥物研發工作。發明的國家 1.1 類創新藥物—阿茲夫定獲批上市,用于治療艾滋病和新冠肺炎適應癥,并進入國家醫保。主持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國家重點研發計劃、國家重大新藥專項等30余項;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中國專利金獎、全國創新爭先獎。是全國杰出專業技術人才、國家“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國家中青年有突出貢獻專家、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
陳春英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
陳春英研究員目前主要從事納米蛋白冠的分析方法及其化學生物學效應、納米材料生物體內行為的檢測方法與機制、納米佐劑與遞送系統研究。創建了單細胞內納米蛋白冠原位測量和成像方法;對納米蛋白冠的組成、結構建立了分類分析方法,成為藥物遞送領域的重要分析方法和依據,被應用于疫苗納米佐劑/載體領域,也被制定為多項國家標準。
彭慧勝
復旦大學教授
彭慧勝教授主要在高分子纖維器件領域開展研究工作,創制了多尺度螺旋復合纖維,揭示了電荷在高曲率纖維表界面快速分離與傳輸的機制,提出了纖維電子器件的設計思想,賦予纖維發電、儲能等全新功能,提出了高分子纖維電子新方向。
卿鳳翎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
卿鳳翎長期致力于有機氟化學基礎研究和新型有機氟材料研制。首次提出和實現“氧化三氟甲基化反應和三氟甲硫基化反應”;分子設計和合成了全新分子結構的低凝固點高穩定陀螺儀懸浮液;攻克了耐低溫氟醚橡膠的關鍵制備技術,研制出我國軍民急需的多種耐低溫氟醚橡膠。
唐智勇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
唐智勇研究員期從事自組裝功能納米材料研究,提出了以納米粒子為基元自組裝構建超粒子,實現了超粒子光學活性的調控及在催化中的應用。研究成果包括完成了組裝基元精準制備,發展了納米組裝方法學,提出了超粒子光學活性調控策略,開拓了多級次超粒子在催化中的應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研究方向,取得了系列原創性、在國際上有影響力、具有重要應用價值的研究成果,為推動化學自組裝研究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熊仁根
東南大學教授
熊仁根教授長期耕耘并專注在分子鐵電體領域,提出了分子鐵電體的化學設計原理——鐵電化學,從鐵電物理唯象理論的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到鐵電化學行之有效的設計方法,將分子鐵電體的發現從盲目尋找變為合理的化學設計。鐵電化學融合了化學設計、手性化學、氟化學等,有望發展成為和化學緊密聯系的一門嶄新學科。
葉國安
中國原子能科學研究院研究員
葉國安研究員一直致力于錒系元化學與核燃料后處理工藝研究,是中國核工業集團有限公司核燃料后處理工藝首席專家。1986年至今,帶領團隊完成了多項攻關任務,有力推動了我國核燃料后處理工藝技術更新換代與自主發展,并為國防建設做出了突出貢獻。解決了錒系多元素分離難題,建成我國唯一核燃料后處理放化實驗設施與“熱”實驗系統,取得重大效益;為我國核電站乏燃料后處理建立了先進工藝,并用于工廠建造、運行。
游書力
中科院上海有機所研究員
游書力研究員首次提出了“催化不對稱去芳構化(CADA)”概念,為手性合成開辟了新的研究領域,并被國內外同行廣泛應用。發展了系列新型手性配體,實現了原子經濟性高,環境友好的高選擇性不對稱去芳構化、金屬與有機串聯催化和碳氫鍵直接官能團化等新反應,并成功地利用新反應完成多個天然產物全合成。發展的新配體、新反應和新概念,被50余個課題組應用于發展新催化體系和新反應方法;發展的手性亞磷酰胺配體及氮雜環卡賓催化劑已經實現了商品化,授權給多家試劑公司進行全球銷售,并被包括2016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Feringa在內的國內外多個課題組應用,成為他們研究中的最優配體或催化劑。
鄭南峰
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
鄭南峰教授主要從事表界面配位化學研究,致力于在分子水平上理解金屬納米材料化學性能調控的本質。針對金屬表界面化學研究的長期挑戰,在發展金屬表界面模型材料構筑新方法的基礎上,破解典型金屬-有機界面和金屬-載體界面的分子層面結構,研究無機/有機配位小分子修飾通過形成定向界面電子轉移和特異界面空間效應實現對金屬納米材料催化和防腐性能精準控制的規律,并開發具有應用價值的高選擇性催化和銅防腐新技術,部分催化劑已被工業應用于重要精細化工品的綠色生產,源頭上實現污染物大幅減排;發展的銅抗氧化防腐表面配位原創方法正在形成可替代銀漿的銅漿技術。
朱為宏
華東理工大學教授
朱為宏教授主要從事光敏功能化學產品工程研究,圍繞光敏化學產品功能化、高端化與穩定性強化新機制,建立D-A-π-A新模型提升穩定性新機制,構筑光控雙穩態位阻型光敏產品新體系;基于化工過程的渦流強化,發展宏量、高穩定性光敏產品納米化制備方法;基于內源手性光控的高端防偽成果處于國際前沿水平,并實現薄膜傳感、變色眼鏡、變色玻璃等全產業鏈應用。
下附兩院公告完整名單:
2023新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名單
2023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名單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