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分別公布2023年院士增選結果。此輪兩院院士增選人數合計133人,其中,中國科學院增選院士59人,中國工程院增選院士74人。今年的院士評選過程變化較大,可能會對未來國家獎申報與評審改革的產生重要的借鑒左右。本文依據院士改革變化,展望未來的國家獎改革,僅供大家參考。
2023年作為落實深化院士制度改革的關鍵年份,針對院士增選過程中長期存在的“論資排輩”、“圈子文化”、“跑院士”、拉票助選等問題,如何讓院士稱號進一步回歸榮譽性、學術性。今年的規則相比以往出現較大變動,環節更為公正公開,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參評條件變寬松,不再嚴格限制候選人數量,工程院共有655人進入增選名單,科學院583人進入增選名單;
院士增選名額明確了學科方向,要求根據院士增選指南確定的領域學科方向進行推薦。
關鍵投票環節周期大幅縮減,不到半月時間完成所有投票工作,有效避免人情世故的可能(另外,參照創新爭先獎,從發布通知到授獎,總時間約45天,耗時極短);
投票共分為兩輪,第一輪每個學部分成六組左右,由沒有參評的長江、國家級人才、杰青等幾十名專家進行投票,每名專家單獨封閉式管理,獨自評審材料、投票,期間需上交電子通訊設備,兩天內不能離開房間,不準帶離任何材料,有專人監督;
第一輪投票后,三天左右即進入第二輪評選,由院士從第一輪評出的名單中確定最終人選;
取消以往的現場答辯環節,只需要提交視頻和ppt等電子材料;
變動最大之處在于第一輪評選,每組有資格投票的專家人數在60人左右,候選人事先跑關系的難度大幅增加,基本憑材料、硬實力說話;
工程院第一輪從655名候選人中投選出了108人,約占比16.5%,院士在第二輪評選中再次從108人中拿掉了約20-30%的候選人;
國家獎數量從400項/年→300項/年→150-300項/2-3年; 科技大省數量從400項/年→300項/年→150~200項/年,逐步淘汰三等獎; 2、提名機制變化: 實施限額提名,鼓勵重點領域提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