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評不上職稱”的高校,博士生搶著應聘
    2023-12-11 14:22:27 作者:社科學術圈 來源:社科學術圈 分享至:

     

    前段時間,隨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社會科學基金相繼公布本年度的立項結果,與“課題、職稱”等有關的話題再一次引起科研學術圈的討論。最近,一篇名為“中了基金也評不上職稱”的交流帖在社媒平臺上刷屏,引起一陣嘩然。

     

    “中了基金也評不上職稱,要看教學,要看學生工作,要看有沒有行政職務,要看資歷有多久......”

     

    圖源:網絡

     

    “青椒”評職稱,究竟有多難?他們的待遇如何?又累又卷的高校,怎么就成了博士們眼中的“香餑餑”?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聊一聊“高校青椒”那些事兒。

     

    #1

     高校評職稱究竟有多難

    最近幾年,碩博持續擴招,高校招聘過程中由于人才過剩形成“買方市場”,已是鐵板定釘的事實。

     

    “10年前我研究生畢業,經過競聘進入一家高校任教,那個時候學校里的博士非常少,也很珍稀,并且評職稱非常容易,每年名額都寬裕,也沒有什么壓力。再后來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學校招來了很多的博士,先是211,后來就是985,再后來就來了中科院,現在又來了海歸派,競爭越來越激烈。”這是知乎“職稱評定”的話題下,一位教師的真實經歷與感受。

     

    十年間風云變幻,過去那一輩的導師甚至可能都不需要自己發SCI,如今人才越來越多,對人才的要求也水漲船高,文章、項目、專利、專著,還有各種獎項和學科競賽......今年不跟緊步伐追趕評定要求,明年還不知道政策會怎么變。

     

    五年前教育部開展“破五唯”行動,也依舊抵擋不住“壓力有增無減”的必然趨勢,青椒們被大量量化指標所困,高校的工作依然以科研為導向。“過去數國家級或省部級課題,現在數國家級課題。”拿下「國社科」「國自然」等動輒幾十萬資助的國家級基金項目,不僅成了開展科研工作的第一步,更是成了青椒們評副高的關鍵一步。

     

    曾經某學術網站曾發起一項投票:有多少高校是要求國基才能評職稱,省級基金算數嗎?結果有68%的人表示必須要有國基。

     

     

    然而,多少青年教師日夜奮戰、熬夜脫發,帶著學生實驗開會、閉關寫本子,結果卻還是折戟,國基申請成功率之低,讓基金落選成為多數青椒職業生涯的必經之旅。況且一個讓人倍感憂慮的大趨勢是,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資助率逐年走低——相比2021年的16.51%和2022年16.41%,2023年的總體資助比例下跌至16.03%。

     

    國基不僅普遍難拿,即便是過關斬將最終拿下,也會因為嚴重行政化的流程和復雜的申報條件、以及各部門的層層關卡等壓力,使其很難成為職稱評審的通關綠卡。

     

    沒有國基、評不上職稱的青年教師,困在了35歲門檻。

     

    一般來說,青年基金項目申請人的年齡限制為35周歲,在這之前拿不到青年基金不僅影響當下的績效工資和職稱評審,對于后續申請其他項目和科研經費也非常不利,一步落步步落,進而被“邊緣化”,最終在“非升即走”的考核制度下校內轉崗或者重新求職,被貼上“失敗”的標簽。

     

    圖源 | 電影《放牛班的春天》

     

    當下隨著博士生“延畢潮”愈演愈烈,博士生畢業時年齡普遍都在30歲以上,上有老下有小的年紀,可供他們“失敗”的機會并不多。一對定居在大城市的青椒夫婦,幾年前購置了一套房產,每個月房貸14000,夫妻雙方只能一個人的收入用來還貸,另一個人的收入用于生活,很是拮據。一邊是任務量龐大的備課、課題、論文,一邊是經濟壓力之下不得不做的校外兼職,工作量增多伴隨著的是科研時間被擠壓,形成惡性循環。

     

    這并不是孤例,某高校青椒說,“如果沒有‘青年長江學者’‘青年拔尖人才’‘優青’之類的頭銜,那學校所能給予的工資實際并不高,即使是985高校,若不算上住房補貼和各項津貼,一位青椒一個月到手的工資也就是6000元~9000元。而如果要在大城市買房,對于家庭而言會是一筆很大的開銷。”

     

    說到這兒,我們來接著聊聊承受著如此大職稱壓力的“青椒”們,待遇究竟如何。

     

    #2

     青椒待遇究竟如何

    一直以來,高校老師的工資都始終是個謎。

     

    一方面,坊間一直流傳著高校教師時間自由、工作輕松、福利豐厚的傳聞,“上百萬的科研經費”“幾十萬的安家費”“入職分配福利房”等等讓高校教師這份職業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神;另一方面,社交媒體平臺的快速發展又讓我們看到無數高校老師“哭窮比慘”,“副教授月薪4700”“工資不如應屆畢業生”......高校青椒,待遇究竟如何?

     

    從各校的招聘計劃可以看出,如今的高校市場兩極分化比較嚴重。有上海某211生化環材專業的高校講師,薪資每月平均下來只有7000多,還是“非升即走”;也有深圳高校為了引進人才,提出年薪60萬的「百人計劃」招聘項目......

     

    無論是地域、省屬市屬等外部差異,還是校內不同專業、入職是否有帽子等內部差異,都反映了這不是一個可以一概而論的問題。

     

    圖源 | 深圳觀察

     

    前段時間,一位文科在編講師在社媒平臺上發布視頻,分享自己在高校的收入,引得評論區紛紛表示“太真實了”,我們得以窺見普通高校青椒較為客觀的收入情況。

     

    一般來說,青椒的職稱偏低,基本工資普遍不高,年底完成基本教學任務及科研工作有2-3萬的年終獎;安家費就是入職時的“一錘子”,科研經費要根據具體情況評估,新入職的博士這兩筆費用均在5-10萬不等;公積金每月大概1700多元;不存在“分配”福利房,但是可以以相對較低的價格購入。總的來說,一位文科青椒一年的工資收入大概在12-13萬左右。

     

    今年10月,寧波某二本院校開出博士110萬元的安家費,在學術界引起不小的討論。乍一看這個數字著實誘人,但細看其中的規定卻發現這筆錢不僅是分批次發放,考核要求還相當嚴苛,被網友嘲諷“堪比拿諾貝爾數學獎”。

     

    總之在當下的高校市場,絕大部分普通青椒的收入大概是我國二線城市白領的平均收入水平,而那些高收入群體也必定背負著更多的科研任務、更高的學術要求,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近些年一個總體的趨勢是,高校教師的工作壓力與收入并不成正比,并且近期各個地區都出現了“教師自爆降薪”的情況。“蘭州降了一兩年了,大概百分之十五”“十三薪和文明獎沒了”“崗級津貼只有三千多一個月”“績效降了”......一位IP定位在山東的教師甚至表示“平均一年降4萬”。

     

    圖源 | 小紅書截圖

     

    我們尚且不知道降薪的風會不會吹到全國各地,但在“學術象牙塔和學術流水線”之間反復掙扎、自嘲“學術民工”的青椒,面臨的不僅是平平無奇的薪資水平,還是有增無減的學術壓力,和為評職稱而疲于奔命的現實。

     

    如此又累又卷的高校,為什么一批又一批的博士生們還是趨之若鶩呢?

     

    #3

     博士為什么熱衷去高校

    曾經華為“百萬年薪招聘博士”的消息一度讓網友們破大防,只恨當初沒有寒窗苦讀為自己鍍金,這幾年,很多企業也陸續以高價年薪向博士應屆生伸出橄欖枝,但還是有越來越多的博士都想去高校任職。一位課題組大老師說,他以前的博士幾乎都是去了高校,甚至很多C9畢業的博士寧肯去個一般的學校當“雞頭”也不做鳳尾。

     

    一項針對2015年至2020年我國博士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調查報告顯示,博士畢業生在高等院校就業的比例占據絕對優勢,高達 45.55%。

     

     

     

    這里面的緣由也并不難理解。

     

    首先從整個社會層面來看,博士畢業之后的選擇其實比碩士要少得多,我們總是“乍一聽”百萬年薪招聘博士就迅速“上頭”,但細想,這樣條件的企業又有多少,這樣的崗位又有多少?高薪不是隨便哪個博士都能拿的。企業的很多崗位屬于基礎型崗位,幾乎不需要博士,而高校以教書育人和科研學術為主,對博士的需求量非常之大。

     

    其次,正如大眾賦予高校教師“高聲望高名譽”的光環,一路埋頭苦讀、將青春留在學校的博士畢業生們對高校有感情、對學術有理想,畢業成為一名青椒,延續博士期間的研究方向,延續科研圈資源,某種程度上也是博士群體的舒適圈。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相比企業高校有著太多的“隱形”優勢。

     

    比如穩定,在這個世界五百強企業都可能隨時轟然倒塌的今天,高校幾乎不會面臨破產或者大面積裁員,并且還有一條明確的晉升路徑,各種意義上來說都可謂是一顆定心丸。

     

    比如收入,很多博士一入職都有一些一次性補貼,比如安家費、租房補貼等,對于剛畢業的學生確實是一筆不小的起步費用;另外學校鼓勵老師們創業和兼職,橫向課題和企業兼職可以說是青椒們很大一筆收入來源。

     

    比如家庭,任職高校在落戶和子女升學問題上給予了博士們很大的支持,并且由于工作時間自由以及每年三個月的寒暑假,極大地方便了青椒們照顧老人和孩子,平衡工作和生活。

     

     

    所以即便又累又卷,還可能面臨降薪的環境下,高校仍是博士們的心之所向。

     

    只是如今,在各行各業都人才過剩、極力內卷的背景下,高校再也不是“躺平”和“坦途”的代名詞,“人人都有機會”的時代已過,各項指標紛至沓來成為懸在每個青椒頭上的一把劍,學術界在論文和職稱上的“廝殺”并不比任何一個行業來得輕松。博士畢業何去何從,最終也只是在得失的衡量之間,看心里的天平向誰傾斜的問題。

     

    如何在激烈的高校競爭中擺正心態、自洽自處,或許才是每一位完成身份轉化的“準青椒”們需要認真思忖的人生課題。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標簽: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天天摸在线视频免费看 | 丝袜足午夜福利视频丝袜 | 亚洲专区中文字幕专区 | 亚洲中精品级在线 | 亚洲欧美另类中文字幕 | 在线亚洲高清揄拍自拍一品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