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基金本子提交在即!這11個問題現在改還來得及
    2025-03-17 13:27:55 作者:科獎中心 來源:科獎中心 分享至:

     

     

    1. 題目俗套化——題目沒有特色,沒有創新。

     

     

    例如,2020年支持了很多新冠相關項目,但是如果一個申請書的題目是“COVID-19的研究”,沒有任何意義,除非是杰青一類的大項目。

     

    對于一般申請者來說,具體的人做具體的事,細分到底要做什么?做深入了,做細致了,才有可能突出亮點。

     

    例如,“COVID-19的病株變異機制”→“COVID-19的病株變異臨界特征、機制與控制”→“COVID-19的Y型病株的存活和變異臨界特征、機理與控制”,題目在不斷地收斂,不斷在找具體問題,面向的對象更具體,研究的問題更有針對性。

     

    以前的題目都可以查到,選擇20個、甚至100個題目看看別人怎么寫。千萬不要以為中了的基金的題目都好,有些爛得很。

     

    因此,要從上百個題目中分析、討論、斗爭、甄別、思考到底哪些題目好,學習、模仿、修改、提高,以形成自己題目的思想、套路和表達形式。

     

    否則只是模仿,沒有創造,難以體現題目學術思想。

     

     

    2. 摘要泛泛化——泛泛而談,講整體,沒有具體的問題。

     

     

    摘要僅僅400字,一般的規則都需要用滿,至少380字以上。

     

    申請書通常20頁左右,把20頁的內容濃縮到400字,如果就只寫300字,顯然不合適。不會講故事,不會縮寫之后再擴寫,語言貧乏。

     

    摘要通常的問題是什么呢?只講了一堆大道理、大背景,卻很少提課題面臨的問題是什么。

     

    針對問題有哪些創新思想、解決措施、如何執行、預期結果等內容都很少,尤其是缺少一些具體的辦法,這樣給人的感覺就是整體化大理論,換個題目換幾個關鍵詞用這個摘要也行,缺少針對性的看家本領。自然科學要有具體的方案。

     

    試想,如果摘要覆蓋了正文的所有內容,從立項依據到研究內容、研究目標、技術方案、預期結果,而且它們各自在摘要中的比重和在正文中的比重差不多,那這一定是一個成功的摘要。

     

    有很多早期的項目摘要在科學網等平臺都可以看到,值得學習模仿,但也千萬不要以為成功的申請書的摘要都很好,也許有很多一般般。

     

    但畢竟,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

     

    申請人要多看不同的摘要,總結各自的優缺點,創造自己的摘要撰寫思路和模式,形成摘要體現申請的學術架構與思想的方法。

     

     

    3. 意義政策化——國際國內政策講了一大堆,沒有科學問題。

     

     

    科學研究有其學術獨立性、探索自由性,同時也有地球、人類、國家、地方等需求性,尤其是近年來提倡深入大地搞科研。

     

    有人誤以為國家政策就是科研的立項意義,從而找了很多國家甚至世界各國的政策來闡述科研的重要性。

     

    政策是很重要,有政策說明或熱點、或急迫、或疑難、或需求。但政策就是政策,政策和科學是兩個維度的世界,不能簡單把政策當作立項的依據。

     

    政策可以有,但屬于是畫龍點睛、彰顯重要,和一般物質的客觀規律有界限。因而如果想寫,三五行足矣

     

    自然科學基金,顧名思義,還是要從自然科學的角度凝練問題,提煉具體的科學意義。

     

    如果能配上政策加以說明、相輔相成更好;如果沒有,符合科學邏輯、反映客觀規律的也十分合理。

     

     

    4. 依據科普化——給專家做科普講座,而不是科學講座。

     

     

    立項依據,通常大家都會說要通俗易懂,讓外行看明白,內行看門道。這個真不好把握

     

    假設一份關于碳化硅的本子,如果申請人花很長的篇幅介紹碳化硅的結構、物理性能、化學性質等,則屬于做科普,理論上申請人應該默認評審專家知道這些基本知識。

     

    也許評審專家從來沒做過碳化硅,但是家里有陶瓷的書,拿來翻一翻不用十分鐘就能找到,用專利審查員的話講,這些“本領域的公眾常識”。

     

    或者有些通過簡單的查詢,甚至百度都可以搜到的知識,看著是科學,實際沒深度,只能算作高級科普,對于科學問題本身的闡述沒有任何意義。

     

    所以一些概述的、基本的知識不能多寫。那寫什么?

     

    盡快進入問題、進入主題,盡快說出碳化硅存在哪些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有什么進展,在這些進展的基礎上有什么獨辟蹊徑的思考等,預期可以取得什么結果,一步一步、層層遞進地講好科學故事,論證明白自己的學術思想。

     

     

    5. 文獻羅列化——很多文獻,只有羅列,沒有評述。

     

     

     

    國內外進展必然需要文獻的支持。

     

    曾經聽人說過,把所有大佬的文獻都拜一遍,列到參考文獻里面,萬一大佬評審,看到我的引用,微微一笑,大筆一揮,優先資助。

     

    其實不然,大佬能成為大佬,都經歷了艱苦的奮斗。大佬通常欣賞有思想的同行,一般不會因為引沒引用而失去獨立的判斷力。

     

    再加上目前期刊大爆發、文獻大爆炸,引是引不完的,所以文獻要有選擇。

     

    而且,在引用文獻的過程中,一定要對文獻有恰當的評論,就是有觀點,而不是簡單的羅列或堆砌。

     

    簡單的羅列堆砌只能給人湊篇幅的感覺,而不能展示申請人的科學思想,所以選擇文獻非常重要。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引不在多評述則好。引用文獻要處處為申請書的整體科學構想做鋪墊,時刻想著這個文獻如何支撐我的學術思想、如果替換成另一篇行不行。

     

    在有限的篇幅內完成科學的故事。

     

     

    6. 內容方法化——寫的是怎么研究,而不是研究什么。

     

     

    有很多高人講過這個問題,但每年仍然能看到少量的申請書不知道研究內容是什么,經常會把怎么研究寫成研究內容,從而導致研究內容方法化。

     

    研究內容是要寫研究什么,回到what的問題,而不是method的問題。

     

    要研究什么,仔細思考,寫細了,再細化。例如:面條的色香味養,色包括哪些色,香包括哪些香,味包括哪些味,養包括哪些營養。

     

    每一個都關聯哪些問題,揭示哪些科學道理,從數學、物理、化學等基礎科學的角度闡述。

     

     

    7. 科學問題技術化——寫的是技術問題,未能理解科學原理。

     

     

    例如,我的學生寫開題報告,課題難點說是實驗操作稱量的誤差。

     

    這是個困難,但只能說明實驗條件不具備,或者比較艱苦,而不是客觀規律的難點。無論是理論還是實際,稱量的誤差都可以避免,不是不可避免的科學問題。

     

    此外,面向大地開展科學研究必然有一些現場問題,但是現場問題一定有其科學的道理和內涵,而不是僅僅是簡單的現場難題。

     

    通過思考、思索、試錯,問題解決了,產品性能提高了,出口海內外了,但是解決問題的科學道理是什么?不知道。

     

    問題可以通過試錯的方式解決,但是解決問題的科學道理、物理化學數學本質是什么,要闡述。

     

    自然科學基金追尋的是問題背后的科學原理,也就是客觀規律,而不是簡單的為了解決問題而問題,那是工程項目應該做的事,而不是基金應該干的事。

     

    因此,一定要探索工程背后的基本原理和客觀規律。

     

    借用任正非的話,基金也應該是“向上捅破天”。即使向下扎到根,但最終也要像鉆天的楊樹一樣,向上捅破天。

     

     

    8. 圖片網絡化——比較隨意地從網上找圖片。

     

     

    寫申請書,特別是工程技術,必然和現場、實驗、數據密切相關,不可避免地會引入一些圖片。

     

    在立項依據部分,有時候會看到申請人從網上或書上下載的一些例如分子結構、晶體結構、應用場景的圖片,評審人一看就能看出來:哦,網上下載的圖,不是自己做的。

     

    簡單的、科普化的圖,以及和科學問題沒有關系的圖,都會拉低評分。

     

    所以,如果用圖,至少用自己拍的圖或者自己畫的圖。如果自己不會畫,可以畫個草圖,請學生同事幫忙美化。

     

    用圖需要體現科學的思想和內容,要展現研究背景、科學問題、解決方法等。

     

     

    9. 創意跟蹤化——沒有自己獨特的想法。

     

     

    自然科學基金32字方針:鼓勵探索、突出原創;聚焦前沿,獨辟蹊徑;需求牽引,突破瓶頸;共性導向,交叉融通。其核心還是原始創新

     

    獨辟蹊徑也是原始創新,開辟一條特別的路徑,因而基金必須原創。

     

    經常我們會問,感覺每一個想法,都有很多人在做,都有很多發表的記錄,找不到創新的地方;或者不管前人做過沒做過,就說是我創造的,首創、首次等等。

     

    其實創新也不是太難,細化課題的思想是一種方式。科學研究講究的是深和尖,就是理解的越深越好。

     

    不怕小,怕的是你的創意不夠。所以一定要尋找自己的獨特之處、不同之處,拋開舊的地方,建立新的東西,發表獨到見解。

     

    當然,這種尋找是基于自然科學的角度來思考,而不是工程的角度。如果基于工程應用,發明了低成本的工藝方法,那解釋清楚其中的基本原理就是創意,而不是關注降低了多少成本。

     

    具體成本多少和基金沒關系,成本的原理和基金有關。

     

     

    10. 基礎人才化——講獲得什么帽子,完成了哪些項目,卻缺少科學的研究。

     

     

    經常看到一些本子,在研究基礎部分,總是在講獲得了哪些榮譽,從學校到省里到國家完成了哪些項目。這些確實很重要,但是在我看來,基礎就是基礎,是針對本申請的基礎。

     

    獲得哪些帽子、完成哪些項目很重要,但是這些帽子項目和所申請項目的科學關系是什么?

     

    需要準確把握、理解和表達,不能用帽子項目替代有針對性的科學基礎。

     

    基金講的是發現客觀規律。帽子不是規律,項目也不是規律,帽子和項目的結果或科學發現是規律。

     

    所以,基礎講的是針對研究背景、針對申請本身,做了哪些試探性的工作,觀察到哪些初步的現象,取得哪些初步數據。

     

    這些工作、現象、數據對未來項目起到哪些支撐作用,或者前期帽子項目有哪些客觀規律的發現,在這些基礎上有哪些更進一步的思考,從而保證申請的順利完成。

     

    而不是故左右而言他,說的和科學規律沒關系。

     

     

    11. 整體工程化——面向工程,沒有提煉出科學問題。

     

     

    盡管有需求導向的科學研究,但是工程技術就是工程,自然科學就是科學,工程和科學的區別無論漢字還是英文都不一樣(工程:土木建設或其他生產、制造部門用比較大而復雜的設備來進行的工作,例如土木工程、采礦工程、化學工程等,P379;科學: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系;合乎科學的,P639,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1992)。

     

    因此,工程和科學的區別非常明顯。

     

    自然科學基金是反映自然客觀規律的基金,就算是面向工程問題,也需要反映工程問題的客觀規律,而不是要解決工程問題,更不是簡單的提升指標。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標簽: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一本大道道久久九九AV综合 | 亚洲中文字幕一区二区在线看 | 中文字幕乱码亚洲无线码按摩 | 香蕉伊蕉中文在线视频播放 | 在线观看片免费观看不卡 | 污污网站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