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志恒:航天器進出太空為何要嚴控微生物
2013-07-23 10:53:54
作者:王亮來源:=$docheckrep[1]?ReplaceBefrom($ecms_gr[befrom]):$ecms_gr[befrom]?>
核心提示
自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人類對地外空間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其間各式各樣的飛行器攜帶著地球生命無數次地進出過地球大氣層。也就是說人類在打開宇宙探索窗口的同時,也開啟了天體生物間的交流平臺。越來越多的太空活動,不禁讓天體生物學家開始擔心起來。我們應該如何規避空間探索時產生的有害微生物傳播、變異風險?這種交流存在著哪些利弊?
國外媒體報道,近日美國宇航局科學家提出要保護地外天體 “干凈”的微生物環境,空間探測器不僅要一般性地殺菌消毒,甚至連其攜帶的孢子的數量也要進行嚴格控制。目前行星生命探索計劃的注意力正轉向太陽系內數顆可能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星球,保護地外天體環境也同樣是在保護我們地球的空間環境。
國際空間站險遭微生物侵襲
遼寧日報:近幾年,人類的太空探索不斷取得進步,但與此同時科學家也開始注意到空間活動背后存在著的一些隱患。特別是對天體生物環境保護問題備受矚目。劉研究員,為什么科學家對此持如此謹慎的態度?
劉志恒:在各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人類將飛向太空的夢想逐漸變成了現實。隨著空間探索的開始,人類第一次能夠借助于航天器發射各種儀器到月球、火星或其他行星。然而,在進行星際探索時,飛行器或著陸裝置難免會與各種微生物進行接觸,這就引出了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我們會不會因此攪亂地球與其他行星的生物環境。
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地球微生物闖入其他星球,找到適合于它生長的條件,就可能會增殖,從而破壞目標行星的原始狀態。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保護地球及其生物圈與地上人群,不被可能存在的地外危險物質或生命所“污染”(這些污染物可能在探索任務返回時帶入地球)。因此,科學家們對天體生物環境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
遼寧日報:歷史上是否有過人類將空間微生物帶入地球環境的事件?
劉志恒:至今,只出現過航天器材料受到微生物腐蝕引發技術故障的報道,以及飛行器滋生的變異致病微生物影響航天員健康的報道,但尚未見到 “空間微生物帶入地球環境”的事件發生。
遼寧日報:據說前一陣國際空間站差點因空間微生物而造成機械故障?
劉志恒:是的。不久前,國際空間站人員對站內微生物環境進行了檢測,發現無孔不入的微生物在人類眼皮底下借助貨運飛船進入了空間站,同時迅速適應空間站內的環境并四處蔓延。目前國際空間站內共發現有76種微生物,其中包括致病細菌和真菌,以及能夠對金屬造成生物性腐蝕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損害儀表盤、線路上的絕緣材料及其他類型的聚合材料。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材料的大量降解耗損將會導致空間站內的設備運行失靈。
而且,微生物也嚴重威脅著國際空間站內宇航員的健康。微生物會釋放出毒素,且它們大量繁殖可能導致宇航員患傳染病的幾率增加。
不過好在科學家基于以前的研究,使用一種特殊液體對空間站內部進行了殺菌清理,化解了這次危機。鑒于微生物未來還會對空間站造成襲擾,俄羅斯科學家準備在站內安裝一種名為“阿爾法”的特殊裝置。它能夠發射出波長200納米至400納米的紫外線。這些紫外線非常厲害,目前還沒有發現哪種微生物能夠在它的照射下繼續存活。
自1957年蘇聯成功發射世界上第一顆人造衛星開始,人類對地外空間的探索已經持續了半個多世紀,其間各式各樣的飛行器攜帶著地球生命無數次地進出過地球大氣層。也就是說人類在打開宇宙探索窗口的同時,也開啟了天體生物間的交流平臺。越來越多的太空活動,不禁讓天體生物學家開始擔心起來。我們應該如何規避空間探索時產生的有害微生物傳播、變異風險?這種交流存在著哪些利弊?
飛行器攜帶著地球生命無數次地進出過地球大氣層
國外媒體報道,近日美國宇航局科學家提出要保護地外天體 “干凈”的微生物環境,空間探測器不僅要一般性地殺菌消毒,甚至連其攜帶的孢子的數量也要進行嚴格控制。目前行星生命探索計劃的注意力正轉向太陽系內數顆可能有利于生命存在的星球,保護地外天體環境也同樣是在保護我們地球的空間環境。
國際空間站險遭微生物侵襲
遼寧日報:近幾年,人類的太空探索不斷取得進步,但與此同時科學家也開始注意到空間活動背后存在著的一些隱患。特別是對天體生物環境保護問題備受矚目。劉研究員,為什么科學家對此持如此謹慎的態度?
劉志恒: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員、博士生導師
劉志恒:在各國科學家的不斷努力下,人類將飛向太空的夢想逐漸變成了現實。隨著空間探索的開始,人類第一次能夠借助于航天器發射各種儀器到月球、火星或其他行星。然而,在進行星際探索時,飛行器或著陸裝置難免會與各種微生物進行接觸,這就引出了一個十分嚴肅的問題,我們會不會因此攪亂地球與其他行星的生物環境。
可以做一個假設,如果地球微生物闖入其他星球,找到適合于它生長的條件,就可能會增殖,從而破壞目標行星的原始狀態。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保護地球及其生物圈與地上人群,不被可能存在的地外危險物質或生命所“污染”(這些污染物可能在探索任務返回時帶入地球)。因此,科學家們對天體生物環境的保護工作十分重視。
遼寧日報:歷史上是否有過人類將空間微生物帶入地球環境的事件?
劉志恒:至今,只出現過航天器材料受到微生物腐蝕引發技術故障的報道,以及飛行器滋生的變異致病微生物影響航天員健康的報道,但尚未見到 “空間微生物帶入地球環境”的事件發生。
遼寧日報:據說前一陣國際空間站差點因空間微生物而造成機械故障?
劉志恒:是的。不久前,國際空間站人員對站內微生物環境進行了檢測,發現無孔不入的微生物在人類眼皮底下借助貨運飛船進入了空間站,同時迅速適應空間站內的環境并四處蔓延。目前國際空間站內共發現有76種微生物,其中包括致病細菌和真菌,以及能夠對金屬造成生物性腐蝕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會損害儀表盤、線路上的絕緣材料及其他類型的聚合材料。微生物的大量繁殖和材料的大量降解耗損將會導致空間站內的設備運行失靈。
而且,微生物也嚴重威脅著國際空間站內宇航員的健康。微生物會釋放出毒素,且它們大量繁殖可能導致宇航員患傳染病的幾率增加。
不過好在科學家基于以前的研究,使用一種特殊液體對空間站內部進行了殺菌清理,化解了這次危機。鑒于微生物未來還會對空間站造成襲擾,俄羅斯科學家準備在站內安裝一種名為“阿爾法”的特殊裝置。它能夠發射出波長200納米至400納米的紫外線。這些紫外線非常厲害,目前還沒有發現哪種微生物能夠在它的照射下繼續存活。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鋁合金LDH自修復自抗菌膜層構建
點擊數:466
碳鋼及合金鋼應用與區別
點擊數: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