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m Koolhass在進行該建筑的設計時,就有意地選擇了深色的外墻,增強其在純灰色的背景下的對比。但Brownell認為,該樣的行為其實是被動的否認,無知肆意得讓人沮喪。
霧霾中的建筑物
Brownell聲稱,空氣中高濃度的顆粒物不僅會使玷污玻璃,還會導致細小裂縫和伸縮縫的擴大和開裂。在別的地區,持續的污染還將帶來腐蝕性的酸雨。這樣的情況下,對外墻進行頻繁清潔也是不夠的,建筑防水材料勢必會受到影響。
他說:“本地的建筑設計師更注重有關污染影響的設計方案,因為他們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之中。”
研討班的學生們與本地建筑師一起,將垂直綠化和新型的通風系統帶入到了建筑設計之中。有的加入了光催化降解污染物裝置的部署。還有的給外墻設計了更多燈飾,使其在濃霧中凸顯出來。
“建筑是資源流動的門戶和倉庫,它們對空氣污染負有責任,但此類的影響是難以衡量的。”——Blaine Brownell
“在過去,我們討論了很多污染帶來的結構損傷,但短期的影響并不明顯。”Brownell說,“或許我們反而應該從審美的角度去進行思考。”
從氣膜建筑到吸霾建筑,目前世界上已經有很多涉及到改善空氣污染的建筑設計。但如何讓建筑和和建筑里的人都能體現出美,還是一個設計上的重大挑戰。Brownell指出,中國的普立茲克建筑獎得主王澍就是一位能讓建筑風格適應環境污染的設計師。他使用磚石,銹鐵,以及接地氣的材料和顏色設計的作品,在“末日般的霧霾”中不會顯得失調。
Blaine Brownell是一位建筑學家和材料學家,也是明尼蘇達大學建筑學院的領導。他開設的研究生研討班“沉重的空氣”(Heavy Air)帶領學生來到中國,與中國的建筑師一起設計適應當地環境以及空氣質量的建筑。
他說,不僅是中國的城市在遭受空氣污染的困擾。根據美國環保署的數據,2008到2013年間,世界上超過70座城市的PM2.5平均值超過了北京。美國也有近半的人口呼吸著對人體有害的空氣。Brownell告訴記者,效果圖里的高層建筑(在藍天白云下有著閃亮的玻璃外墻) 與現實中的(灰暗背景前窗簾緊閉的骯臟樓房) 有著明顯的差別。除了普通的人工清潔與維護,業內還有很多的技術用來保持外墻的干凈,如自清潔玻璃和自清潔混凝土等。但這些技術都還只是前沿和昂貴的解決方案,并且難以被改裝并應用到現有建筑之上。隨著紅色警報級別的空氣污染越來越常見,世界上一些著名的建筑地標,如Rem Koolhass和OMA設計的CCTV總部大樓,將長期被籠罩在霧霾之中。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1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