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還在感嘆美國隊長擁有“宇宙最硬”的星型盾牌,金剛狼的骨骼被注入艾德曼合金變得堅硬無比。你可曾想到,這些漫畫中虛構的高硬度金屬材料,終有一日會走進我們的現實生活。
近日,美國工程師成功研發了一種具有突破性能力的新型鋼材——非晶合金鋼,大大提高了未來戰場上武器裝備的攻防水平。與傳統剛性材料相比,這種新型合金鋼具有更多優勢,它的制造成本經濟、異常堅硬且不易斷裂,擁有合金鋼彈性極限的最好紀錄,可以承受高達12.5吉帕的壓力,而不產生永久變形。比較而言,不銹鋼的彈性極限是0.2吉帕,軍用裝甲使用的鎢鋼是4.5吉帕,鉆石的彈性極限可達60吉帕,但由于造價昂貴并不實用,非晶合金鋼已逐漸成為科學家關注的新材料。這一發現將在航空航天領域、軍事兵器、精密機械及汽車工業、醫療與體育器材等多個方面發揮巨大的作用。特別是在軍事兵器領域,非晶合金鋼是穿甲彈芯的首選材料之一。同時,利用大塊非晶合金鋼的高硬度特性還可以成為穿甲防護材料,如裝甲、防彈背心、衛星的防隕石保護罩等。美國研究人員表示,未來研究將重點致力于增加合金鋼的重量,進一步提高其抗壓能力。
另訊,據“非晶中國大數據庫”得知,在科研人員和企業家共同努力,我國非晶合金鋼(塊體非晶合金)民用產業發展取得令人矚目成績,特別在消費電子等智能終端使用量全球市場最大。據統計,我國先后擁有生產非晶合金鋼企業在11家,1-5月份非晶合金鋼類消費產業產值同比增長335%。我國目前已經形成了珠三角、長三角非晶合金鋼產業集聚區,配套上下游企業在90家左右。中國非晶合金鋼民用產業化技術進步和巨大市場潛能也吸引國外知名企業關注并開始在華投資。
延伸閱讀
2015年中國非晶合金基礎研究綜述
2015年是中國非晶合金基礎研究領域蓬勃發展和豐收的一年。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的汪衛華研究員入選中國科學院院士,成為非晶合金領域的第一位中國科學院院士。以北京科技大學、南京理工大學、華中科技大學和燕山大學為代表的非晶研究團隊針對非晶復合材料、納米非晶合金、3D打印制備非晶合金、新型鋯基非晶合金等方面的研究計劃分別獲得了基金委的重點支持。2015年也是非晶領域基礎研究科研模式變革的一年,以基金委非晶軟磁大集團項目成立為標志的大協作模式或許成為非晶領域將來快速發展的新科研模式。
針對非晶合金力學性能、結構特征、功能特性、超穩特性等重要研究方向,國內研究團隊做出了一系列突破性研究成果,在Nature、Nature Communications、Acta Materialia、Scientific Reports等著名期刊發表多篇論文,成果豐碩。
非晶合金“年輕化”
缺乏塑性變形能力是限制塊體非晶合金作為結構材料應用的主要技術瓶頸。近年來人們發現通過調控非晶合金中的應力分布狀態,可以有效抑制塑性變形過程中剪切帶的形核和擴展,進而改善塑性變形能力。探索調控非晶合金應力分布的有效手段可以極大地推動非晶合金應用。中科院物理研究所魯振博士生、白海洋研究員、汪衛華院士等與英國劍橋大學和日本東北大學合作研究發現將非晶合金在液氮中反復浸泡,經過多次冷熱循環后,塑性變形能力得到明顯提升。由于非晶結構不均勻性,冷熱循環過程中熱脹冷縮的不均勻性可以提高非晶合金內應力不均勻性,顯著提高非晶合金的能量狀態,使其年輕化。冷熱循環提高塑性的方法,具有操作簡單,對樣品形狀無破壞等諸多優勢,有望得到廣泛使用【S.V. Ketov, Y.H. Sun, S. Nachum, Z. Lu, A. Checchi, A.R. Beraldin, H.Y. Bai, W.H. Wang, D.V. Louzguine-Luzgin, M.A. Carpenter and A.L. Greer, Rejuvenation of metallic glasses by non-affine thermal strain, Nature 524, 200 (2015)】。
非晶合金形成液體中的液-液相變現象
液-液相變與玻璃轉變、原子尺度的結構和動力學特征等玻璃形成合金的液體特性密切相關,因此受到廣泛關注。華中科技大學、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中國人民大學與美國北卡羅來納大學的非晶研究團隊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非晶集團項目支持下,利用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的高溫核磁共振平臺,并結合分子動力學模擬-方法揭示出La50Al35Ni15玻璃形成合金液體存在“液-液一級相變”。研究結果還表明,局域結構序參量對于決定液體結構和動力學性質具有重要作用,這極有可能對于描述玻璃轉變具有重要意義。這一研究結果不僅首次從實驗上印證了在可形成非晶態金屬的玻璃形成合金在熱力學平衡態的熔體中的確存在有“液-液相變”,而且對于進一步深入認識玻璃轉變和金屬的玻璃形成能力等相關的重要科學問題提供了新的思路。此項工作近日由許巍等發表在W. Xu, M.T. Sandor, Y. Yu, H.B. Ke, H.P. Zhang, M.Z. Li, W.H. Wang, L.L. and Y. Wu, Evidence of liquid-liquid transition in glass forming La50Al35Ni15 melt above liquidus temperat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7696 (2015)】。
超穩塊體非晶合金
超穩非晶合金具有低能量狀態和高動力學穩定性,表現出很多優異的性能。但目前通過氣相沉積法制備的超穩非晶合金僅限于薄膜形態,限制了其應用。開發制備條帶或塊體超穩非晶合金的方法對促進其應用具有重要意義。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王軍強研究員與美國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合作,通過模仿氣相沉積過程中襯底溫度和沉積速度的影響,利用閃速DSC系統研究了液體冷卻法制備的金基非晶合金的能量狀態在不同退火溫度和退火時間下的演化規律。發現(1)制備低能量狀態非晶合金存在最優化的退火條件Ta = 274+ 132/log(ta):給定退火時間,有一個最優化的退火溫度,溫度太高或太低效果都不好。(2)退火過程中非晶合金經歷了三個狀態:非平衡狀態(玻璃態)、亞穩平衡態(過冷液體態)、晶化過程。(3)發現非晶合金的熱力學穩定性(與能量狀態成反比)與動力學穩定性(與玻璃-液體轉變溫度成正比)之間的非線性關系:beta弛豫使熱力學穩定性升高的同時,動力學穩定性降低;而alpha弛豫使熱力學穩定性升高的同時動力學穩定性也升高。這些研究結果有助于人們深刻理解非晶態材料弛豫行為,并為改善軟磁非晶合金工業化生產退火工藝提供了理論指導【J.Q. Wang, Y. Shen, J.H. Perepezko and M.D. Ediger, Increasing the kinetic stability of bulk metallic glasses, Acta Materialia 104, 25 (2016)】。
非晶合金結構
研究非晶合金原子結構及其演化規律是理解玻璃形成能力、調控非晶合金性能的重要手段。人民大學李茂枝教授、中科院物理所汪衛華院士和北京大學劉凱欣教授課題組合作,利用計算機模擬方法研究發現非晶合金具有很多隱含的晶體短程序和中程序結構。隨著組元元素的增加,隱含的晶體短中程序結構變得越來越豐富。不同晶體結構的相互競爭糾纏使得有序堆積幾何上受挫,從而有利于玻璃形成能力【Z.W. Wu, M.Z. Li, W.H. Wang and K.X. Liu,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6035 (2015)。】。同濟大學沈軍教授研究組的羅強博士利用同步輻射在高壓下原位觀測的方法,研究了鈰基非晶合金壓力下的演化行為。發現從低密度非晶態到中等密度非晶態再到高密度非晶態的多形態轉變現象。當溫度升到玻璃轉變溫度附近時,低密度非晶態向中等密度非晶態的轉變呈現出相對不連續轉變的行為,具有一級相變的特征。這些研究結果表明金屬玻璃在壓力下可以展現出豐富多彩的結構和性能,壓力作為重要參數引入金屬玻璃的制備和后續處理工藝中必將進一步拓展其應用前景。【Q. Luo, G. Garbarino, B. Sun, D. Fan, Y. Zhang, Z. Wang, Y. Sun, J. Jiao, X. Li, P. Li, N. Mattern, J. Eckert and J. Shen, Hierarchical densification and negative thermal expansion in Ce-based metallic glass under high pressure, Nature Communications 6, 5703 (2015)】
耐磨耐蝕非晶合金涂層
非晶涂層因其具有高硬度、高耐蝕和高耐磨性性,在表面工程領域呈現廣闊的應用前景。華中科技大學柳林教授課題組在非晶涂層制備、結構與性能調控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研究。特別是開發了多種具有高沖擊韌性的非晶復合涂層體系,如非晶/晶態疊層結構復合涂層、陶瓷增韌型復合涂層、Ni(W)P粉末包覆復合涂層,這些復合涂層的抗沖擊性能較單相非晶涂層提高10倍以上,同時兼具優異的減摩、耐磨與耐蝕性能。【C. Zhang, H. Zhou and L. Liu, Laminar Fe-based amorphous composite coatings with enhanced bonding strength and impact resistance, Acta Materia 72, 239 (2014)。等】。同濟大學沈軍教授課題組利用HVAF方法制備出結構致密、非晶相含量高、幾乎不含氧化物夾雜、孔隙率小且界面結合良好的鐵基非晶合金涂層。抗均勻腐蝕和點蝕能力顯著提高,點蝕電位高達1.1V,鈍化電流密度比HVOF非晶涂層降低近2個數量級。耐沖蝕阻力提高2-3倍,達到不銹鋼12倍。優異的抗沖蝕能力可以歸因于非晶涂層組織結構變得更加致密、鈍化穩定性高及硬度高。【Y. Wang, Z.Z. Xing, Q. Luo, A. Rahman, J. Jiao, S.J. Qu, Y.G. Zheng and J. Shen, Corrosion and erosion-corrosion behavior of activated combustion high-velocity air fuel sprayed Fe-based amorphous coatings in chloride-containing solutions, Corrosion Science 98, 339 (2015)】。中科院金屬所王建強研究員課題組提出了微組元化提升非晶耐蝕特性的合金設計新思路,澄清了非晶本征結構對鈍化膜形成、穩定及點蝕萌生作用機理,利用3D-XRT新技術闡明了非晶涂層中的孔隙缺陷形成與腐蝕關聯性,并提出了非晶涂層使役中的臨界厚度。研發的多種Fe基、Al基非晶涂層在海洋、核輻照等苛刻環境中呈現出優異的耐蝕、耐磨與抗沖刷性能,現已進入工程應用階段。【S.D. Zhang, W.L. Zhang, S.G. Wang, X.J. Gu and J.Q. Wang, Characterisa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porosity in an Fe-based amorphous coating and its correlation with corrosion behaviour。Corrosion Science 93 (2015) 211–221等】
非晶合金催化功能特性
由于特殊的合金成分和無序原子結構,非晶合金在催化領域具有廣泛的應用潛力。非晶合金降解印染污水的功能特性近年來吸引力廣泛的興趣,中科院金屬所張海峰研究員課題組繼發現鐵基非晶合金可以降解印染污水后,再次發現在降解印染污水中具有高活性的鈷基非晶合金。他們的實驗結果顯示,球磨鈷基非晶合金粉可以在兩分鐘時間內完全降解水溶液中的橙色染料,反應效率是晶態粉的10倍以上,達到商業晶態鐵粉的1000多倍【X.D. Qin, Z.W. Zhu, G. Liu, H.M. Fu, H.W. Zhang, A.M. Wang, H. Li and H.F. Zhang, Ultrafast degradation of azo dyes catalyzed by cobalt-based metallic glasses, Scientific Reports 5, 18226 (2015)】。針對非晶降解偶氮染料反應機制,清華大學姚可夫教授課題組開展了深入系統的研究。他們發現鐵基非晶合金的無序原子結構和非金屬元素使得非晶表面的反應產物結構疏松,容易剝落,從而不會像晶體材料那樣阻礙進一步反應;通過研究反應中間產物和反應激活能,他們發現非晶合金和晶態合金降解偶氮染料的反應路徑基本一致,但非晶合金反應過程主要由擴散控制,而晶體反應主要由合金表面反應速率決定。【Y. Tang, Y. Shao, N. Chen, X. Liu, S.Q. Chen and K.F. Yao, Insight into the high reactivity of commercial Fe-Si-B amorphous zero-valent iron in degrading azo dye solutions, RSC Advance 5, 34032 (2015)。 Ibid 5, 6215 (2015)】。
軟磁非晶合金
針對非晶合金飽和磁感應強度低的缺點,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所王新敏研究員課題組通過微量添加元素和合金成分優化,成功研制出磁性能和工藝性優異的新型FeSiBPM系列非晶合金。飽和磁感應強度達到1.67 T,高于目前廣泛應用的1k101非晶合金(1.56 T)和日立金屬公司推出的新型高飽和磁感應強度 HB1(1.64T)非晶合金。該合金同時具有較高的非晶形成能力,臨界厚度達到(80~90 μm),滿足制備非晶合金寬帶的工藝性要求。該合金的最佳熱處理溫度范圍寬,熱處理后樣品的性能穩定,軟磁性能優異(矯頑力小于3 A/m,有效磁導率超過8000),可在較低溫度下熱處理獲得優異的軟磁性能和韌性的樣品,具有優異的綜合性能和生產工藝性。相關研究成果已經申請國家發明專利(201410197139.X)。該課題組通過控制初晶相的密度、分布和尺寸不均勻性,開發出優化FeSiBCu(P,C) 納米晶合金系列合金磁性能和工藝性的方法。發現Ta和Nb微合金化可以使熱處理工藝窗口擴大到100攝氏度,時間窗口增加到 90min。對推進高飽和磁感應強度納米晶合金的產業化進程具有重要的意義。相關的結果已申請國家發明專利CN201410415305.9。
非晶合金作為非平衡態材料,其特殊合金成分和無序原子結構使其表現出很多優異的性能,但是同時也伴隨著很多內稟的缺陷,比如塑性變形能力差、玻璃形成能力有限、亞穩,等等。深入研究這些基本物理問題的特征和演化規律,對推動非晶合金的應用具有重要意義。美國科學院院士Johnson教授明確指出非晶合金基礎科學的發展可以促進生產技術的革新(Good science enables good technology),他也強調技術的改進也可以推動基礎科研的發展(Good technology also drives good science)。所以,基礎科研與生產技術應該相輔相成,共同發展。
(王軍強 等)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