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衛星探索宇宙空間一樣,水下機器人是人類的眼睛和手臂在海底的延伸。下面小編將帶您認識深水油氣開發的利器——水下機器人。
中國在水下機器人研究方面起步雖晚,但通過不懈努力取得了巨大技術成果。2014 年我國自主研制的 6000 米 AUV( 無纜水下機器人 )“潛龍一號”在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成功下潛作業、“蛟龍號”下水、“北極 ARV”助力科考,都彰顯了我國在水下機器人領域的研發決心和科研技術成果。
未來 10 年將是中國水下機器人發展的關鍵期。與水下機器人最相關的三個行業是海洋油氣業、海洋漁業以及海洋礦業。
一、水下機器人向深海進發
水下機器人是工作于水下的極限作業機器人,能潛入水中代替人完成某些操作,又稱無人遙控潛水器。由于水下環境惡劣危險,人的潛水深度有限,所以水下機器人日益成為開發海洋的重要工具。
水下機器人分類
廣義上的水下機器人,也可稱作潛水器 (UnderwaterVehicles),是一種可在水下代替人,在充滿未知的海洋環境中完成某種任務的裝置。
就外形看,目前大部分水下機器人是框架式或類似于潛艇的回轉細長體。隨著仿生技術的不斷發展,仿魚類形態和運動方式的水下機器人,將會不斷發展。
根據是否載人,可將潛水器分為載人潛水器和無人潛水器。無人潛水器按照與水面支持系統間聯系方式的不同,可以分為有纜遙控水下機器人 (Remotely Operated Vehicle,簡稱ROV)、無纜水下機器人(Autonomous Underwater Vehicle,簡稱 AUV))兩種。有纜水下機器人都是遙控式的,根據運動方式不同可分為拖曳式、( 海底 ) 移動式和浮游 ( 自航 ) 式三種。
無纜水下機器人一般是自治式機器人(又稱智能機器人),它能夠依靠本身的自主決策和控制能力,高效率地完成預定任務,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目前水下機器人的發展趨勢。
載人潛水器是由人工輸入信號操控各種動作,由潛水員和科學家通過觀察窗直接觀察外部環境。其優點是由人工親自做出各種核心決策,便于處理各種復雜問題,但是人員面臨的危險性大。由于載人潛水器需要足夠的耐壓空間、可靠的生命安全保障和生命維持系統,使得潛水器體積龐大、系統復雜、造價高昂、工作環境受限。
有纜水下機器人(ROV)需要由電纜從母船接受動力,且不需要人為干預。其主要由水面設備(包括操縱控制臺、電纜絞車、吊放設備、供電系統等)和水下設備(包括中繼器和潛水器本體)組成。潛水器本體在水下靠推進器運動,本體上裝有觀測設備(攝像機、照相機、照明燈等)和作業設備(機械手、切割器、清洗器等)。潛水器的水下運動和作業,是由操作員在水面母艦上控制和監視,電纜向本體提供動力和交換信息,中繼器可減少電纜對本體運動的干擾。人們通過電纜對 ROV 進行遙控操作,電纜如同“臍帶”一樣,對 ROV 至關重要。但細長的電纜懸在海中,也成為 ROV 最脆弱部分,大大地限制了機器人的活動范圍和工作效率。
無纜水下機器人(AUV)又稱自治水下機器人、智能水下機器人,是將人工智能、探測識別、信息融合、智能控制、系統集成等多方面技術,集中應用于同一水下載體上,在沒有人工實時控制的情況下,自主決策、控制完成在復雜的海洋環境中的預定任務的機器人。是從簡單的遙控式向監控式發展,即由母艦計算機和潛水器本體計算機實行遞階控制,它能對觀測信息進行加工,建立環境和內部狀態模型。操作人員通過人機交互系統,以面向過程的抽象符號或語言下達命令,并接受經計算機加工處理的信息,對潛水器的運行和動作過程進行監視并排除故障。操作人員僅下達總任務,機器人就能根據識別和分析環境,自動規劃行動、回避障礙、自主地完成指定任務。受益于近海油氣開發,我國無人有纜遙控潛水器急速放量。
二、 我國水下機器人不懈努力跨越鴻溝
我國對水下機器人的研究與開發起步較晚,從七十年代末才開始研究,相比歐美和日本,我國一直處于落后水平。
我國的水下機器人研究,是從立足軍事需求起步的。七十年代末期,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和上海交通大學開始從事ROV的研究與開發, 合作研制了我國第一個 “海人一號” ROV,“海人一號”是我國獨立自主研發的第一臺大型水下機器人。
目前 , 我國軍用水下機器人已經形成系列,特別是 6000m 深水機器人的問世,表明我國在此領域已經取得了一定成績。
CR-01型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
CR-01 型無纜自治水下機器人是我國于 1992 年 6 月與俄羅斯科學院海洋技術研究所合作,于 1995 年 8 月研制成功的。其體長 4.37m,寬 0.8m,它在空氣中的重量為 1305.15kg,它的最大潛深 6000m,最大水下航速 2 節,續航能力 10h,定位精度為10m ~ 15m,它可在 6000m 水下進行攝像、拍照、測量海底地勢與剖面、海底沉物目標搜索和觀察、水文物理測量和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度測量,并能自動記錄各種數據及其相應的坐標位置。
“潛龍一號”AUV
2014 年 8 月 31 日,我國自主研制的 6000mAUV“潛龍一號”
在東北太平洋多金屬結核合同區成功下潛作業,順利完成了綜合性能測試。“潛龍一號”長 4.6m、直徑 0.8m、重量為1500kg,最大工作水深 6000m,巡航速度 2 節,最大續航能力24h,配有淺地層剖面儀等探測設備,可完成海底微地形地貌精細探測、地質判斷、海底水文參數測量和海底多金屬結核豐度測定等任務。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
2014 年 7 月,我國“蛟龍”號載人潛水器下潛作業,并對搭載的微型無人潛水器“龍珠”號進行試驗。“龍珠”號重量僅有 40kg,配有 3 部電動推進器,通過一根光纖與“蛟龍”號相連,由“蛟龍”號球艙內的潛航員遙控控制,且自帶攝像機,可進行水下觀察和錄像,與“蛟龍”號互補形成更全面的觀測能力。在水下工作期間,“龍珠”號與“蛟龍”號按照預先規劃的協同作業流程“分工協作”、“默契配合”,完成了相互之間互動拍攝和“龍珠”號的釋放與回收等預定的工作任務,形成了兩種不同類型的潛水器在水下協同作業的新模式。
“北極ARV”水下機器人
“北極 ARV”水下機器人能夠在高緯度下實現對冰下海冰物理特征、水文和光學特性等的自主精確同步觀測,為我國北極科考提供了一種大范圍的先進、連續、實時的冰下觀測技術手段。新一代北極 ARV 通過水下機器人攜帶光通量測量儀,可連續測量出海冰吸收的太陽輻射能的空間變化,估算出同緯度更大范圍海冰對太陽輻射能的吸收,以此計算出太陽輻射對該緯度北極海冰融化的貢獻。
三、水下機器人將何去何從
向遠程發展
太陽能自主水下機器人能解決遠程續航問題。智能水下機器人向遠程發展的技術障礙有三個:能源、遠程導航和實時通信。目前正在研究的各種可利用的能源系統,包括一次電池、二次電池、燃料電池、熱機及核能源。太陽能自主水下機器人需要浮到水面給機載能源系統充電,而這種可利用的能源又是無限的。
向深海發展
發展優化 6000m 水深技術,成為許多國家的目標。海洋資源大多存儲于深海,6000m 以上水深的海洋面積,占海洋總面積的97%。 因此, 許多國家把發展6000m水深技術作為目標,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都先后研制了 6000m 級的無人潛航器。美國伍茲霍爾海洋研究所研制的深海探測器“ABE”,可在水深 6000m 的海底停留一年;日本 1993 年研制了工作水深為 11000m 的深海無人潛水器“海溝號”;中國的“潛龍一號”也具備了 6000m 深度的作業能力。
向智能型發展
增加水下機器人行為的智能水平,一直是各國科學家的努力目標。但由于目前的人工智能技術還不能滿足水下機器人智能水平增長的需要。因此,一方面,不能完全依賴于機器的智能,還需更多依賴傳感器和人的智能,打造監控型水下機器人。另一方面,發展多機器人協同控制技術,也是未來自主水下機器人的重要發展方向。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