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型材料的特征及分類
新型材料:指那些新近發展或正在發展的、具有優異性能和應用前景的一類材料。
1.新型材料的特征
(1)生產制備為知識密集、技術密集和資金密集。
(2)與新技術和新工藝發展密切結合。
如:大多新型材料通過極端條件(如超高壓、超高溫、超高真空、超高密度、超高頻、超高純和超高速快冷等)形成。
(3)一般生產規模小,經營分散,更新換代快,品種變化頻繁。
(4)具有特殊性能。
如超高強度、超高硬度、超塑性,及超導性、磁性等各種特殊物理性能。
(5)其發展與材料理論關系密切。
2.新型材料的分類
(1)根據性能與用途分
新型結構材料和功能材料。
①新型結構材料
結構材料是指以力學性能為主要要求,用以制造各種機器零件和工程結構的一類材料。新型結構材料具有更高力學性能(如強度、硬度、塑性和韌性等),能在更苛該介質或條件下工作。
②功能材料
指具有特定光、電、磁、聲、熱、濕、氣、生物等性能的種類材料。廣泛用于能源、計算機、通信、電子、激光、空間、生命科學等領域。
(2)根據材料本性或結合鍵分
①金屬材料
②元機非金屬材料
③高分子材料
④復合材料
二、材料科學的發展趨勢
“材料”一詞已延用了數千年,但“材料科學”的提出是在20世紀60年代。材料科學是一門應用科學,研究和發展材料的目的在于應用,為經濟建設服務。須經合理的工藝流程才能制備出具有實際應用價值的材料來,并通過批量生產才能成為工程材料。因此,不久就提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名稱。1986年英國出版的第一部《材料科學與工程百科全書》,對材料科學與工程作了如下定義:材料科學與工程是研究有關材料組成、結構、制備工藝流程、性能和用途的關系及知識的產生與運用。
換句話說,提出了材料科學與工程的四要素:材料組成與結構、材料性能、材料合成生產流程和材料使用效能。
其關系如圖0-1所示。
圖0-1 材料科學與工程四要素及之間關系
材料,特別是新型材料,在國民經濟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對新一代材料的要求是:
(1)材料結構與功能相結合。
(2)開發智能材料。智能材料必須具備對外界反應能力達到定量的水平。目前的材料還停留在機敏材料水平上,機敏材料只能對外界有定性的反應。
(3)材料本身少無污染,生產過程少污染,且能再生。
(4)制造材料能耗少,本身能創造新能源或能充分利用能源。
材料科學發展趨勢:
(1)研究多相復合材料。
指兩個或三個主相都在一個材料之中,如多相復合陶瓷材料,多相復合金屬材料,多相復合高分子材料,金屬—陶瓷、金屬—有機物等。
(2)研究并開發納米材料。
①把納米級晶粒混合到材料中,以改善材料脆性。
②利用納米材料本身的獨特性能。
(3)開發機敏材料
機敏材料能同時感知外界環境或參數變化和驅動雙重功能。機敏材料還包括具有:熱敏感、光敏感、化學敏感及電磁敏感等功能的材料。
(4)研究開發生物醫學材料(生物材料)
指和生物系統結合,以診斷、治療或替換機體中的組織、器官或增進其功能的材料。
(5)材料制備工藝、檢測技術和計算機應用于材料領域的研究。
現化化制備工藝往往與極端條件密切聯系,如利用空間失重進行晶體生長、強磁場、
強沖擊波、超高壓、超高真空及強制冷都將成為材料制備的有效手段。
檢測是控制工藝流程及產品質量的主要手段,要求高精度、高靈敏度與高穩定性。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