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國哲,中山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副秘書長,教育部學位中心評審咨詢專家 ;國際電化學學會(ISE)會員;國際期刊Global 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編委。Corrosion Science, Journal of Material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Nanoscale,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科技導報等國內外知名刊物的審稿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通訊評審專家。從事海洋環境下材料的腐蝕與防護研究工作。作為項目負責人承擔科研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項、科技部國家材料自然環境腐蝕實驗臺網建設專題1項。目前在Corrosion Science、Electrochimica Acta、Scripta Materialia、Journal of The Electrochemical Society、中國科學、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等國內外知名刊物發表論文40余篇,其中SCI檢索30余篇。[詳細]
冷發光,1968年生,工學博士,研究員。目前任建研建材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兼總工程師,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總工程師。990年7月畢業于成都科學技術大學水利系水工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90年8月-1995年8月,在中國水利水電第八工程局從事土建工程質量檢查、監督、驗收、施工和管理工作;1995年9月-1998年6月,在武漢水利電力大學水電系水工結構專業攻讀碩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水工建筑材料。曾經主編研究生文學刊物《武漢水電大學研究生通訊》;1998年9月-2002年6月,在清華大學攻讀博士學位,研究方向為混凝土耐久性。曾經主編土木系博士刊物《土博通訊》;2002年7月至今,在中國建筑科學研究院建筑材料研究所工作;參加工作以來,已在國內外學術期刊和會議上發表論文、著作等80余篇。[詳細]
劉智勇,男,1978年生,北京科技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專業博士,加拿大卡爾加里大學博士后。2010.3至今,北京科技大學新材料技術研究院博士后、講師、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專長應力腐蝕行為與機理、工業環境材料腐蝕與防護技術、材料失效機理分析等。先后負責和參與國家自然基金、科技支撐項目、國家863項目、中國博士后基金、校企合作課題等幾十項科研課題。至2015年末共在國內外材料腐蝕與防護領域專業雜志和會議上發表學術論文共近180篇及大會報告6次。其中腐蝕領域國際TOP期刊論文29篇(第一作者TOP論文11篇),73被SCI收錄、26篇被EI收錄,1篇共同作者論文發表在Nature雜志上;SCI論文總影響因子183.87,共SCI他引266次。合著書二部,獲國家專利10項。Corrosion Science、金屬學報、中國腐蝕與防護學報等雜志評審專家。2015年獲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首屆“中國腐蝕與防護杰出青年學術獎(左景伊獎),獲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科技進步一等獎2項(分別排名第2、第3位)、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技術發明一等獎1項(排名第二);獲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和北京市優秀論文獎多項。[詳細]
李曉剛,北京科技大學教授、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海洋工程裝備材料腐蝕與防護關鍵技術基礎”973項目首席科學家、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主任。長期從事腐蝕與耐蝕鋼冶金工程研究,系統獲得了合金成分和冶金工藝參數對低合金鋼環境腐蝕起源與演化機理的影響規律;提出了符合我國典型服役環境的全生命周期的低合金耐蝕鋼成分設計與調控新思想;建立了低合金鋼耐蝕性能冶金全流程調控的新理論;發明了低合金耐蝕鋼系列新鋼種并實現產業化生產;研制了高品質低合金耐蝕鋼標準新體系;解決了國家重大工程多項鋼鐵材料腐蝕難題。以第一完成人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以及多項省部級和行業科技獎項。擔任國際冶金專業類頂級期刊《Corrosion Science》顧問編委、國際腐蝕理事會理事,曾獲得NACE國際W.R.Whitney獎。發表包括《Nature》在內SCI論文690篇,專著13部(主編10部),他引7000余次,腐蝕領域全球排名第一。[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