鎳基高溫合金單晶渦輪葉片的修復是一個長期存在的難題。電子束增材制造有望實現這一目標,但有一個強大的障礙:殘余應力和γ/γ’微觀結構在單一晶體融合區經過電子束融化后是不可接受的(例如,容易開裂);或者,經過固溶熱處理后,發生再結晶,帶來新的晶粒,降低高溫蠕變特性。
近日,來自西安交通大學、美國麻省理工學院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一項研究,通過設計一種后3D打印回復制度消除了再結晶的驅動力,即在固溶和時效之前增加回復(Recovery)步驟,可以消除再結晶驅動力。相關論文以題為“Rafting‐Enabled Recovery Avoids Recrystallization in 3D‐Printing‐Repaired Single‐Crystal Super alloys”于2月20日發表在Advanced Materials上。
論文連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dma.201907164
現代渦輪葉片主要由高溫合金單晶制得,通過在γ相矩陣中使得γ’相得到有序的立方形析出相來強化。單晶鎳基高溫合金在抗蠕變、疲勞和氧化等許多方面都比多晶合金有很大的優勢。盡管如此,這些高價值的單晶葉片在惡劣的環境下仍然會受到表面損傷和開裂。因此,希望找到一種方法來修復受損的關鍵表面,同時保持其單結晶性質以及所需的統一γ/γ’微觀結構。
近年來出現的多功能3D打印技術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力途徑。但3D打印技術還不成熟,以下缺陷需要克服:高溫期間不穩定,會出現其他有害的Laves相顆粒;打印過程中在高熱應力下會出現局部的變形,在熱影響區(HAZ)產生高密度的位錯;在經過高溫固溶處理后,會出現再結晶(RX),使得微觀結構多晶化,從而降低葉片的高溫蠕變性能。因此,迫切需要設計一種創新的修復方法,保留3D打印技術本身的優點之外同時克服以上的缺點。
為此,研究者們的策略是設計后3D打印退火,以減少破壞單晶結構的再結晶驅動力。標準固溶熱處理(HT)之前,所有的γ′消失,在HAZ中積累的位錯(以及相關的多余能量)可以通過筏化-回復(rafting-facilitated recovery)來消除。這樣固溶前進行回復熱處理的方案,使得立方形的γ’析出相變得不穩定并且連接在一起,在熱影響區形成平面筏化析出相。這大大降低了位錯密度,因此在后續的固溶和時效熱處理中,按照通常使用的標準方案,RX不會被觸發成新晶粒核。
以第一代單晶鎳基高溫合金AM3為模型,采用無原料電子束熔煉技術對其進行了模擬3D打印修復。電子束熔化后,亞固溶退火的預回復是通過筏化來實現的。定向粗化γ′粒子促進位錯重排和消失。在后續的固溶處理中,筏化微觀結構將會被去除,留下一個沒有損害和殘余應力的單晶,與余下的渦輪葉片統一的γ′析出相毫無區別。
圖1 由標準溶液HT誘導的3D打印鎳基單晶的微觀結構演變,與研究的新型高溫還原退火相比較圖。
圖2 EBM樣本在不同的熱處理工藝前后
圖3 在EBM樣本中的不均勻分布的γ′形態、彈性應變和混亂情況
圖 4 先回復退火的新方案熱處理后,樣本均勻分布的γ′形態、彈性應變、混亂情況
圖 5 1100°C回復退火后γ′形態學、彈性應變和混亂情況
這一發現為防止3D打印單晶由于殘余應力未消除而開裂提供了一種實用的方法,為增材制造修復、恢復和重塑其他高溫合金單晶產品鋪平了道路;突破了經典觀念所認為的“單晶高溫合金不具備回復能力”的認知,為設計3D打印高溫合金的非標準熱處理制度提供了科學依據,并表明新的熱處理制度完全能滿足3D打印單晶葉片修復的需求。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