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CoCrNi中熵合金(MEA)因其獨特的機械性能(例如極高的強度-延展性組合)而成為眾多研究的主題。CoCrNi MEAs的優異韌性歸因于多種變形機制的相互作用,例如孿晶,以及部分和完美的位錯滑移。目前對MEA變形的理解主要源于對變形微觀結構中缺陷演變的間接分析,其中單個機制的貢獻是根據相關缺陷結構的相對濃度來評估的。斯坦福大學在國際頂級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lasticity》上發表題為“On the deformation behavior of CoCrNi medium entropy alloys: Unraveling mechanistic competition”的文章。
論文鏈接:
https://doi.org/10.1016/j.actamat.2022.118372
文章認為微觀結構變形機制貢獻應反映在總應變調節的程度上,使用原子模擬方法研究了單軸拉伸下納米晶CoCrNi MEA的機械響應與晶粒尺寸和化學短程有序(SRO)的關系。通過利用基于連續體的運動學指標,變形機制貢獻可以直接從應變量中解決。研究發現,在初始加載過程中,部分位錯滑移會發生變形,這與實驗觀察結果一致。在持續加載下,控制變形機制轉變為孿晶和完美的位錯滑移。此外,發現對應于最大強度的晶粒尺寸在SRO的存在下減小。
圖1a和1b分別顯示了等原子NC CoCrNi MEA的初始和最終結構(即MC-MD模擬前后),平均晶粒尺寸為12nm。在初始結構中沒有化學短程有序。存在隨機分布的Ni、Co和Cr原子。在混合MC-MD模擬后獲得的最終結構(圖1b)中,觀察到一定程度的化學SRO,與實驗結果一致。這里應該注意的是,SRO的存在是在實驗研究中從衍射和快速傅里葉變換中觀察到的額外漫射點定量確定的透射電子顯微鏡下的圖案。從這些模式中,定性地表明SRO的性質是最近相鄰Cr-Cr對被強烈抑制。
圖1 12nm晶粒尺寸NCCoCrNiMEA結構(a)和(b)分別沒有和有SRO(圖中的插圖顯示了一個小區域,具有不同原子種類的相應分布)。(c)平均Warren-Cowley參數的條形圖,,對于最終NC結構中的不同原子物種對,在混合MC-MD模擬后獲得。(d)具有和不具有SRO的12nm晶粒尺寸NCMEA結構的應力-應變曲線,如在108s-1應變速率下從單軸拉伸MD模擬獲得的(繪制的值是從沿三個加載獲得的平均值正交方向)。
圖2 總應變調節的百分比,通過(a)單獨的變形機制和(b)描繪的IG機制,作為施加應變的函數,在具有(實線)和不具有(虛線)SRO的12nm晶粒尺寸NCCoCrNiMEA結構的單軸拉伸載荷期間
圖3在16%的應用應變下,使用SRO切割12nm晶粒尺寸的變形NCMEA結構。切片中的原子根據晶體結構、變形機制和vonMises應變著色
圖4 (a)流動狀態下單個變形機制對總應變調節的平均百分比,作為具有(實線)和不具有(虛線)SRO的NCMEA結構的晶粒尺寸的函數,從應變速率為5×108s-1的單軸拉伸載荷獲得。(b)平均WC參數的條形圖,在具有不同晶粒尺寸的SRO的NCMEA結構中。(c)具有(實線)和不具有(虛線)SRO的NCMEA結構中流動應力隨晶粒尺寸的變化
圖5 在不同的施加應變百分比下,通過具有SRO的12nm晶粒尺寸的變形NCMEA結構切片(未顯示彈性變形原子)。切片中的原子根據晶體結構和變形機制著色(GB機制中的原子根據vonMises應變著色)
在這項工作中,使用大規模MD模擬研究了NCCoCrNiMEA合金在單軸拉伸下的變形行為。潛在變形機制對整體應變調節的貢獻使用后處理運動學指標進行量化,并使用平面斷層能量的估計進行解釋。具體來說,研究了機械貢獻隨晶粒尺寸和SRO的變化。總而言之,這項研究表明根據應變調節量,部分位錯滑移的貢獻在所有IG變形機制中是最高的。貢獻在施加應變的10%左右達到峰值,之后趨于減小,這表明部分滑動是初始加載期間的主要IG機制,這與實驗結果一致。大的局部滑移活動歸因于小比率,發現其值隨著SRO的降低而進一步降低。
機械貢獻隨施加應變變化的趨勢表明,在較大的施加應變值下,完美位錯滑移和孿晶機制對應變調節的綜合貢獻應該大于部分位錯滑移的貢獻。該結果與實驗觀察結果部分一致,其中孿晶被列為加載后期的主要變形模式,但是,在此類實驗研究中,其貢獻并未與完美位錯滑移直接比較。
還發現CoCrNiMEA具有更大的比和更小的比純鎳,因此具有更高的孿晶傾向;這種趨勢也反映在MD模擬的變形機制的相對貢獻中。然而,MD模擬結果進一步表明,在具有SRO的MEA結構中,孿晶比沒有的更明顯。
發現在具有SRO的NCMEA結構中表現出最大流變應力的晶粒尺寸小于沒有SRO的晶粒尺寸。這一發現表明,除了增加強度之外,SRO通過降低GB機制(例如,滑動、原子改組等)在所有晶粒尺寸上的貢獻來延遲逆霍爾-佩奇效應。因此,在SRO的存在下,發現GBs控制整體變形的最強晶粒尺寸會減小。它還驗證了一個重要概念,即NC金屬/合金的最大強度對應于晶粒尺寸,其中主要變形機制從IG轉變為基于GB的機制。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