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東南大學能源與環境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系趙陽研究員在逆壓電抗膜污染方面取得重要進展,相關成果以“壓電陶瓷膜內置超聲用于活性氧生成及協同振動防污”(Piezoceramic membrane with built-in ultrasound for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generation and synergistic vibration anti-fouling)為題,在國際頂級期刊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在線發表。
壓電效應有機械能轉變為電能的正壓電效應以及電致振動的逆壓電效應。2022年趙陽研究員將正壓電效應應用于抗膜污染,提出了脈沖水壓驅動的普適性壓電抗污策略(Nature, 2022,608,69-73)。逆壓電效應至少在1992年就開始用于水處理膜抗污染,并發展了以聚偏二氟乙烯(PVDF)有機壓電濾膜或無機鋯鈦酸鉛(PZT)壓電陶瓷膜等為代表的壓電水處理膜材料與膜技術。然而,壓電濾膜電致振動的單一抗膜污染機制存在局限性,阻礙了其在水處理中的進一步發展與應用。該研究通過介紹一種Mn/BaTiO3壓電陶瓷膜,在展示其優異的抗膜污染作用的同時,也對壓電濾膜的抗膜污染機制提出了新的見解。當施加20V、265kHz共振頻率的交流電時,該膜實現了最佳的超聲振動,有效地緩解了廢水中不同污染物造成的膜污染,如高濃度油(2500 ppm,包括實際工業油廢水)、細菌和不同帶電的無機膠體顆粒,表現出優于其他已報道的壓電水處理膜的優勢。此外,該研究結果表明,壓電陶瓷膜內置的膜超聲振動可以產生活性氧(ROS)。這為壓電濾膜在處理有機和無機廢水的不同抗污過程機制提供了技術指導,突破了壓電濾膜至少32年以來的單一振動抗污作用機制,并為壓電催化膜的發展開辟了新的方向。
該工作連同前期正刊成果的發表,標志著以壓電調控為核心的抗膜污染完整理論體系得到初步建立。趙陽研究員為本文的第一兼通訊作者,2023級碩士生楊鋒、江涵,南京大學高冠道教授為本文共同作者,東南大學為唯一通訊單位。該工作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中國科協人才項目基金、東南大學科研啟動基金以及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的支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