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計算證明,石墨烯可以應用于海水淡化,制成的單層納米孔二維薄膜相比傳統海水淡化膜具有超高的選擇性分離效率。然而,大面積石墨烯內部存在的晶界會降低石墨烯的機械性能,引入納米孔的過程將會進一步降低機械性能,導致分離薄膜容易發生局部破裂,極大地降低分離效率和分離選擇性。
如何能夠將薄膜大面積化并維持優異的分離效率呢?
日前,武漢大學/湖南大學袁荃和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段鑲鋒等人在《科學》上發表文章,介紹了該課題組制作的石墨烯納米篩和碳納米管相結合的二元結構石墨烯薄膜,該薄膜兼具前者的選擇性分離效率和后者的強度優勢。
“嫁接”碳納米管
袁荃告訴《中國科學報》,單原子層厚的納米多孔二維材料具有最小的水傳輸阻力和最大的水滲透流量,是構建超薄高效海水淡化膜的理想材料。
然而,將超薄二維材料應用于實際海水淡化面臨著兩大難題。首先是如何制備具有優異機械強度和柔性的大面積無裂縫的納米孔二維薄膜;其次是如何在薄膜內部引入高密度均一孔徑分布的亞納米孔,實現水分子的高效選擇性通過和鹽離子/有機分子的有效截留。
對于第一個難題,袁荃從之前的一些研究工作中了解到,碳納米管具有優異的機械性能,并且與石墨烯的結構類似,兩者之間可以通過π-π鍵和范德華力相互作用。由碳納米管搭接形成的碳納米管薄膜是一種多孔的網絡結構(平均孔徑300 納米)的薄膜,不僅可以與石墨烯的結構完美匹配,也不會影響水滲透率。
因此,袁荃團隊想到將納米孔石墨烯與碳納米管結合來彌補前者的缺陷。
納米鉆孔
文章共同一作楊雁冰博士介紹到,他們先在銅箔上生長出一層單層石墨烯,再在上面的一些區域覆蓋相互連通的碳納米管網絡,將銅箔溶蝕掉之后就得到了一張碳納米管支撐的石墨烯薄膜。
為取得高密度均一孔徑分布的亞納米孔,他們在石墨烯表面生長了一層均一孔徑分布的介孔氧化硅(平均孔徑2納米)作為掩模板,用氧等離子體刻蝕去掉介孔氧化硅孔徑內的石墨烯。氧等離子體刻蝕時間越長,刻蝕掉的石墨烯越多,石墨烯的孔徑也就越大,這樣就可以通過調控氧等離子體刻蝕的時間來調控石墨烯納米篩的孔徑。當刻蝕時間控制在10秒時,孔徑為0.63納米,可以有效允許直徑0.32納米的水分子通過并阻擋直徑0.7納米的鹽離子。
這種薄膜可以不經聚合物支撐懸空、彎曲、拉張而不產生明顯裂縫,測試和計算結果顯示,新的薄膜能承受380.6MPa應力,楊氏模量達到9.7GPa,這3倍于碳納米管薄膜,相當于納米孔石墨烯薄膜2.4倍的拉伸剛度和10000倍的彎曲剛度。
于是,他們做出了一張又大又強韌的石墨烯介孔薄膜。它的過濾性能又如何呢?
文章共同一作楊向東博士介紹,10秒刻蝕的石墨烯納米篩/碳納米管薄膜滲透率可以達到20.6升每平米每小時每大氣壓,24小時滲透之后鹽離子截留率大于97%。相對商用的三乙酸纖維素淡化膜,新型石墨烯納米篩/碳納米管薄膜的水滲透率提高了100倍,抗污染能力更強,而且由于不受內部濃差極化效應制約,薄膜在高濃度鹽環境下仍然可以保持較高的水滲透率。
進擊中的石墨烯海水淡化膜
楊雁冰告訴記者,目前的石墨烯海水淡化膜分為兩類,一類是以麻省理工學院教授Rohit Karnik團隊為代表所研究的單原子層厚的納米多孔薄膜。但是,單原子層厚的石墨烯機械強度較弱,所以實驗研究中用到的石墨烯都用了聚合物膜支撐,并且直接通過高能電子束轟擊或氧等離子體刻蝕在石墨烯內部引入亞納米孔,孔徑分布范圍較廣,極大地降低了分離效率,所以無法應用于實際。
另外一類是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曼徹斯特大學教授Andre Geim團隊研究的氧化石墨烯膜。氧化石墨烯容易量產,但是氧化石墨烯膜浸潤在溶液中之后,氧化石墨烯片層之間會吸水擴大層間距,降低了海水淡化效率,因此現有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如何控制氧化石墨烯片層之間的層間距。
袁荃等這次制成的新型石墨烯納米篩/碳納米管薄膜不需要聚合物支撐就結實耐用,并兼具多種滲透效率優點,為石墨烯應用于海水淡化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若解決量產問題,未來人們或將能喝上“石墨烯淡化水”。
相關論文信息:https://doi.org/10.1126/science.aau5321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