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日記有點長,我們直入主題。
先上圖,說說這張表里的13個材料性能。
其中部分性能我們會頻繁使用到,比如剛度,強度,硬度等。
應力和應變:
我想,在說這13大性能之前,還是有必要說一下最基本的,也就是應力應變曲線。
低碳鋼是典型的可延展材料,做拉伸試驗時,會有如下的變形和拉力關系曲線。
圖1:伸長量和拉力的關系,跟幾何尺寸有關系
圖2:應力和應變的關系,跟幾何尺寸沒有關系。
應力=力/截面積,應變=變形量/原長
圖3:應力應變區域圖,應變在Aut之前是均勻塑性變形,在Aut之后開始出現縮頸
圖4:應力應變階段圖,從左到右依次經過比例極限,屈服點,抗拉強度,斷裂。從屈服點到抗拉強度之間的塑性變形又叫應變硬化(加工硬化),抗拉強度之后的變形因為是不均勻變形,所以叫縮頸。
圖5:應力應變區域及階段圖,藍色區域是彈性變形區域,黃色區域是塑性變形區域。變形過程依次經過:比例極限A(胡克定律適用于此點之前的變形),彈性極限B/屈服點,低屈服點C,抗拉強度D,斷裂點E。
從圖1可以看到,伸長量和拉力的關系,跟材料的截面和初始長度有關。
但是換算到應力和應變的關系后(圖2),曲線就變得和幾何尺寸沒有關系了。
應力=力/截面積,應變=變形量/原長。
從圖4和圖5可以看出,隨著應變的增加,材料依次經過:比例極限,屈服點,抗拉強度,斷裂點。
比例極限點之前的變形,即線彈性變形階段,胡克定律適用,此后胡克定律不適用。
屈服點,也叫彈性極限,材料屈服點之前的變形,可以完全恢復,經過屈服點后,材料的變形不可恢復。
把可以恢復的變形稱為彈性變形,不能恢復的變形稱為塑性變形。
圖6:彈性變形,外力卸載后,變形可以恢復
圖7:塑性變形,外力卸載后,變形不能完全恢復
1.強度(Strength):
強度是指材料抵抗永久變形和斷裂的能力,即材料破壞時所需要的應力。
它的大小與材料本身的性質及受力形式有關。
根據載荷形式的不同,強度可以分為屈服強度(Yield Strength),抗拉強度(Tensile Strength),抗壓強度,抗剪強度,疲勞強度,沖擊強度等。
對于可延展材料,抗拉強度也叫極限強度(Ultimate Strength=US,或Ultimate Tensile Strength=UTS),對于脆性材料,抗拉強度就是材料的斷裂強度(關于脆性和可延展性,我們在后面聊)。
工程上使用最多的是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
不同載荷形式
壓應力及剪切應力
簡支梁的彎矩應力:中性層兩側分別受拉應力和壓應力
簡支梁的彎曲及剪切應力
不同載荷形式簡表
鋁合金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延展性
不銹鋼的屈服強度,抗拉強度,延展性
無明顯屈服現象材料的屈服強度定義
屈服強度:是材料發生屈服時的應力,亦即開始產生明顯塑性變形時的最小應力,對于無明顯屈服的金屬材料,例如高碳鋼,規定以產生0.2%殘余變形的應力值為其屈服強度。
大多數金屬材料都可以通過加工硬化,合金化,熱處理等,來提高屈服強度,以適應不同的應用。
抗拉強度:是材料在拉斷前承受的最大應力。是金屬由均勻塑性變形,向局部集中塑性變形過渡的臨界值,也是金屬在靜拉伸條件下的最大承載能力。
對于塑性材料,它表征材料最大均勻塑性變形的抗力,拉伸部件在承受最大拉應力之前,變形是均勻一致的,但超出之后,金屬開始出現縮頸現象,即產生集中變形。
對于沒有或只有很小塑性變形的脆性材料,它反映了材料的斷裂抗力。
2.剛度(Stiffness):
剛度是指某構件或結構抵抗變形的能力,即引起單位變形時所需要的力,一般是針對構件或結構而言的。
它的大小不僅與材料本身的性質,比如彈性模量有關,而且與構件或結構的截面和形狀有關。
在應力-應變圖中,彈性模量指的是彈性變形階段線段的斜率,即引起單位彈性變形所需要的應力,它用來表征材料的剛性。
彈性模量:比例變形階段E=σ/ε
剛度在數值上等于使該點產生單位位移所需的力。
比如,結構上某處剛度為100N/mm,則使該處產生1mm位移就需要100N的力。
剛度在工程實踐中,是經常用到的概念,它和精度,結構的動態性能等息息相關。
例如,機床主軸要有足夠的剛度,以便在切削、加工時,徑向受力變形極小,從而保證加工尺寸精度、形狀精度等。
再比如,懸臂機械手臂,也要求有較好的剛度,這樣才能保證末端執行機構在取放物料時,不會引入過大的誤差,包括靜態和動態誤差。
提高剛度的措施有:提高截面尺寸面積,合理的支撐和跨度。截面形狀的優化,材料調質熱處理等。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