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濱士:再制造工程的開拓者
文/徐娜,郭鵬·本刊記者
在中國,談到再制造工程技術的發展史,一定會提到徐濱士院士。這位年已八旬的老院士是我國建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新學科的倡導者和推動者,也是學科發展道路上的開拓者。
在生活中,徐濱士院士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前輩:在學生的眼中,他是一位嚴厲又不失慈愛的長者;在實驗室工作員眼中,他是一位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朋友。他以一種獨特的“形象魅力”,深深感染著身邊的人們。
確立目標
1931年3月,徐濱士出生于黑龍江省哈爾濱市。9個月后,日本帝國主義就發動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并大規模武裝入侵我國東北。所以說,徐濱士的童年及少年時期是在偽滿洲統治的環境中度過的,盡管環境復雜,但他并未因此而荒廢學業。1947年,東北全面解放,也正是在這一年,徐濱士考取了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制造與焊接專業。那時,戰爭剛剛結束,徐濱士的家里沒有多余的錢供他念書。不過值 得慶幸的是,當時戰后接管東北的共產黨政府實行了供給制,這讓徐濱士順利讀完了大學。對于這點,徐濱士一直感慨萬千,在他心中牢記“是共產黨培養了我”。 這也堅定了日后他入黨從軍的信念。
由于之前是在日本統治時期的文化氛圍下學習,徐濱士的基礎較差。回想起日本帝國主義鐵蹄的蹂躪,看到國家落后的現狀,他深感知識對中國崛起的重要!在哈工大學習期間,他付出了比旁人更多的精力,發奮苦讀,以彌補差距。
1954年哈工大畢業后,徐濱士讀了焊接研究生班。當時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剛剛成立,急需一批專業教師。于是他放棄了繼續深造的機會,服從組織需要,來到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裝甲兵工程系,從事坦克維修專業的教學工作。
最初,徐濱士對這一工作認識不夠,認為只有搞設計和制造的才是高水平,才能有所作為。但是在一次給蘇聯專家當翻譯時,有位專家卻提出了“修理也是戰斗 力”的觀點。這位專家認為,在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坦克機械化部隊的維修人員搶修了43萬輛次坦克和裝甲車,相當于蘇聯戰時年產量的5倍,這對于保證裝甲部隊的持續戰斗力、戰勝法西斯起到了及其重要的作用。
蘇聯專家的這句話給徐濱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改變了他的看法,堅定了他從事維修行業的決心。
創新發展
自1954年起,徐濱士一直從事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的基礎理論、應用基礎研究和工程應用研究。在他看來,這三者密切相關。其中,維修工程是基礎,表面工程是再制造工程的關鍵技術,而再制造工程則是維修工程發展應用的高級階段。
通過從事裝備維修,徐濱士發現,裝備零部件的損傷失效大多發生在表面,如摩擦磨損發生在零件表面,腐蝕從零件表面開始,疲勞裂紋也是由零件表面向內延伸的。
表面工程的最大優勢是能夠制備出優于本體材料性能的表面薄層,賦予零件耐高溫、防腐蝕、耐磨損、抗疲勞、防輻射等優異性能。這層表面材料與制作部件的整體材料相比,厚度薄,面積小,但卻承擔著工作部件的主要功能。
在種種研究的基礎上,20世紀80年代,徐濱士率先提出并積極倡導建設表面工程學科,組織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表面工程研究所、全軍裝備維修表面工程研究中 心及全軍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之后又提出了納米表面工程概念,對納米電刷鍍技術、納米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微納米減摩自修復添加劑技術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社會和國防系統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
隨著時代的進步,表面工程取得了進-步發展,并與制造工程的結合越來越緊密。在此基礎上,通過融合發展裝備全壽命周期理論和剩佘壽命評估理論,以微納米表面工程技術為支撐技術,逐漸形成了再制造工程。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徐濱士再制造工程開拓者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