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7日參加在國家會議中心舉辦的內燃機展
再制造工程是廢舊設備高技術修復、改造的產業化。再制造的重要特征是再制造后的產品的質量和性能不低于新品,成本只為新品的50%,節能60%,節材70%,對環境的不良影響顯著降低。再制造產品不是二手產品,而是新品。再制造是先進制造和綠色制造的重要組成。
2005年10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技術科學獎
為此,在加強維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建設的基礎上,徐濱士又在國內率先提出并構建了再制造工程學科,建立了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2001年5 月,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開始創建,2003年6月通過驗收。這是我國第一家從事機電設備和武器裝備再制造領域的政策研究、基礎理論、關鍵技術、質量控制、設備研發與工程應用的國家級研究中心,也是國內高等院校中第一家具備再制造領域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碩士、本科人才培養能力的教學單 位,和“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再制造技術委員會”、“中國機械工程學會再制造工程分會”、“全國綠色制造標準委員會再制造分技術委員會”的掛靠單位。
實驗室具有關鍵技術的先進性、基礎研究的前瞻性、學科體系的創新性、工程應用的先導性等特色。在徐濱士帶領下,實驗室曾先后多次參加國家有關再制造政策 法規、實施戰略研究方案的制定工作,承擔了再制造領域的國際合作項目、國家973、863、科技支撐和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等國家級課題研究課題,取得了 一批高質量的裝備再制造研究成果,構建了中國特色的再制造學科發展創新平臺,特別是在再制造領域擁有再制造壽命評估、再制造關鍵技術、再制造質量控制等領域的10余項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關鍵設備,處于國內外領先水平。
目前,再制造工程已經受到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 2005年,國務院頒發的21、22號文件均將再制造技術列為關鍵技術之一;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將“共性關鍵制造 技術與再制造技術”作為制造科技發展的24項優先主題之一;2009年,再制造被列入《循環經濟促進法》;2010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 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把再制造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領域,這些為再制造在中國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決策性論據。
摘得碩果
從業至今,徐濱士獲得過無數的獎勵。
他曾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4項、三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7項、二等獎8項。出版《再制造與循環經濟》、《納米表面工程》、《表面工程與維修》等專著20余部,發表學術論文800多篇,獲國家發明專利21項。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并先后獲得“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中國工程院“光華科技工程獎”、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合會“最高學術成就 獎”、中國焊接學會“終身成就獎”、“何梁何利”基金技術科學獎、中國摩擦學學會“最高成就獎”、中國表面工程分會“最高成就獎”等榮譽稱號。
具體成果包括了:
(1)在系統研究電刷鍍理論和工藝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研制了電刷鍍設備及各種鍍液,解決了國家重點工程中多項急需的、設備現場修復的技術關鍵,突破了現 場修復大型設備的重大工程技術難關。電刷鍍技術在連續三個五年計劃中被列為國家重點推廣的新技術項目,為全國修復各類設備和零件2萬多臺件,提供電刷鍍設 備6000余臺,鍍液數百萬升,累計產值2億元以上。近年來又開發研究了納米顆粒復合電刷鍍技術,顯著提高了材料的摩擦學性能,尤其提高了耐高溫磨損及抗 接觸疲勞性能。該技術在實際應用中解決了重載車輛、艦船、模具和飛機發動機零部件再制造中的一些關鍵技術難題。
(2)在系統研究等離子噴涂技術理論的基礎上率先將等離子噴涂技術用于重載車輛薄壁磨損零件的修復,解決了多種薄壁零件不能修復的重大難題。應用該技術修復的零件耐磨性比新品提 高1.4~8.3倍,壽命延長1~2倍,而修復成本僅為新件的1/10;在傳統等離子噴涂技術的基礎上研究開發出高效能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其綜合性能 超過美國同類產品。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徐濱士再制造工程開拓者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