裝備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領域知名專家:徐濱士
2013-08-07 10:30:51
作者:本站整理
來源:=$docheckrep[1]?ReplaceBefrom($ecms_gr[befrom]):$ecms_gr[befrom]?>
徐濱士(1931.3.12-)。裝備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領域知名專家,教授,博導。哈爾濱市人。1954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現任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副會長、《中國表面工程》雜志編委會主任等職。
我國表面工程學科和再制造工程學科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在國內帥先將等離子噴涂技術用于解決車輛薄壁磨損零件修復的重大難題;研制的電刷鍍設備、各種鍍液及納米電刷鍍技術,為現場修復大型設備及關鍵零件提供先進技術;近年開發的高效能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為制備高溫熱障圖層提供了關鍵技術;開發研究新型履帶板換代材料并推廣應用,獲得200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研究納米自修復添加劑新技術,解決了重載荷、極端苛刻環境下的潤滑、抗磨、防腐等重大難題。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1項。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出版著作17部。1996年獲得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2004年6月獲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工程獎,2004年10月獲得國際表面工程與熱處理聯合會最高學術成就獎。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個人簡介
徐濱士,男, 1931年3月生于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招遠,1954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制造與焊接專業,1954起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1961年至今歷任裝甲兵工程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1990年6月晉升少將軍銜。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裝甲兵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裝備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領域專家。
學術任職
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副會長、國家產學研設備工程開發推廣中心主任、《中國表面工程》及《中國設備工程》雜志編委會主任、《機械工程學報》及《中國工程機械學報》雜志編委會副主任;同時兼任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0余所高校兼職教授,波蘭華沙理工大學榮譽教授,以及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或顧問。
學術成果
主要成就
徐濱士院士是我軍裝備維修專家,我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學科的主要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主要科技成就有:
(1)系統的開發了電刷鍍設備、鍍液和工藝。解決了諸如萬噸巨輪、坦克等重大型機械不需解體就能現場局部維修的國家重點工程的多項急需關鍵技術,突破了現場修復大型設備的重大工程技術難關。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電刷鍍技術連續三個五年計劃列為國家重點推廣的新技術項目。近年來他又成功開發出納米顆粒復合電刷鍍技術,制備的納米復合涂層可顯著提高材料的耐高溫磨損及抗接觸疲勞性能,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并在全軍16家裝備維修重點部隊推廣應用,解決了重載車輛、艦船、飛機發動機的一些關鍵零件的再制造技術難題,于2004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2)在國內首次用等離子噴涂技術解決了坦克等重載車輛薄壁磨損零件不能修復的重大難題。研制出了適合坦克零件修復的等離子噴涂設備,并優化出五種工況零件修復工藝規范,解決了坦克52項薄壁零件不能修復的難題。1981年開始在全軍推廣應用,年經濟效益達366萬元。該技術于1985年獲得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90年代末在傳統等離子噴涂技術的基礎上研究開發出高效能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其綜合性能超過美國同類產品,噴涂的納米涂層可用于修復高性能飛機發動機葉片。該技術于200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發明了新型坦克履帶板材料ZGMn8CrMo。他在發明自強化雙相抗接觸疲勞耐磨修復合金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成功開發出新型坦克履帶板材料ZGMn8CrMo,使國產坦克所用材料壽命由原來的3725公里一躍超過10000公里,比原來的Mn13材料壽命延長3倍以上。該技術獲得200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4)首次在國內將電弧噴涂技術用于大型艦船鋼結構的表面防腐研究。研制出新型高速電弧噴涂技術,并開發了適用于艦船、電站等多種防腐、耐磨電弧噴涂合金及粉芯絲材。有效提高了艦體、水陸坦克等主戰裝備的使用壽命。1997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5)率先倡導和推動在我國建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新學科。
徐濱士教授八十年代在我國率先提出并積極倡導建設表面工程學科,組織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表面工程研究所、全軍裝備維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及全軍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近幾年又提出了納米表面工程概念,對納米電刷鍍技術、納米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微納米減摩自修復添加劑技術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社會和國防系統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2004年10月,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合會授予他最高學術成就獎,以表彰他為表面工程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在加強維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建設的基礎上,他在國內又率先提出并構建了再制造工程學科,建立了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再制造工程已經受到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2005年,國務院頒發的21、22文件均將再制造技術列為關鍵技術之一,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將“共性關鍵制造技術與再制造技術”作為制造科技發展的24項優先主題之一,這為再制造在中國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決策性論據。
獲得榮譽
1996年7月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2004年6月獲中國工程院“光華科技工程獎”,2004年10月獲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合會“最高學術成就獎”,2005年5月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2005年10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技術科學獎”,2009年10月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摩擦學最高成就獎”,2010年4月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中國表面工程最高成就獎”。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我國表面工程學科和再制造工程學科的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在國內帥先將等離子噴涂技術用于解決車輛薄壁磨損零件修復的重大難題;研制的電刷鍍設備、各種鍍液及納米電刷鍍技術,為現場修復大型設備及關鍵零件提供先進技術;近年開發的高效能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為制備高溫熱障圖層提供了關鍵技術;開發研究新型履帶板換代材料并推廣應用,獲得200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研究納米自修復添加劑新技術,解決了重載荷、極端苛刻環境下的潤滑、抗磨、防腐等重大難題。先后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二等獎3項、三等獎1項,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6項、二等獎5項,獲國家發明專利11項。發表學術論文300多篇,出版著作17部。1996年獲得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2004年6月獲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工程獎,2004年10月獲得國際表面工程與熱處理聯合會最高學術成就獎。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徐濱士院士
個人簡介
徐濱士,男, 1931年3月生于哈爾濱市,祖籍山東招遠,1954年畢業于哈爾濱工業大學機械制造與焊接專業,1954起在哈爾濱軍事工程學院任教,1961年至今歷任裝甲兵工程學院講師、副教授、教授,曾任裝甲兵工程學院副院長。1990年6月晉升少將軍銜。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裝甲兵工程學院材料科學與工程系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導師。裝備維修工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領域專家。
學術任職
中國設備管理協會副會長、國家產學研設備工程開發推廣中心主任、《中國表面工程》及《中國設備工程》雜志編委會主任、《機械工程學報》及《中國工程機械學報》雜志編委會副主任;同時兼任清華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北京理工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上海交通大學等10余所高校兼職教授,波蘭華沙理工大學榮譽教授,以及中科院蘭州化學物理研究所固體潤滑國家重點實驗室、清華大學摩擦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等7個國家級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委員或顧問。
學術成果
徐濱士少將
主要成就
徐濱士院士是我軍裝備維修專家,我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學科的主要倡導者和開拓者之一,主要科技成就有:
(1)系統的開發了電刷鍍設備、鍍液和工藝。解決了諸如萬噸巨輪、坦克等重大型機械不需解體就能現場局部維修的國家重點工程的多項急需關鍵技術,突破了現場修復大型設備的重大工程技術難關。1985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電刷鍍技術連續三個五年計劃列為國家重點推廣的新技術項目。近年來他又成功開發出納米顆粒復合電刷鍍技術,制備的納米復合涂層可顯著提高材料的耐高溫磨損及抗接觸疲勞性能,獲國家發明專利2項,并在全軍16家裝備維修重點部隊推廣應用,解決了重載車輛、艦船、飛機發動機的一些關鍵零件的再制造技術難題,于2004年獲得軍隊科技進步二等獎。
(2)在國內首次用等離子噴涂技術解決了坦克等重載車輛薄壁磨損零件不能修復的重大難題。研制出了適合坦克零件修復的等離子噴涂設備,并優化出五種工況零件修復工藝規范,解決了坦克52項薄壁零件不能修復的難題。1981年開始在全軍推廣應用,年經濟效益達366萬元。該技術于1985年獲得國家技術進步二等獎。90年代末在傳統等離子噴涂技術的基礎上研究開發出高效能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其綜合性能超過美國同類產品,噴涂的納米涂層可用于修復高性能飛機發動機葉片。該技術于200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3)發明了新型坦克履帶板材料ZGMn8CrMo。他在發明自強化雙相抗接觸疲勞耐磨修復合金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科研攻關,成功開發出新型坦克履帶板材料ZGMn8CrMo,使國產坦克所用材料壽命由原來的3725公里一躍超過10000公里,比原來的Mn13材料壽命延長3倍以上。該技術獲得2003年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
(4)首次在國內將電弧噴涂技術用于大型艦船鋼結構的表面防腐研究。研制出新型高速電弧噴涂技術,并開發了適用于艦船、電站等多種防腐、耐磨電弧噴涂合金及粉芯絲材。有效提高了艦體、水陸坦克等主戰裝備的使用壽命。1997年獲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
(5)率先倡導和推動在我國建立表面工程和再制造工程新學科。
徐濱士教授八十年代在我國率先提出并積極倡導建設表面工程學科,組織創建了我國第一個表面工程研究所、全軍裝備維修表面工程研究中心及全軍表面工程重點實驗室;近幾年又提出了納米表面工程概念,對納米電刷鍍技術、納米超音速等離子噴涂技術、微納米減摩自修復添加劑技術等進行了深入研究,并在社會和國防系統推廣應用,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2004年10月,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合會授予他最高學術成就獎,以表彰他為表面工程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在加強維修工程和表面工程建設的基礎上,他在國內又率先提出并構建了再制造工程學科,建立了裝備再制造技術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再制造工程已經受到我國政府和有關部門的重視,2005年,國務院頒發的21、22文件均將再制造技術列為關鍵技術之一,2006年,《國家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戰略研究報告》將“共性關鍵制造技術與再制造技術”作為制造科技發展的24項優先主題之一,這為再制造在中國的長遠發展提供了決策性論據。
獲得榮譽
1996年7月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科技成就獎”,2004年6月獲中國工程院“光華科技工程獎”,2004年10月獲國際熱處理與表面工程聯合會“最高學術成就獎”,2005年5月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2005年10月獲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技術科學獎”,2009年10月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摩擦學分會“摩擦學最高成就獎”,2010年4月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表面工程分會“中國表面工程最高成就獎”。
1995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
標簽: 徐濱士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鋁合金LDH自修復自抗菌膜層構建
點擊數:466
碳鋼及合金鋼應用與區別
點擊數:3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