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機械總院哈焊院召開“2021年科技創新學術報告會暨第五屆科技創新獎評選頒獎大會”。年近九旬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林尚揚出席會議并對科技創新獎評選給予精心指導。會上,林院士作題為《期望與建議》的精彩報告,向科技工作者特別是廣大年輕人提出殷切寄語:要堅持純凈的理念;要保持“三嚴、三敢、三求”的科學精神,即“嚴肅、嚴謹、嚴格,敢想、敢干、敢擔當,求真、求實、求證”的科學精神;要保持“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
下面讓我們走近老黨員、焊接專家林尚揚崇高追求鑄就輝煌業績的先進事跡
林尚揚
1932年出生,198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國工程院院士。
原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副總工程師,退休后擔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秘書長、哈爾濱市科學技術協會主席、黑龍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常委和黑龍江省老科技工作者協會第一副主席等職務。
他是一位德技雙優、把一生奉獻給我國焊接行業的焊接英才,是我國焊接科學技術發展的引領者之一。
他是我國水下焊接技術的奠基人之一,是我國雙絲窄間隙埋弧焊技術的創始人,是我國焊接自動化和機器人焊接應用的推動者,是我國大功率固體激光焊接技術的引領者。
作為學科的大家,他有學術前瞻性,總是根據不同時期國家建設的重大需要,調整著自己的研究方向,在攻克科研難關和自主創新的道路上,隨時接受祖國的召喚。
作為一名擁有三十年黨齡的老黨員,他默默耕耘,退休后仍一直工作在我國焊接行業和重要科研領域一線,為我國焊接學術水平和地位的提升、焊接行業的發展、優質高效焊接新技術的工程化應用發展做出突出貢獻。
滿腔愛國熱情推動三次重要抉擇
林尚揚院士一生中做出過三次具有決定性意義的選擇,歷史證明這三次選擇都是正確的。從小生活在福建廈門鼓浪嶼的林尚揚,美麗的環境和幽雅的音樂熏陶著他這顆愛美與善的心靈,當日本軍國主義的鐵蹄伸向南方時,他們舉家遷到香港,轟轟烈烈的抗日宣傳活動在他幼小的心靈上增添了“愛國”情懷,正是這樣一顆不斷充實的愛美、愛善、愛國的心,引導著林尚揚去探索人生的道路。
1948年,年僅16歲的林尚揚,為實現報效祖國的夢想,只身一人從香港來到廣州就讀中學,這是林尚揚人生道路上的一次重大轉折,林尚揚認為,沒有這次轉折,也許不會有今天的自己。
1951年投筆從戎(前排右一)
第二次選擇是在1950年底,林尚揚在強烈愛國熱情驅動下,不顧家人反對,毅然投筆從戎參加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部隊大熔爐里,他看到了更廣闊的天地,了解了廣大農村的實況,接觸到工農大眾,鍛煉了思維方法和表達能力,完善了自我。
1956年獲得廣州市復轉軍人社會主義幾十年積極分子稱號(右一)
1956年考入哈工大焊接專業
第三次選擇是在1956年秋,林尚揚謝絕轉業到地方當干部的安排,以自己的實力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原本想學習機械制造,但聽到老師說“焊接是一門新的學科,目前還有很多問題沒有解決”,他轉報焊接專業,從此與焊接結下不解之緣。林尚揚畢業后在哈焊院(原哈爾濱焊接研究所)工作期間,先后擔任課題組長、研究部主任兼主任工程師、所副總工程師、所技術委員會主任等職。先后創建了4個實驗室:水下焊接實驗室、埋弧焊實驗室、焊接機器人實驗室、激光焊接實驗室。199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跟隨國家建設需求調整科研方向
林院士曾戲稱自己的研究工作像“黑瞎子掰苞米”。在哈焊院工作的50余年時間里,林院士根據各時期國家發展需要,大約每十年更換一次研究大方向,先后在焊接材料、水下焊接、窄間隙埋弧焊、焊接機器人和激光焊接加工領域開展了深入研究并取得卓越成績,攻克了我國海上平臺水下作業、重大裝備制造等領域的多項技術難題,對推動我國焊接新材料、新工藝、新裝備的創新與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六十年代,我國鋼鐵進行第一次革命--大力發展低合金高強度鋼。那時鋼的強度越來越高,但焊接卻跟不上了,就像沒有針線適合縫制那么高強度的布。正值兩派斗爭最激烈時期,工作進度嚴重受阻,人員緊缺。為了搶進度,林院士自己拔焊絲、自己焊試件、自己開刨床、銑床、磨床。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不懈努力研究出4種埋弧焊和電渣焊的焊絲,滿足大型化肥裝備制造的需要。現在這些焊絲仍在生產中使用,并都列入了國家焊絲標準。在這時期他還研究成功“超低碳不銹鋼焊條”、“-196℃無鉻鎳低溫鋼焊條”、“耐海水腐蝕焊條”等材料。
1972年從事水下焊接技術研究(中)
七十年代,根據國家開發海洋資源的需要,林院士轉到水下焊接技術研究,這是一個全新的領域。近海的采油平臺和水下管線安裝與修復都需要水下焊接技術,焊接最怕水,陸地上焊接都是先把水烘干了再焊,水下焊接難度可想而知。林院士知難而上,閱讀了大量的文獻資料,帶領全組科研人員學習潛水,向一線潛水員學習不同潛水裝具的使用方法,同時傳授給他們水下焊接新技術,聽取他們使用與改進的意見。最終發明了“水下局部排水CO2氣體保護半自動焊方法”,解決了水下焊接的三個技術關鍵,使水下焊接接頭的質量達到規程要求。采用這種技術先后完成固定式和自升式平臺的安裝和修復等的水下焊接施工10多例,至今仍在使用。
1982年從事雙絲窄間隙埋弧焊接技術研究
林院士與第三代雙絲窄間隙埋弧焊機
八十年代初,為了適應我國大型電站鍋爐、石油化工裝備等重大裝備制造的需要,國家下達一項“常規埋弧焊現代化改造”的課題,以提高大厚度壓力容器埋弧焊的質量和效率,林院士馬上從水下焊接轉到埋弧焊方面的研究領域。在一次赴德國參觀世界最大的埃森國際焊接與切割展覽會中,兩家國際著名的焊接設備公司展出一種單絲窄間隙埋弧焊設備,林院士與展商的技術人員深入交流,了解設備的功能?;貒螅麕ьI課題組深入研究,為了要解決重型裝備焊接效率和質量的矛盾,決定采用雙絲方案,并巧妙布置和排列了兩根焊絲。這項成果是我國第一個研究成功的窄間隙焊方法,使我國的窄間隙焊接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
1992-1995年,他提出“焊接低成本自動化”的思路,并以組織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了國際焊接學會(IIW)第47屆(北京)年會和以“先進焊接技術與低成本自動化”為主題的國際會議,創新性地把我國焊接自動化技術引向一個新的階段,從而推動了我國高端焊接裝備成套技術的發展。1996年申報和籌建我國焊接領域唯一的“高效優質焊接新技術國家工程研究中心”。1998年,他預判大功率固體激光必將取代CO2激光并成為激光加工技術的主流發展方向,于是率先在國內組建了大功率固體激光加工技術研究中心。2000年,他受中國工程院委托,執筆完成“我國制造業焊接生產現狀與發展戰略研究”報告;2006年,負責完成了中國工程院咨詢項目“先進制造發展戰略”中焊接行業自主創新子戰略的研究。他為我國焊接行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在推動我國從焊接大國邁入焊接強國,全面提升經濟競爭力以及把科研成果更快、更有效地轉化為生產力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從事激光焊接技術研究
林院士與哈爾濱焊接研究所激光研究組成員
2006年至今,他指導研發的先進激光加工技術與成套裝備已在軍工、工程機械、軌道交通等領域獲得廣泛應用,解決我國海陸空多種新型重大戰略武器、全新一代時速600km磁懸浮高速列車、1600噸輪式起重機等一批國之重器關鍵部件的焊接技術難題,先后獲得5項省部級科技成果獎。發表學術論文近百篇,獲得授權國家專利25項,主持或指導標準制修訂12項,出版學術專著1本,曾獲中國機械工程學會“技術成就獎”(1996年)、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中國焊接終身成就獎”(2005年)、國際焊接學會(IIW)巴頓獎(2009年終身成就獎)、“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稱號”(2011年)等榮譽。
胸懷“國之大者”默默無聞奉獻余熱
林院士一直保持最原始追求創新的思想,一生熱愛焊接,對科研工作抱有高度的興趣,熱愛創新。他曾多次強調要注重科研創新、應用創新,注重基礎研究、前瞻技術研究,要與時俱進應對挑戰,明確研發能力的“卡脖子”問題,提高對新興技術的重視、研發和應用。2010年林院士倡導在哈焊院設立科技創新獎,將自己所獲的國際焊接學會終身成就獎全部獎金、機械總院集團首席專家薪酬捐獻,并從自己工資中拿出部分資金,作為獎勵基金。該獎項為推動基礎研究、技術創新和新技術的拓展發揮了重要的激勵作用。
林院士同哈焊院領導為科技創新獎獲得的者頒獎
林院士注重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提攜培養,他一生多次改換研究方向,每個方向研究成熟了,他就放手給年輕人,自己卻到一個全新的領域去創新,是一個真正的大家。多年來培養博士6人、碩士11名。退休后依然奮戰在科研一線,給予年輕人悉心指導,鼓勵廣大年輕人要在中國向現代化強國進軍中敢擔當、善擔當。他治學嚴謹,兢兢業業。經常修改碩士博士論文、技術報告到凌晨,細致到標點符號,曾經反復修改一個學生的論文高達11遍;他悉心評改參加科技創新獎評審的項目,逐一提出意見建議,強調科技創新關鍵在于新穎性、先進性和實用性,應用創新要在重要工程項目中解決關鍵焊接技術問題,重在難點和創新點。
他勤學善思,與時俱進。曾在科技創新大會上與廣大科技工作者分享他學習總書記在科學家座談會、兩院院士大會上的感悟,強調要貫徹落實總書記堅持自主創新、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的重要講話精神;經常與年輕干部職工交流,鼓勵大家多讀書,將自己最新讀到的好書推薦給他們,例如《好戰略,壞戰略》、《從0到1》;鼓勵年輕人廣讀論文,在論文書寫上下功夫,指出論文具有重要意義,可以反映作者的科研思想和思路,科研的態度和追求,科研論文不是實驗報告,要注重在數據收集的基礎上進行總結提煉。他為人謙虛,平易近人。年事已高的他多次謝絕哈爾濱老科協等單位的頒獎和采訪要求,表示由于身體原因對科研工作沒有做出新的貢獻,希望宣傳獎勵其他有能力的年輕人;年近九旬的院士依然不厭其煩地解答所有前來請教的人員的問題,毫無保留,傾囊相授。
林院士在科技創新大會上發表演講
林院士還做了大量的社會工作,曾兼任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焊接學會秘書長、國際焊接學會(IIW)中國委員會主席,1994年國際焊接學會(北京)國際會議和第47屆年會的組織委員會主席,曾兼任哈爾濱工業大學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機械科學研究院博士生導師、技術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科技委員會特邀委員,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特邀理事,哈爾濱市科協主席、黑龍江省科協常委,黑龍江省政協委員及哈爾濱市政協委員等職。每一項工作他都盡職盡責,不遺余力。
2009年獲得國際焊接學會(IIW)巴頓獎
胸懷祖國、開疆拓土,攻堅克難助推焊接發展;老當益壯、無私奉獻,不墜青云志在科技創新。投入焊接事業五十余載,成為共產黨員三十余年,林院士用實際行動向我們詮釋著“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的價值觀和“三嚴、三敢、三求”的科學精神。“莫道桑榆晚,為霞尚滿天”如今耄耋之年的林院士依然默默耕耘在焊接這片熱土上,指引著一批又一批焊接人接續奮斗!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