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張立群院士:道阻且長,行則將至
    2021-12-15 11:16:15 作者:張曉薇 來源:材鯨 分享至:

    640?wx_fmt=png&tp=webp&wxfrom=5&wx_lazy=1&wx_co=1.jpg

    張立群   中國工程院院士


    人物檔案


    張立群,北京化工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長期從事橡膠材料科學與工程、聚合物納米復合材料、生物基高分子材料、聚合物加工工程等方面的研究。作為第一作者或通訊聯系人的SCI收錄文章400余篇,入選Elsevier2014-2020年中國高被引學者(Most Cited Chinese Researchers)榜單。100余次被邀在大型國際會議上做大會報告、邀請報告、大會主席和分會主席。主持翻譯國際著作1部,主編國內著作2部。獲得中國發明專利200余項。以第一獲獎人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1項、省部級一等獎7項。


    先后榮獲全國優秀科技工作者、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第九屆中國青年科技獎、第十八屆茅以升科技獎、何梁何利基金青年創新獎、光華工程科技獎第九屆青年獎、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師獎、中國化工學會侯德榜化工科學技術獎等。美國化學會橡膠分會Sparks-Thomas科技獎、日本化學工學會SCEJ亞洲研究獎、國際聚合物加工學會Morand Lambla Award、國際橡膠會議組織獎章IRCO Medal、英國材料、礦物和礦業學會(IOM3)Colwyn Medal。


    202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近年來,綠色可持續發展、生態環保意識的增強對新材料發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新材料產業加速向高端化、綠色化方向轉型升級。在不斷進行理論和實踐的路上,創新的驅動力在哪里?創新應該如何與社會變革同步?我們需要怎么樣的創新文化?帶著這些問題,《元科技.生態》記者有幸采訪到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化工大學副校長張立群教授,聽他解讀基礎研究應該解決的問題以及對新材料創新的深刻理解。


    橡膠材料未來會朝什么方向走?


    在科學研究方面,創新是為我國綠色和可持續發展提供重要支撐,所以要具有經濟、社會和生態的三重價值。


    就我所從事的彈性體材料研究領域來說,發展新一代生物基橡膠,是解決我國天然橡膠資源短缺、嚴重依賴進口的關鍵之路。同時,生物基橡膠還可以減少石油基合成橡膠對環境的污染,是降低CO2排放的有效途徑,非常符合國家“雙碳”戰略的實施。這些因素,就決定了未來會朝什么方向走。在橡膠領域,我認為未來最有創新活力的就是基于豐富的生物基單體庫如多元酸、多元醇等,構建新結構新性能的生物基橡膠。


    綠色發展是我們中國的目標,也是全人類的共同目標。這個目標映射到新材料領域,就成為新材料向環保低碳方向發展的深層次驅動力。為此,我們團隊經過十多年的努力,研究開發了官能化生物基衣康酸酯-丁二烯橡膠,與京博集團合作,建立了5000噸級生產線,目前已經順利通過了科技成果鑒定。這個橡膠屬于國際首創,在綠色低碳的鞋業、輪胎業、汽車配件和醫用橡膠制品等領域表現出了很好的應用前景。我們還創制了可生物降解和海水降解的生物基聚酯橡膠,目標就是想解決海洋微聚合物顆粒中占比達到28%的輪胎磨屑的污染問題,用這種橡膠可以生產可降解輪胎、可降解鞋底、可降解口罩帶、可降解手套等等,實現了千噸級中試生產,順利通過了科技成果鑒定。


    這個時代,我們有必要建立起真正的創新文化。


    回看歷史,人們永遠在不停歇地探索科學、開發技術、發展經濟。在這個過程中,創新是推動技術和經濟進步的引擎。新材料的發展是長期行為,把新技術轉化成新產品,從設計分子結構到實現量產,得到市場反饋后仍然要反復迭代,這個過程往往需要幾年乃至十數年時間。一拍腦袋就有好想法,一有想法就能成功的時代早已過去。


    當下,我們看到的問題是業界的心態普遍太急躁。很多人誤以為創新的問題砸錢就可以解決,這種急功近利的心態要不得。技術的內涵,是真正去滿足人類的需求。需求越多越深的地方,創新就越活躍。創新文化的內涵,正是基于人類需求演繹而來。雖然這樣的創新研發有一定難度,但這樣的課題才是真正的好課題。沒有難度的課題往往意味著沒有真正的價值。


    解決高難度有價值的問題,要有耐心,并且敢于承擔風險。這個時代,我們非常有必要建立起真正的創新文化。


    要擺脫“卡脖子”困境,提高產業集中度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我們仔細思考一下,技術的前沿到底是誰在驅動?除了大學和科研機構,最主要的還是有技術實力的大公司。所以,要擺脫“卡脖子”的困境,除了建立創新文化之外,最重要的是解決我國產業集中度過低的問題。


    就拿汽車廠為例,由于產業集中度較低,導致各家互相競爭價格,利潤率普遍不高;再比如輪胎行業,全球不到700家輪胎企業中,中國就占了500多家,價格戰也打得非常厲害。利潤較低的企業沒有余力拿出資金做更多的研發,更談不上解決卡脖子問題。所以,提高產業集中度是亟待解決的關鍵性問題。如何提高這個集中度?政府、行業協會、創新文化和市場競爭等都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我們要扶持一批有技術實力的大企業,培育一批使命驅動的研究型企業;同時,大企業也要承擔起創新研發的社會責任,與高校、科研機構一道完成高端材料、高端產品的研發。


    實現創新引領,解決“卡脖子”問題,我們需要有組織的科研


    在歷史新格局下,我們的主旋律是高質量發展,新的發展階段勢必要有新理念,高質量發展需要做有組織的科研。


    國家每年投放大量的科研經費,肯定不期望拿到的只是大同小異的小研究成果。基礎研究有兩個方面,一是面向重大需求背后的基礎問題,把機理搞清楚,反復迭代推進產業技術創新;還有一類就是純粹對未知事物的研究,探究地球、宇宙、生命的問題。高校作為科技創新的重要力量,面向國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這是我們科技工作者當前一段時期的主攻方向。高校和科研機構,在鼓勵自由探索的同時,應進一步加強有組織的科研活動,形成穩定協作的戰略性科研隊伍,惟其如此,才能少浪費科技資源,產出大成果。


    研究背景重要,研究目標重大,隊伍強勁且學科交叉,資金充足,體制機制能發揮每位科研人員的作用,人人都圍繞大目標,人人都能享受客觀評價和公正待遇以及良好的發展空間,這是理想的有組織的科研。解決了這樣的問題,形成了這樣的文化,科技創新會迅速發展。


    雖然我們在部分技術上受到一些限制,可能拉長產業升級和偉大復興需要的時間,有一句話講得非常好,“道阻且長,行則將至”,只要我們堅定信念,不忘初心,砥礪前行,堅信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和人類命運共同體綠色和平、協調發展之夢一定會實現。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国产性爱第一页 | 中文字幕在线操喷 | 亚洲国产欧美日韩另类 | 香蕉人成年视频在线观看 | 亚洲中文字幕一片 | 午夜福利精品自拍视频在线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