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是所有博士都會永遠做科研。相反,選擇“逃離科研”的人正在悄然變多。
美國的一項調查顯示,2020年只有10%的工程博士、16%的物理和地球科學博士在美國從事學術崗位。中國也呈現了這種變化趨勢。1997年,中國博士畢業生選擇學術職業的比例高達74.6%;到了2020年,這個數字已經下降到58%。
2019年,《自然》開展了一項針對博士生的調查,發現只有26%的人表示正在做的科研項目足以為他們將來的職業生涯“打好基礎”。
無論對導師還是學生而言,這都是一些不該再回避的問題:“科研逃兵”可恥嗎?導師應該幫助“逃離科研”的學生嗎?學生該不該向導師隱瞞自己轉行就業的決定?為此,《自然》專訪了4位過來人,分享了他們在這個問題上的思考和建議。
我知道你們中許多人不會做科研,這沒關系
安妮·克魯克(Anne Krook),華盛頓西雅圖實用職場咨詢所的創始人和負責人
在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任教七年后,轉行進入亞馬遜,開展國際網站開發、項目管理和基礎設施方面等工作。作為一名從學術界轉向企業的成功人士,她在2014年開始給研究生提供職場建議,指導研究生和博士后的非學術就業。
學生一踏入實驗室,導師就要與他們進行職業規劃的溝通,并且這類交流要貫穿在整個課題研究中,以便隨時了解學生動向。你如果不這么做,你就不夠坦承:看看學生們的安置數字吧,顯然大多數研究生和博士后都不會獲得教職。
遺憾的是,不少博士生會認為,他們的導師不了解或不關心非學術職業。但事實上,如果導師能直接表達對這些工作的支持,這些學生就能放心大膽地去求職了。
60%的博士找工作,是依靠自己檢索網絡信息或其他相關研究。圖源(《自然》2019博士生調查)
雖然大家都知道學術職位的就業統計數據,但還是有很多博士生表示,不敢透露他們正在尋找非學術工作。
對此,導師應該大聲地對實驗室里的每個人說:“我知道你們中的許多人不會在學術界任職,這沒關系。我想讓你知道,我支持你找尋的那份工作,我會盡我所能幫助你。”
導師一方面應該給學生時間,讓他們與所在機構的職業服務團隊合作,參加簡歷寫作研討會、招聘活動。
另一方面,可以每月組織一次團隊視頻通話,比如邀請3位在學術界以外工作的人描述他們的工作內容、必須解決的難題、在研究生或博士后階段學到的以及希望學到的知識技能。
這樣可以幫助學生拓寬不同領域崗位的社交圈,了解到學術界以外的從業情況。
讓研究生接觸非學術圈的人,至關重要
印加·孔帝-杰爾佩(Inga Conti-Jerpe),舊金山iso食品跟蹤科學開發負責人
在香港大學生物科學學院獲得海洋生物學博士,研究方向是用穩定同位素分析技術來研究珊瑚礁生態學。進入企業后,他繼續開發這項技術,用來驗證食品標簽。
我從未考慮過自主創業,直到遇見那個跟我鄰桌四年、研究同一個博士項目的科林·盧克(Colin Luk),如今他也變成了我的商業伙伴。盧克讀博前曾開過酒店,在香港餐飲業擁有豐富經驗,他經常從學術之外的角度看待我的研究,給我一些啟發與思考。
我的博士生導師——海洋生物學家大衛·貝克(David Baker)也支持我創業,但他不能給我更多建議——因為他自己從來沒有離開過學術界。
有趣的是,2020年底我離開實驗室時,貝克也開始了自己的事業,現在的他也有更多經驗來指導學生在各自的興趣領域創業了。
對學校和導師來說,讓研究生接觸非學術職業的人是至關重要的,學生可以就此了解更多選擇、聽取不同觀點、發展他們的資源網絡。研究生已經具備了知識和實踐技能,但找工作的方法往往也與人脈資源有關。
鼓勵學生去實習、探索不同的職業也是有效的方法。我讀博期間就為香港機場管理局做項目,在機場海堤上移植500多個軟珊瑚群落,減少增建跑道對環境的影響。那是我第一次嘗試在關心科學技術之外,去關心客戶想要什么。
這次經歷讓我開始思考我的研究目標和想要的結果,真正去衡量自己的興趣和喜好。
如果我從未探索、從未嘗試,就很難遇到自己的理想職業了。
只有理解學生,才能幫到他們
愛德華多·桑托斯(Eduardo Santos),巴西桑坦德銀行的數據科學高級分析師
從巴西圣保羅大學講師崗位離職后,進入巴西桑坦德銀行,在工作中運用科學方法,在數據分析和項目管理方面非常契合商業界的要求。
我的學生都很想知道,我在一所好大學獲得了終身教職后,為什么還會轉行離開。我跟他們進行了一番推心置腹的對話,他們也開始明白,面臨人生抉擇時,需要清楚了解每個選擇,清楚自己想要什么,才能走上正確的職業道路。
其實在離開學校前,我就與學生進行定期的職業生涯談話,問他們現在想做什么樣的研究,五年后想做什么,學術職業前景如何,告訴他們為什么需要盡早規劃自己的職業道路。
一些學生對追求學術事業猶豫不決,所以我要確保他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要讓他們知道,很少有學術工作只關注做研究的浪漫一面。
在企業就職的博士畢業生比例已反超學術工作者。(圖源:美國國家科學基金會調查)
一位不想從事科研的學生曾對我說她想轉行,因為喜歡烘焙。我告訴她,如果烘焙讓她快樂,并且有合適的職業選擇,那就去做。但在她嘗試了面包店工作后,發現自己并非真的喜歡。
現在,她正在寫畢業論文,尋找數據科學方面的工作。其實,花時間探索自己想做的事也是很有必要的。
年輕的科研人員常常覺得有義務進入學術界,如果不這樣做,就會覺得自己很失敗。我覺得是時候改變這種觀點了。除了學術研究外,還有許多科學家可以發光發熱的職業。
導師能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傾聽學生的意見,了解他們想做什么,為什么要做,想發展什么樣的技能,然后幫助他們挖掘自身優勢,最后提出好的建議。
只有理解他們,才能幫到他們。
別把學生視為商品,就不會局限在“非學術不可”的思維繭房
雷吉娜·鮑康(Regina Baucom),密歇根大學安娜堡分校生態學和進化生物學家
如果導師把學生視為商品,很有可能會被“非學術界不可”的想法局限。而如果將學生看作無論在不在學術界都可以實現價值的人,就能夠擺脫這種心態。
我的最終目標就是,通過教導學生成為一名優秀的科學家,讓他們到達他們想去的地方。
在招生的時候,我就會與學生討論職業道路,了解他們想做什么,是研究、教學還是外展服務、非政府組織工作等。
學生加入實驗室時,我們會制定指導計劃,每年至少討論一次,詢問每個學生一年中取得的成就,最自豪的事以及對取得進步的感受,計劃還包括學生需要哪些支持、資源和未來想實現的目標。
研究生課程前期主要從事科研項目,一旦第1篇論文完成并且第2篇、第3篇論文正在推進,我就會幫助他們尋找感興趣的就業機會。比如有學生對科普感興趣,我就會幫助他們與博物館員工建立聯系。
我覺得,導師可以將學生與自己朋友中從事非學術職業的人聯系起來,讓他們接觸不同的選擇,幫助他們擴展人脈。
博士離開學術界的原因很多。
也許是因為研究崗位和教職太稀缺,“僧多粥少”;也許是因為經過漫長的學習和磨合,最終發現自己并不適合做科研;也許是因為在人生路上找到了其他更有興趣的方向。
不做科研的學生不一定就是“逃兵”,看起來“高冷”的導師也不見得就不近人情。嘗試溝通一下,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也許會有驚喜。
參考資料: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2-00162-y
https://xueshu.baidu.com/usercenter/paper/show?paperid=6e3e62c44667136c5bc5705bce924eea&site=xueshu_se
http://www.adge.edu.cn/ch/reader/view_abstract.aspx?flag=1&file_no=20220109&journal_id=bjlgxwyyjs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513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