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采,地球物理學家,英國皇家學會會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曾任國家現代地質勘查工程中心主任,現任浙江大學地球科學學院教授、《地質論評》主編。研究方向為地球物理正反演、地球成像和大陸動力學。
沒有競爭的社會可能失去活力,而競爭的動機之一來自人們對于卓越的追求。
追求卓越給人的內心帶來滿足感,可以激發人自強不息的動力,去除享樂主義的消極意識,對社會進步有重要的促進作用。
古希臘人為弘揚追求卓越的精神開始了奧林匹克運動會,成為全人類共同喜愛的活動。
在封建時代的中國,追求卓越的精神變異成科舉考試制度,成為士人升官發財的通途。
在西方資本主義市場競爭的社會中,追求卓越的精神演變為對利潤和社會管理績效的追求,成為對個人與團體評價的副產物。
在體育比賽和統一考試中,人們追求卓越的目的是非常明確的,指在當前的競爭中取得優勢,并希望馬上取得社會輿論的承認。
這種卓越追求在以取得利潤為目的的市場競爭中成為普適的準則。
那么,這種追求卓越的行為是否可以成為所有行業普適的準則呢?
是不是有它的邊界呢?
科技、教育和醫療衛生等領域,與體育比賽和市場競爭不同,這些行業的績效是無法很快得到評價的。
孔子、哥白尼、麥克斯韋爾、達爾文和馬克思這些卓越的偉大人物,在去世前都沒有得到社會應有的承認。
可見,卓越的品格是不可能只通過競爭的規則來衡量的。
有追求真理理想和自我奉獻精神的人明白,曇花一現的卓越不是他們生命的價值所在。
要在競爭中取得優勢并馬上得到承認,最簡單方便的策略是引進模仿,利用“后發優勢”。
在科學界,這種策略演變出“從西方文獻中選擇研究課題,買西方儀器觀測數據,在西方期刊中發表論文、提供數據”。
這樣,中國科學界實現了國際化,取得了話語權,同時西方媒體的報道也成為中國科學界績效的評價標準。
這種成為西方大國科研體系中的一個義務成員,是中國人要追求的真正卓越嗎?
這種追求卓越的行為有利于科技創新嗎?
“后發優勢”會轉換為“先發優勢”嗎?
在高等教育界,這種追求卓越的策略演變出強化高等教育管理的五招:評估、督導、提高威懾力的通報、掛鉤和追責。
用老板對付懶人的辦法“強化”大學教師和研究生追求卓越的意識,能夠使大學培養出生氣勃勃、甘心做冷板凳的接班人嗎?
能夠使大學成為人類創造更文明未來社會的學術和教育園地嗎?
在公立醫院,一個盡心盡力為幾千名患者解除了痛苦的牙醫,因為沒有SCI論文而10多年沒有得到提升。
卓越的醫生應該努力在競爭中取得更大優勢,還是在治病救人方面作出更多的貢獻?
文明是人類通過自覺自愿的方式對世界和自身的優化,而不僅僅是個人心理上的滿足。
現在,我們到了反思這種畸形的中國式“追求卓越”模式的時候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564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6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