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科研界對研究成果有“三認三不認”的現象:所謂三認,即只認第一作者、只認第一作者單位、只認通訊作者;所謂三不認,即不認非第一作者、不認非第一作者單位、不認非通訊作者。
無論科研人員評職稱、算業績,還是研究生報獎、畢業,上述標準都普遍存在。
李家洋
“嚴格起來,有時候連共同一作都不算數。”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李家洋近日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說,“這種評價體系,怎么鼓勵協同合作?”
在李家洋看來,今天的科研活動中,團隊協作的重要性越來越凸顯:“拿我自己的工作來說,我對高等植物的生長發育比較了解。但是講到病蟲害、植物保護等,我就不太懂了。更不用說土壤環境、動物、微生物等等。除了學科上的交流,科研人員往往還需要在關鍵技術方法與材料設備等方面互通有無、取長補短。”
只要是合作,就會涉及不同課題組,甚至不同地區的不同單位。在這種時候,“三認三不認”的弊端就顯現了。
這種“規則”常常會給合作帶來尷尬,甚至引發矛盾和糾紛。
有些科學家變得不愿合作,或不敢輕易合作,因為如果不能列入第一完成單位,自己的工作就不被認可、不被支持;有些研究者怕麻煩,索性多招些研究生,靠自己團隊單打獨斗——嚴重影響了合作的范圍和質量,拖慢了科技創新的進程。
早在幾年前,李家洋就呼吁過改革這一現狀,但是阻力較大。一些管理者擔心,一旦放開評價標準,會有人“掛名搭車”、渾水摸魚。
“我相信嚴肅的科學家不會這么做。”李家洋說,“而且,過于計較這點利益分配,只會因噎廢食,得不償失。”
李家洋希望,科技評價體系能充分體現對每一個科研參與者的尊重和認可,鼓勵人們心無旁騖地展開合作,在協同中走向共贏。
“當你尊重、認可合作者,并真誠地讓他們從中有所收獲時,團隊中的每一個人才會更加精心地對待這份工作,這樣才能更有利于出更重要更有影響的大成果,更有利于推動科技進步。”李家洋說。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