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分析了現有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不足之處,批判了由此引發的社會問題。闡述了編輯辦刊應回歸初心,即為作者服務,為讀者辦刊,搭建作者與讀者的溝通橋梁,廣泛而快速地傳播高質量的科技成果,并論述了堅守辦刊初心的重要意義。提出編輯在回歸辦刊初心中應扮演服務者、守門人、鑒賞家、編輯匠、研究者、引路人等角色。
關鍵詞 學術期刊;期刊評價;辦刊初心;文章質量;編輯的責任
近年來,各種新的學術期刊評價指標、系統不斷涌現,大有方興未艾之勢。學術期刊評價方式主要有評獎、基金資助、數據庫或目錄收錄、各種影響力或引證報告,本文僅討論后2種。對期刊本身來說,期刊評價的目的是檢驗辦刊成果,尋找自身的問題和定位,改進辦刊方向和方法,提高辦刊質量。對外而言,期刊評價的初衷首先是幫助訂閱機構遴選期刊,節約成本;其次可以幫助作者快速挑選適合自己的期刊,高效發表論文;第三,早期還可以幫助讀者縮小尋找科研資料的范圍,但現在隨著電子數據庫的發展,此用處已經沒有意義。然而,自從1993年南京大學將SCI論文與科研評價掛鉤之后,幾乎所有用人單位都基于各種期刊評價體系來“以刊評文”,進而“以文評人”[1-2],這異化了學術期刊評價的目的。對學術期刊評價結果的濫用引發了各種問題。一方面,很多編輯對于期刊評價的意義和目的認識不到位,錯誤地以為各種引證指標和收錄情況就代表刊物的優劣,導致部分期刊喪失原則,進行惡性競爭,不擇手段地提升評價指標,試圖快速進入某些評價系統,使整個期刊行業的發展步入歧途。另一方面,學術圈無法正確看待期刊評價的結果,導致大量稿件投向“高評價期刊”,造成資源浪費、耽誤科研成果的傳播,也使“低評價期刊”無稿可用,形成所謂的“馬太效應”[3];同時,存在部分喜歡鉆空子的學者進行數據造假、托關系發論文,甚至花錢買論文等學術不端行為??梢哉f,所有需要評職稱、拿項目的人都被迫往“高評價期刊”投稿,其工作的目的成了多發“好文章”,而不是實現個人價值和社會價值。
鑒于整個社會都扭曲了期刊評價結果的意義;同時,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各電子數據庫的建立,刊物作為一個整體的存在已經無可爭辯地在逐漸弱化,作者對所需文獻的檢索幾乎都是以單篇論文為單位,而非期刊;最后,隨著學科之間的交叉與融合,刊物的收稿方向也在擴寬,跨學科收稿成為常態,致使對刊物的準確評價更加困難。所以我們以為,應逐步弱化期刊的整體評價,編輯們應在正確認識期刊評價的基礎上,摒棄不當的辦刊思想,回歸辦刊的初心。
1 現有期刊評價體系的問題
常見的國外期刊評價體系包括SCI、EI、SSCI;國內在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雖然其出版的初心并非是進行期刊評價,但現在已經被異化為評價中文期刊的最重要方式)出現之后,各種評價體系如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年報、中國學術期刊國際引證報告(自然科學與工程技術)、世界學術期刊學術影響力指數(WAJCI)年報等[4]層出不窮。基于評價方式,這些評價體系大致可以分為2類:主觀評價和客觀評價;又可細分為4種:基于文獻計量學的評價、基于專家感知的評價、結合文獻計量學與專家的感知評價、元評價[5]。但是所有的評價方法都有自身的局限性與不合理性[6-7]。
現有學術期刊評價體系的問題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
1)評價指標不合理?;谖墨I計量學的評價指標大多依賴于被引數據,而被引數據容易且正在被某些刊物造假已經是不爭的事實[8],這也是部分期刊試圖“走捷徑”,成為“高評價刊物”的主要方式。同時,基于文獻計量學得出的數據更多地只能反映論文的關注度,而不是論文的質量[9]。論文質量和這些數據的相關性并不是那么高[10]。但論文的質量才是期刊的生命線,對期刊的評價必須要立足于論文的質量才有意義[11-13]??梢哉f,論文質量的缺失是現行評價指標的最大缺陷。
2)評價主體及評價者不恰當。首先,期刊評價的主體多為數據庫出版商(包括SCI、EI、WJCI年報、WAJCI年報等),而這些公司不遺余力地推出各種評價體系的最終目的只是為了搶占市場、制定規則、追逐利益而已。其次,期刊評價者多為文獻計量學方面的專家[14]、夾雜部分高校和研究所的學者,缺失了與期刊聯系最緊密的3個群體——讀者、作者、編輯(其中高校和研究所的學者雖然可以算作是作者和讀者,但是占比太低)。作者是撰寫論文的主體,是與期刊打交道最多的人,常發論文的作者應在評刊中占據一席之地。期刊發行的最終目的是給讀者閱讀,如果廣大讀者不能參與評刊,那么評價結果必然值得商榷[15]。編輯部是期刊的出版單位,編輯是對期刊最熟悉的人,可以輕易發現期刊中存在的專業問題,這是其他2個群體所不具備的優勢。然而以上三者在期刊評價中幾乎沒有任何話語權,現有的期刊評價儼然已成為了不寫論文、不改論文、不讀論文人群的自娛自樂。
3)刊物自身特征缺失??锾卣鲬ǔ霭嬷芷凇⒊霭鏁r滯、發文量、服務態度和質量、投稿代價等。好的刊物必須具備一定的年發文量,較短的出版周期和出版時滯,較好的服務態度和質量,較低的投稿代價。其中,投稿代價指期刊是否有收取審稿費、版面費、在初審因為格式問題多次退修、嚴格限制字數與版面等,這些會耗費作者大量時間、金錢和精力的要求。如果撇開“以刊評文”的因素不談,作者對刊物的選擇一定是基于刊物的自身特征。
綜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現有的期刊評價體系有很大的局限性,至多只能作為一個相對客觀的參照物給辦刊人借鑒,決不能作為刊物發展的指揮棒。
2 回歸辦刊初心
當前不少辦刊者或迫于外界壓力或限于自身認識,已經被數據庫出版商、期刊評價機構牽著鼻子走,根據外部的評價方式隨時調整自己的辦刊方向,迷信于評價指標,盲目追求影響因子等數據、追求被知名數據庫收錄。為了高被引,有些編輯部一味組約熱門話題的文章,醉心于辦???、專輯,不再發表冷門方向、純理論的文章;因為作者職稱低、單位不知名、文章無基金支持等非稿件質量原因拒稿;“抱團取暖”,在參考文獻中相互引用,強制作者在論文中引用無關文獻,花錢買引用。這些行為不僅偏離了辦刊初心,甚至違背了自己的良心。
2.1 辦刊初心是什么?
作為一個學術期刊的編輯,首先要了解學術期刊的發展歷史,知道學術期刊的定義,明確為誰辦刊的認識,才能保證在辦刊的過程中不偏離方向。
大約在17世紀初,以實驗和觀察為基礎的近代科學雛形已逐步出現,科學家急需一種高效的科研交流和確認成果的系統,由此誕生了世界上第一本學術期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 of London》[16],拉開了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序幕。基于維基百科,學術期刊是發表與某一學科有關的學術成果的連續出版物,是用于學術期刊發表、審查和討論研究的長期性和公開的論壇。出版物包括原創研究、綜述、學術評論等。根據百度百科,學術期刊是一種經過同行評審的期刊,展示相關研究領域的成果,并起到公示的作用,其內容主要以原創研究、綜述文章、書評等形式為主?!蛾P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更明確地指出,“學術期刊是開展學術研究交流的重要平臺,是傳播思想文化的重要陣地”,要做到“加強優質內容出版傳播能力建設”[17]。綜合而言,學術期刊應該具備承載、把關、認證、交流、評價、引領的作用,應該為作者做好服務,為讀者辦好刊物。
基于以上認識,我們認為,辦刊初心是搭建作者與讀者的溝通橋梁,促進雙方交流,廣泛而快速地傳播高質量的科技成果,服務甚至引領學科、社會和人類的發展。
2.2 回歸并堅守辦刊初心
回歸并堅守辦刊初心是編輯發展的動力源泉,是期刊發展的康莊大道,是科技發展的有效助力,也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要求。
編輯要樹立自己的職業目標,要明白辦刊是為了讓讀者能以最快的速度看到優質、有用的科研成果,而不是為了提高刊物的評價指標。編輯要有自己的獨立思維,選稿用稿要基于期刊、學科、社會的需求,否則容易在工作中迷失自我,失去人生追求。只有堅守初心,才會有源源不斷的工作動力,才能努力去實現個人價值。
刊物的發展是一個長遠的過程,是長期積累的結果,這就要求期刊必須有一個明確而堅定的發展方向,即編輯的辦刊初心。早在2016年,我國學術論文發文量就已經是世界第一,占全球發文量的18.6%,超過了美國的17.8%[18]。不過與之不匹配的是,我國少有國際知名刊物。究其原因,政策導向、缺少底蘊和積累、語言障礙固然是重要外因,但打鐵還需自身硬,內在的根本原因是辦刊人的功利性太強,導致刊物的發展方向不對,只追求評價數據和被權威數據庫收錄,忽視了學術期刊最本質的功能,忘記了自己的辦刊初衷。為了所謂的“國際化”和“影響力”,亦步亦趨地聽評價機構特別是西方機構指揮絕不是期刊的康莊大道,甚至會成為期刊的末路。
《意見》中指出,學術期刊“是促進理論創新和科技進步的重要力量”;《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中也強調“科技期刊傳承人類文明,薈萃科學發現,引領科技發展,直接體現國家科技競爭力和文件軟實力”[19]。國家科技的發展離不開學術期刊的助力,所以學術期刊更應該回歸其傳播交流的本質,不能為了被引量而一窩蜂地刊發熱門話題,要堅持問題導向,聚焦前沿領域,鼓勵創新,注重產學協同發展,要多發表那些冷門但有意義的研究,作到服務科學的發展。
近20年來,我們過度追捧以影響因子為代表的評價指標,神化SCI等評價體系,導致科學界亂象叢生,浪費了巨量的社會資源。我們的管理者以SCI論文數量論英雄,我們的研究者盲目追求在“高分”刊物上發表文章,我們的辦刊者想盡辦法擠進西方的收錄系統,大半個學術圈都被一種急功近利的環境所包圍。隨著《關于開展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獎項”專項行動的通知》《關于破除科技評價中“唯論文”不良導向的若干措施(試行)》《關于規范高等學校SCI論文相關指標使用 樹立正確評價導向的若干意見》《關于完善科技成果評價機制的指導意見》等文件的發布,代表作制度或將成為未來人才評價的主流方式,文章的數量和所發表的刊物等級將不再重要,這也意味著“以刊評文”的時代將要落幕。
在此變革之際,學術期刊辦刊人要有憂患意識,不能再為了數據、為了功利辦刊,而是要順應時代潮流,及早回歸辦刊初心,明確辦刊方向,走中國特色科技期刊辦刊之路。
3 編輯應扮演的角色
在回歸初心、辦好刊物的過程中,編輯要承擔最主要的責任,要扮演多種多樣的角色,概括而言有服務者、守門人、鑒賞家、編輯匠、研究者、引路人幾種。
服務者要求編輯具有服務意識和服務精神,既要服務于作者和讀者,更要服務于社會發展和人類進步。應該盡量降低作者的投稿代價,提高讀者的閱讀體驗,發揮論文的社會價值,如明確投稿要求、降低投稿門檻、減少收費、提升服務態度、盡力滿足作者和讀者的合理訴求等。
守門人要求編輯堅持自己的原則和底線。近年來,濫發論文的情況時有發生,如《冰川凍土》發表吹捧“導師崇高感”和“師娘優美感”的另類論文,《銀行家》開設“父子集”專欄,刊發主編王松奇的書法和兒子王青石的散文和詩歌,《寫真地理》發表關于“熟蛋返生孵小雞”的研究。期刊是發表學術成果的神圣殿堂,編輯要嚴格把關,做到不達標的稿件堅決不發表,杜絕“人情稿”“關系稿”,所有來稿包括約稿在內都應經過嚴格的三審制才能錄用,正如《意見》中所述“加強學術期刊作風學風建設,弘揚科學家精神,有效發揮學術期刊在學術質量、學術規范、學術倫理和科研誠信建設方面的引導把關作用”[17]。千里之堤,潰于蟻穴,如果編輯隨意刊發“人情稿”甚至為了牟利發稿,哪怕數量極少,后果輕則有損期刊的品牌,進而影響稿源,重則會受到??幜P。
鑒賞家要求編輯具有很高的學術鑒賞力,是守門人的更高層次。優秀的編輯要能夠在初審時就大致判斷文章的發表價值,善于發現新的思想。對于形式不達標,但創意十足的文章,要做到慧眼識金、沙里淘金,挖掘文章的潛在價值,努力促成文章的發表。
編輯匠要求編輯有工匠精神[20],在編校過程中精益求精,不放過任何一個問題。編校能力是編輯的基本功,也是編輯區別于其他職業的看家本領。好的編輯要有工匠精神,一絲不茍地校核每篇論文,努力發現論文中可能存在的所有錯誤,優化論文的語言、結構,增加論文的信息密度,增強論文的可讀性。
研究者要求編輯具有學者精神。編輯同樣是科研人員,要善于發現和解決工作中的問題,推動編輯行業的發展;要努力研究如何提高論文的質量,縮短出版時滯,廣泛而精準地推送已經出版的論文。如陳浩元致力于科技期刊的標準化研究,促進了我國科技期刊的編校規范化,毛善鋒自行編制了參考文獻自動校對軟件,可以大幅提高參考文獻的編校效率和質量。
引路人要求編輯不僅能引導青年學者的成長,還要引導期刊的良性發展,引導學科的進步。在引導青年學者成長方面,編輯可以借助期刊獨有的評審體系幫助青年學者調整、完善、改進科研思路,可以憑借自身的工作經驗幫助青年學者提高寫作技巧和能力[21-22]。編輯是期刊前進的掌舵人,必須要堅守辦刊初心,找準自己的辦刊方向,努力創建特色欄目,打造知名品牌,保證期刊的可持續發展。更進一步,優秀的編輯要做到終身學習,緊跟科技前沿,把握自己期刊所在行業的未來發展方向,以此有針對性地約稿、組稿,助力、引領學科發展和科技創新[23]。
4 結束語
在新時代,作為學術期刊編輯,我們一定要轉變固有的辦刊理念,不能隨波逐流式地辦刊,舍本逐末地追求數據和排名,應看淡評價指標,正本清源,堅守初心,把握方向,不懈努力,抓住機遇,努力將刊物辦好,成就世界一流期刊。
5 參考文獻
[1]梁亞民.大學學術評價與期刊評價之反思[J].圖書與情報,2013(1):84
[2]曾建勛,鄭昂.關于科技期刊分級目錄的思考[J].編輯學報,2021,33(5):473
[3]胡紹君.期刊評價功能的異化、析因與回歸[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9,30(8):812
[4]胡小洋,曹啟花.科技期刊評價:“認知-應用”誤區思辨與未來發展方向[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0):1246
[5]胡紹君,鄭彥寧,成穎.學術期刊評價方法研究進展[J].情報雜志,2020,39(2):169
[6]SERENKO A,BONTIS N.Global ranking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and intellectual capital academic journals: 2013 update[J].Journal of Knowledge Management,2013,17(2): 307
[7]劉雪立,申小曼,郭佳,等.論文被引頻次學科領域百分位在創建期刊百分位數指標中的應用[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1,32(1):118
[8]劉明壽,趙龍祥,張學東.走出中國科技期刊辦刊的怪圈[J].編輯學報,2017,29(6):513
[9]劉明壽,周曉明,戴國俊,等.用歸一化法評價科技期刊學術質量與常規評定結果的相關性分析[J].編輯學報,2006,18(6):468
[10]程志波.論強制引用的表現、成因與治理[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1):10
[11]張獻鋒.以質量評價為主導:也談期刊評價體系的改革[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5):30
[12]張業安.學術期刊評價真義的回歸:以文評刊[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20,31(2):121
[13]崔京艷,侯建春,李春梅.以新評價標準準確評定我國科技期刊質量[J].科技傳播,2019,11(11):4
[14]吳俊.學術期刊評價的內在困境與外在影響[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35(12):230
[15]沈丹,張福穎.試論期刊評價中讀者的缺位[J].出版科學,2014,22(2):66
[16]劉天星,孔紅梅,段靖.科技期刊傳播技術、期刊功能和商業模式的歷史演變及相互關系[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0):1215
[17]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科技部.關于推動學術期刊繁榮發展的意見[J].編輯學報,2021,33(4):355
[18]National Science Board,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 2018[R].Alexandria:NSB and NSF,2018
[19]四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深化改革 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見》[A/OL].(2019-08-16)[2021-12-15]. https://www.cast.org.cn/art/2019/8/16/art_79_100359. html
[20]金平.編輯的工匠精神與出版物的編輯含量[J].編輯之友,2018(10):74
[21]駱筱秋,王晴.高??萍计诳诟咝^k學中培養人才的作用:《國際口腔醫學雜志》辦刊實踐[J].編輯學報,2012,24(3):287
[22]鄭綏乾.科技期刊在高校學科建設與人才培養中的作用[J].莆田學院學報,2014,21(1):85
[23]李庚.提升編輯能力助力學科發展[G]//劉志強.學報編輯論叢:2020.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20:405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