碩士招生怎么考?中國農大副校長:初試科目不宜過細
2024-11-15 11:05:09
作者:溫才妃 來源:中國科學報
分享至:
文 | 《中國科學報》 記者 溫才妃
還有一個月的時間,2025年全國碩士研究生招生初試就將拉開帷幕。與此同時,我國高校每逢年底都會有一個常規動作——全校層面的本科生或研究生教育大研討。近日,中國農業大學副校長林萬龍便針對碩士研究生初試,在該校的研究生教育工作會上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他指出,當下研究生的初試科目考查過細,導致一些對農學感興趣的其他專業學生“止步門外”。他呼吁,本博貫通應打破過去學生待在一所高校、一個專業本研讀到底的慣性思維。
《中國科學報》:你主張研究生初試、復試改革,背后基于哪些問題?林萬龍:在新科技和產業革命中,學科范式、產業發展形態都在發生改變,具體表現為對多學科交叉的呼喚。在產業鏈融合的背景下,我們面對的問題不再是單一學科背景的人能解決的,也不再只是解決產業中的一個點狀問題。搞農業可能需要生命科學領域的知識,搞植物科學研究還可能與動物研究、計算機、物聯網、人工智能等產生強關聯。事實上,農業領域是新質生產力最重要的應用場景之一。人才培養的模式在適應學科范式、產業發展的變化中,一個重要命題是人才來源要多元化。然而,目前研究生初試科目劃分得特別細,恨不得按二級學科,甚至按具體研究方向設置考試科目,這直接導致高校研究生的選才面過窄,跨專業的學生根本不敢報考。以中國農業大學為例,我們的涉農學科往往只有涉農大學的學生才敢報考,其他綜合性大學以及其他學科的學生往往不敢報考。在這種情況下,培養的學生可能在某個點上很能鉆研,但在學科創新、產業領域創新方面的能力往往不足。簡單舉例,如果農學學科研究生初試科目考作物栽培學,其他高校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生便可能因為沒有學過作物栽培學而放棄報考。但如果農學的初試科目是生理、生化之類更基礎的科目,就能對生命科學領域的學生產生吸引力,因為該領域的學生都學過類似知識,這不僅拓寬了選才面,也使選拔出來的學生具有更寬厚的學科基礎和深厚的發展潛力。《中國科學報》:能否針對研究生初試環節,具體介紹一下你的思路?林萬龍:改革研究生初試的考試科目,第一是增加專業課的科目,第二是合并一些科目。研究生初試要考的科目不必過多、過細,而是應側重于基礎性、寬口徑的初試科目,拓寬選才面,強化基礎理論功底考查。《中國科學報》:研究生初試、復試往往都是知識性考核,這樣很難選拔出高校所需的人才,對此你是否贊同?林萬龍:我曾去過很多復試現場,發現很多高校的確存在復試環節反復考查學生知識點的問題。比如,有些導師會在復試中問學生某種植物有幾種類型、某個實驗有什么操作要點之類的問題。復試應該側重于對學生能力和創新思維的考查等。這雖然不容易,但對于真正做科研的人來說,通過交流是可以判斷的。比如,如果面對一名想學農業經濟學的學生,相關專業的導師只要和他聊一聊,就能知曉該生對農業經濟的敏感度是否足夠、經濟學思維邏輯是否清晰;也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場景,要求學生針對場景中的問題給出應對之策,雖然學生不能一下子給出解決方案,但至少可以談一談解決思路。如果答案令人滿意,則也可以判別為有創新能力的潛質。另外,我們希望學術型學位的復試與專業型學位的復試可以彼此分開。對學術型研究生的考核重點應是其學術創新能力;對專業型研究生的考核重點則是綜合實踐素質、運用專業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以及職業發展的潛力。有些學生的知識創造能力一般,但知識應用能力很強,此類人才可能是我們所需的專業學位學生。怎樣發現他們?同樣要在復試中聊一聊,看他的實踐經歷,以及他身上是否有創業的特質。《中國科學報》:靠復試的簡短聊天,能否真正判別人才?如果可以,導師需要具備什么素質和能力?林萬龍:必須承認,并不是誰都能通過“聊”便能有效分辨人才,導師也要分類。過去,無論是專業學位導師還是學術學位導師,其遴選標準都是一樣的,例如都要看其主持過多少國家級課題、有多少SCI論文等。但是,發表很多學術論文的導師,就一定能帶好專業學位研究生嗎?培養專業學位研究生真正需要的是長期與企業、行業打交道的高校導師,或者來自產業的企業導師,這與搞純學術研究完全不是一回事。此前我們曾做過調查,發現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指標分配與導師的企業、行業橫向課題數量之間,并不存在很強的關聯。我們希望專業學位研究生的招生要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的實質性合作掛鉤。從前,我們對于導師與企業合作雖有要求,但不量化、不硬性。未來,我們會要求導師拿出與行業、企業、地方政府合作的項目合同,以此作為招生指標分配的主要依據,把分類培養做實、做硬。與此同時,學校層面則要完善行業企業出題、導師學生答題的聯動機制,構建與行業部門和頭部企業共同招生、共同制定培養方案、共同指導、共同開發課程、共同選題、共享成果等“六共”的新機制。《中國科學報》:在報告中,你提到“本博貫通不能局限于本校”,但一直以來,本博貫通基本上是學生多年待在一所高校、學一個專業。對此,你是怎樣考慮的?林萬龍:學生從本科到博士都待在同一所高校的同一個專業,這從根本上不利于人才的個性化發展和創新培養。我希望的本博貫通不僅要面向中國農業大學,而且要面向涉農高校,還要吸引來自全國“雙一流”建設高校、具有科研創新潛質和明確學術志向的優秀本科生。一直以來,中國農業大學在招生方面都有一個慣性思維——只要涉及研究生招生,便自然聯想到招收涉農高校,或辦學實力低于中國農業大學的高校本科畢業生。這當然是重要的生源渠道,但我們不能局限于此。中國農業大學是全國最高水平的大學之一,特別是根據國際權威最新評估,我們的農業科學學科已經在全球所有高校中位列第一,我們完全應該面向國內所有“雙一流”高校、學科招收優秀本科畢業生。對于這些優秀學生,我們準備實施一項 “博峰計劃”,配備卓越師資、國家重點實驗室等優質平臺,打造類似于研究生實驗班的模式,將他們培養成為優秀的未來科學家。總之,我認同的本博貫通理念從不是讓學生多年在一所高校讀一個專業,而是歡迎不同專業、但有大致共同學科基礎的優秀學生,在不同高校和專業學習。所謂大致共同學科基礎,比如經濟學要求數學、生命科學要求生理學與生物化學、種業要求遺傳學。我們希望強化基礎學科、交叉學科、新興學科的人才培養,尤其是要強調加強學科交叉人才的專項培養。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