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網記者|王 元
2024年9月21日,由海洋腐蝕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海洋關鍵材料重點實驗室、海洋防腐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等單位主辦,北京豐盈環蝕技術有限公司承辦的“2024國際海洋腐蝕防護產業大會、第十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暨第四屆鋼筋混凝土耐久性與設施服役安全大會”在山東.青島西海岸喜來登酒店盛大開幕!共有700多名來自國內外腐蝕防護領域及材料領域的院士、專家、業內精英人士、企事業單位領導及代表出席了會議。會議的主題是“創新·延壽·突破·發展”。

山東省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宮聲凱,大會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李曉剛、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海洋腐蝕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研究員孫明先,青島市科協主席王崇江,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青島分部主任、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副理事長王洪仁,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榮譽理事長、東北大學教授王福會,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常務副理事長李勁、副理事長韓冰、劉靜、段繼周、許立坤、武裕民、監事長劉建華,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蒲吉斌,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劉貴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崔洪芝,浙江大學教授金偉良,青島鋼研納克檢測防護技術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張波,中國石化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劉小輝,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董杰,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季冬強,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鄭玉貴,中交天津港灣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文鋒、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Sikandar、Nabuk、Krishnan Muthukumar、張瑞永、王鵬,大會秘書長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高工高海平等眾多單位領導、專家、代表出席了會議。


大會開幕式由大會秘書長、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高工高海平主持。高海平對會議召開的背景做了簡要地闡述,對與會的院士、領導做了隆重地介紹。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榮譽理事長、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中國工程院院士侯保榮致開幕辭。侯保榮在開幕辭中介紹,青島市從事海洋腐蝕防護科研力量雄厚、產業眾多,近年來各單位齊心協力、團結協作,依托海洋防腐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共同推動了全國海洋腐蝕防護產業的發展。

山東省科協主席、中國工程院院士凌文發表了重要的講話,他重點強調了山東省科協將一如既往關注支持海洋腐蝕防護產業發展,此次大會聚焦先進海洋腐蝕防護理論、產業分析、技術開發和工程應用等問題,專家開展學術交流和技術研討,對于海洋工程基礎設施服役安全、提升能源資源利用率,具有重要保障和引領作用。

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所長助理、青島分部主任王洪仁表示,七二五所海洋腐蝕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主要圍繞解決船舶和海洋工程等在環境中的腐蝕和生物污損問題,開展關鍵技術攻關,成果已廣泛應用于船舶、港工設施、海洋平臺、核電站、跨海大橋和隧道等,支撐了一大批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

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理事長、北京科技大學李曉剛教授致歡迎辭。他表示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積極響應國家“建設海洋強國”戰略的號召,助力海洋強國建設,成功主辦了十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離不開大家一直以來的大力支持,對全體參會嘉賓表示衷心地感謝和熱烈地歡迎。

開幕式上,青島市科協發布了《中國海洋新興產業指數報告2023》。報告顯示,2023年海洋新興產業指數為195,同比增長18.2%。上海、青島、廣州連續三年位居第一梯隊,對總指數的貢獻合計占比21.4%,同比提高2.8個百分點。青島市在綠色船舶、智能航運、海洋觀探測裝備等海洋產業新賽道表現活躍。

9月21日上午,大會主會場報告環節由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李曉剛、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研究員許立坤主持。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群基、中國工程院院士宮聲凱、東北大學教授王福會、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研究員孫明先、北京科技大學教授李曉剛、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研究員蒲吉斌、大連理工大學教授劉貴昌、中國海洋大學教授崔洪芝、復旦大學教授李勁、中國鋼研集團鋼研納克檢測技術股份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韓冰分別做了《仿生減阻材料與驗證》、《燃氣渦輪發動機葉片內腔CVD涂層技術》、《艦船材料的腐蝕與防護》、《海洋陰極保護技術發展與工程應用》、《材料腐蝕數據積累的本質分析》、《海洋環境強耦合損傷與防護》、《石墨烯智能光響應復合涂層防海洋大氣腐蝕性能研究》、《極端環境材料設計及防護技術開發》、《不銹鋼局部腐蝕評價技術體系解讀》、《基于機器學習的圖像解析技術在材料腐蝕研究中的應用》的主旨報告。薛群基院士從減阻的背景與意義、摩擦阻力影響因素、減阻機理研究簡介、自然界的減阻現象、減阻表面材料設計、減阻材料性能驗證六個方面進行了詳細解讀。


宮聲凱院士表示隨著航空發動機、艦船和地面燃機的渦輪前進口溫度不斷提升以及海洋環境服役的增加,復雜空心高壓渦輪葉片內腔的高溫腐蝕防護需求越來越迫切,涂層也從單一滲鋁層向雙組元或多組元發展。CVD(Chemical Vapor Deposition)法以其內腔滲鋁工藝可調性好、方便加入鋁化物涂層改性元素等特點,在燃氣渦輪發動機復雜空心葉片內腔高溫腐蝕防護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他的報告結合國內外發展現狀,對CVD法單一鋁化物和雙組元沉積均勻性、缺陷控制和低成本化技術等研究進展進行綜述。


王福會教授的報告主要介紹了艦船用高強鋼、不銹鋼、鈦合金、鋁合金、銅合金在海洋環境中的腐蝕行為及防護策略。


孫明先研究員的報告全面介紹了陰極保護基礎理論、材料體系和應用技術等方面的發展歷程,重點闡述了我國在犧牲陽極材料、外加電流系統、監檢測系統等陰極保護材料、組件,以及陰極保護設計準則和工程應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系統梳理了陰極保護相關標準化體系建設情況;通過結合典型工程案例,詳細探討了陰極保護技術在我國部分重大工程項目中的應用情況及取得的卓越成效和寶貴經驗;最后對陰極保護技術的發展趨勢進行了展望,為陰極保護技術的研究和應用提供參考。


李曉剛教授從材料腐蝕大數據、材料的自然屬性及其能量本質、腐蝕本質是能量轉化、材料腐蝕大數據本質這幾個方面進行分析,他表示腐蝕本質是材料能量和環境能量的相互作用與轉換,獲得這些轉換中更加精確和跨尺度的規律和機理是目前腐蝕理論研究的關鍵科學問題;腐蝕大數據本質是能量轉換過程的可視化,目的是實現腐蝕動態過程跨尺度建模,以獲得更精確材料腐蝕演化規律和失效機理。


蒲吉斌研究員表示針對海洋機械表面與界面多因素耦合損傷共性科學問題,防護涂層面臨多因素強耦合損傷揭示難、復雜體系跨尺度精細調控難、長效防腐耐磨一體化制備難的重大挑戰。他的報告闡述了高濕熱環境下低摩擦涂層電化學損傷本質與異質界面調控機理,提出了海洋環境機械表面磨蝕過程力學-電化學交互原理與延壽機制,目前他們團隊建立了涂層多元-多級強韌化設計和表界面調控新方法,解決了水位變動區防腐耐磨涂層加速損傷的國際難題,實現了超晶格結構二硫化物基耐濕熱低摩擦涂層、仿生結構氮化物基耐磨防腐涂層、二維片層/纖維增強耐沖蝕涂層3類高可靠長壽命防護涂層的自主可控,成功應用于50多項重大海洋工程和重要型號裝備,部分產品實現進口替代。逐步形成了較為完善的海洋環境材料耦合損傷機制與延壽方法,提升了海洋工程裝備和材料損傷理論與防護涂層設計水平。


劉貴昌教授表示海洋大氣環境下金屬的腐蝕問題嚴重威脅海洋裝備的安全服役,其防護涂層主要面臨如下難題:在長期高鹽、高濕、紫外線照射或者外力作用下涂層易失效,如何提升海洋大氣環境下涂層的耐久性問題一直是腐蝕防護領域研究焦點之一,涂層自愈合技術是一項前沿性的研究課題。他的報告基于光響應原理,研究了改性石墨烯復合涂層在海洋環境下的智能防腐蝕性能。首先,將聚多巴胺改性石墨烯與二硫鍵改性聚氨酯以氫鍵結合,構筑了一種具有可重復自愈合功能的防腐涂層。在聚多巴胺和石墨烯的雙重光熱作用下,涂層在近紅外光照射下2min升溫至87.4℃,斷裂的二硫鍵發生重排實現自愈合過程。在經過100次劃傷-愈合循環后仍具有相同的結構和優異的性能。其次,通過在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改性的聚氨酯中添加氟化石墨烯(FG)和表面修飾FG,合成了一種具有屏障性能和超疏水性能協同重復自愈合功能的智能防腐涂層,其接觸角為173.2±0.8°、滾動角為 1.5±0.4°。涂層在近紅外光照射下 150s 內最高可升溫至 88.2 ℃,刺激 PDMS 離子簇重組,完成自愈合過程,涂層具有優異的導熱性能、水蒸發性能和除冰性能。


崔洪芝教授的報告從極端環境材料與防護技術研究背景及相關需求、極端環境材料多級結構設計、高能束表面防護技術、極端環境服役評價技術、應用及正在開展的工作這五個方面進行闡述。她表示未來將會針對極端環境需要,通過合理設計材料成分、多尺度強化相和組織結構、仿生結構等,可獲得高強度、高韌性、高耐蝕和高耐磨性的材料。通過激光、等離子復合及束流整形,可實現高效率、高粉末利用率、高表面質量,低缺陷和低成本的冶金強化,“三高二低”,甚至增材制造、焊接。集成設計和開發材料、設備、工藝、高通量制備/測試和數據庫,對實現材料多樣化和成品化,技術裝備化發展,適應極端環境需要,至關重要。多級結構材料設計理念、高能束形性一體化調控技術,可實現結構材料的多功能性能提升、開發和以及多場景應用開發。


李勁教授表示不銹鋼作為大宗傳統基礎材料,品種繁多,局部腐蝕是其最重要的失效方式。局部腐蝕評價的需求貫穿于鋼種研發與生產、裝備選材與工藝、服役與失效全流程。經過百年以上的積累,整個評價體系相對成熟完備。報告以歷史回顧與解讀的方式,介紹了不銹鋼局部腐蝕評價體系的構建原則與模式;并以點蝕、縫隙腐蝕、晶間腐蝕和應力腐蝕評價體系為例,簡要展示各體系的主要技術構成與各技術之間的關系。同時,給出了若干鋼種評價與服役壽命預測中對不同評價技術如何選用的實例。


韓冰教授級高工報告表示機器學習的圖像解析技術在圖像分類、特征識別、圖像分割以及大數據分析、模型預測方面取得了飛速發展,針對積累的材料腐蝕圖像數據,結合組織結構高通量表征方法,建立材料圖像數據采集與自動處理系統,實現材料圖像數據的解析與評價;開展圖像解析技術在金屬材料腐蝕形貌識別中的應用研究、在涂層老化評價中的應用研究,可對材料的失效、老化、缺陷或局部腐蝕進行表征,實現材料腐蝕顯微組織圖像的快速、智能化識別與定量表征,實現材料腐蝕高效預測;可建立關鍵海洋工程材料的腐蝕圖譜數據庫,實現材料腐蝕性能的歸類、總結及分析;從而建立海洋工程材料腐蝕行為的高通量原位統計映射表征技術體系,實現逆向材料設計與研發。


9月21日下午,大會主會場報告環節由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段繼周、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劉建華、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鄭玉貴主持。浙江大學教授金偉良、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王鵬、青島鋼研納克檢測防護技術有限公司教授級高工張波、中國石化青島安全工程研究院/廣東腐蝕科學與技術創新研究院教授級高工劉小輝、上海交通大學教授董杰、北京科技大學教授劉智勇、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研究員張瑞永、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研究員王政彬、中交天津港灣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總工程師張文鋒、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秘書長季冬強、華東理工大學教授劉坐鎮、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究所研究員孫祚東、上海材料研究所/國核電站運行服務技術有限公司教授高工李光福、上海大學教授呂戰鵬、湖南大學湖大粵港澳大灣區創新研究院(廣州增城)教授劉婭莉、山東冠洲股份有限公司品牌總監丁建平、青島益信納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技術總工陳桂福、中國船舶集團國際工程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研究員蘭濤分別做了《復雜作用下混凝土結構長期性能與設計方法》、《基于表面性質調控的海洋生物污損防護機制探討》、《埋地鋼質管道本體完整性評價與防護技術》、《臨海工業環境煉化企業防腐涂層的應用現狀與展望》、《高強鎂稀土合金及腐蝕防護技術》、《海洋工程用鋼應力腐蝕防控技術研究》、《微生物腐蝕:挑戰與機遇并存》、《高強高耐蝕鋁基復合材料設計、制備及腐蝕行為研究》、《海洋環境電氣電子設備綜合防護技術開發及應用》、《“邁向深藍,創新融合”——海洋防腐蝕的理念與實踐》、《船海防腐蝕環氧乙烯基樹脂開發進展》、《海洋環境下航空機載產品腐蝕防護研制主要問題及對策》、《核電廠乏池和換料池不銹鋼應力腐蝕問題及表面改進研究》、《壓水堆冷卻劑水化學對Fe-Cr-Ni合金環境促進開裂的影響》、《雙層微納超疏水膜構筑及其高耐蝕抗結冰性能研究》、《一套樸素、系統的金屬材料表面涂層防銹理論、模型和工藝》、《納米海洋耐蝕新材料及新技術》、《耐候鋼高強螺栓連接耐腐蝕性能與抗剪性能研究》的主旨報告。金偉良教授的報告以混凝土結構長期性能劣化損傷為研究背景,圍繞結構在全壽命周期內的復雜作用、劣化機理、損傷模型、極限狀態和設計方法等關鍵問題:揭示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能、疲勞性能與變形性能等長期性能的內在損傷規律與耦合作用,明確混凝土結構長期性能統一損傷指標,提出綜合考慮時變可靠度指標和可持續性指標的混凝土結構全壽命設計方法,構筑多目標、多指標、多層次的基于混凝土結構長期性能的全壽命設計理論體系。

王鵬研究員認為海洋生物污損是海洋工程服役面臨的主要威脅之一。生物污損是發生在材料表面的行為,材料表面性質調控是實現海洋生物污損防護的有效手段之一。他的研究提出了基于表面相態調控的生物污損防護方法,嘗試結合材料表面測試技術和生物學手段分析生物與材料間的交互作用行為,進而提出了基于材料相態調控的生物污損防護機制。

張波教授級高工認為埋地鋼質管道遭受環境腐蝕的影響,常常發生事故,造成了經濟損失,人員傷亡。他的報告針對管道本體開展了金屬磁記憶檢測技術,超聲導波檢測技術以及利用雜散電流數值模擬開展防護技術的研究,通過實踐應用,獲得了良好效果,有效地保障了管道安全運行!

劉小輝教授級高工的報告針對臨海煉化企業設備設施腐蝕情況進行了調查,梳理了多家煉化企業外防腐涂層的應用現狀,針對因防腐蝕涂層失效等問題而影響煉化企業生產裝置長周期安全穩定運行的情況,提出了腐蝕控制策略和未來研究的建議,旨在為進一步提升我國臨海工業區煉化企業安全生產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撐。

董杰教授的報告介紹了其團隊開發的新型鎂稀土合金,實驗室最高強度接近600MPa,工程產品強度接近500MPa,在戰略威懾性武器、高速列車、航空飛機等方面得到了示范應用,顯示出優良的輕量化效果。海洋環境十分復雜和極端,具有高濕熱、高鹽霧、強紫外,強沖蝕/氣蝕等特征,因此,亟需開發更高效的腐蝕防護手段。報告人提出了超高頻微弧氧化的技術思想,采用基于絕緣柵雙極晶體管(IGBT)的逆變高頻微弧氧化電源系統,將電流頻率增加到10000Hz以上,最高可達30000Hz。相比較常規微弧氧化,鎂合金超高頻微弧氧化單脈沖能量減小,火花細小均勻,無噪聲,制得膜層的孔洞尺寸降低1個數量級,成膜效率升高,自封孔現象增多,致密層厚度增加1倍,自腐蝕電流密度降低1個數量級,耐中性鹽霧試驗>1000h。超高頻微弧氧化技術有望支撐鎂、鋁、鈦合金在海洋環境裝備上的應用。

劉智勇教授其團隊長期深耕海洋工程用鋼應力腐蝕防控領域,成果豐碩。其報告匯總了其課題組在海洋工程用鋼應力腐蝕防控理論與技術方面研究的最新進展。首先是在應力腐蝕理論方面,劉教授及其課題組創立了應力腐蝕行為符合應力腐蝕非穩態電化學理論模型,在690MPa級海工鋼、雙相不銹鋼和奧氏體不銹鋼等材料體系下對該理論適用性進行了系統驗證,發現不同類別的海工材料的應力腐蝕機制普遍遵循非穩態陽極溶解和析氫電化學過程的混合控制機制,并分別建立了其應力腐蝕敏感性和裂紋擴展速率非穩態電化學理論模型。其次,在應力腐蝕監檢測技術方面,介紹了低合金鋼-不銹鋼等典型體系下快速在線電化學評價方法和電化學監測技術的研究進展,介紹了“四維法”應力腐蝕在線評價方法和應力腐蝕探針方法對不銹鋼海洋環境應力腐蝕的監測原理與工程應用,為有效解決應力腐蝕工程防控難題提供了實用技術方法。最后,介紹了其團隊提出的耐應力腐蝕工程用鋼二元法設計方法與工程應用,包括耐腐蝕斷裂型管線鋼、容器用鋼、海工鋼、不銹鋼和耐蝕合金等新材料的研究進展和材料性能,系統展示了其耐腐蝕開裂型海工鋼成分和組織調控方法研究方面取得的實質性突破。

張瑞永研究員認為微生物腐蝕面臨復雜性和多樣性、檢測和監測技術不足等挑戰,微生物腐蝕的機遇包含腐蝕關鍵菌株、微生物腐蝕相關病毒等。近日,海洋所研究了病毒在海洋生物膜多樣性與腐蝕微生物的相互作用,發現病毒具有控制腐蝕微生物的潛力。歐洲科學技術聯合會針對微生物腐蝕問題成立工作組成立了歐洲腐蝕聯合會微生物腐蝕工作組(Euro-MIC)。搶占微生物腐蝕戰略高地,勢在必行!

王政彬研究員報告認為如何設計開發出兼具高強度和高耐蝕性的鋁合金或其復合材料是目前國內外學術界和工業界的關注熱點和研究難點,對于裝備的輕量化發展具有重要意義。受魚類在受到外部刺激時會通過腺體自發分泌粘液來進行自我保護的自然現象啟發,他們率先提出了“內生沉淀劑”的仿生設計策略,成功制備出高強高耐蝕的塊體7075鋁基復合材料,抗拉強度高達~700 MPa,耐晶間腐蝕、剝落腐蝕和應力腐蝕性能優異,其強度和耐蝕性的綜合匹配超過了目前公開報道的其他鋁合金。運用上述仿生策略同樣研制出了兼具高強高耐蝕的2024以及6061鋁基復合材料,表明該策略具有可拓展性,有望能研發出其他高強高耐蝕金屬材料。

張文鋒研究員認為在海洋環境電氣電子設備典型腐蝕問題及主要防護技術調研基礎上,開展了綜合防護關鍵技術系統研究,并據此構建了電氣電子設備“封-控-覆-緩-測”綜合防護體系,即集密封技術、環境控制技術、表面覆層技術、氣相緩蝕技術和環境監測技術于一體的綜合防護體系,同時針對典型電氣電子設備開展了工程應用。電氣電子設備長期運行狀態穩定可靠,滿足使用要求。結果表明,綜合防護體系具有良好服役效果,可為海洋環境下典型電氣電子設備提供有效防護。

季冬強秘書長認為新材料、新工藝的初始階段都用于軍工、核電等高端需求領域,具有量少價高的特征,通過創新融合的理念,將會使得新材料新工藝以新的融合方式解決民用及工業領域難以完善的難題,并把解決難題的成本大大降低;主要通過兩方面的工作達到創新融合的目的,一是把少量創新因子與傳統材料結合,以低成本的投入通過傳統材料改性途徑使其在某一方面的性能得以提升;另一方面的工作是通過學會各方需求信息傳輸紐帶的作用,使得實驗室及科研機構的研究方向更加明確,企業的需求能夠及時找到對應的技術輸出渠道,使得研發的前端與使用的終端融合,從而通過增加使用體量降低新材料、新工藝的綜合成本。學會等社會團體將通過科技評價、學術交流、行業規范等服務版塊在海洋防腐蝕領域起到方向引領及傳輸紐帶的作用。

劉坐鎮教授認為隨著復合材料在船舶與海洋工程的應用不斷拓展和深化,環氧乙烯基酯樹脂以其優異的耐腐蝕、高強度、高耐溫等特點獲得廣泛應用,他的報告介紹了近期環氧乙烯基酯樹脂在不同成型工藝,阻燃、耐溫、環保等性能方面的開發進展,以及未來開發方向的思考。

孫祚東研究員認為在海洋環境下,機載產品在其制造、貯存、使用的全壽命期內都會受到腐蝕環境因素的作用,對其性能會產生嚴重影響,直接關系到航空裝備的使用性能、安全性和可靠性。他的報告在對大量航空裝備機載產品腐蝕防護研制情況調研、統計、分析基礎上,指出航空腐蝕防護控制工作必要性、腐蝕防護與控制目標、當前機載產品腐蝕防護研制現狀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其報告重點通過實例介紹機載產品腐蝕防護技術及管控方面應該采取哪些應對措施。

李光福教授級高工報告介紹國內外核電廠乏燃料池和換料池不銹鋼部件在長期服役中的應力腐蝕開裂(SCC)問題和相關研究。美國早期和近期的調查研究表明這些部件存在SCC、晶間腐蝕、點蝕及縫隙腐蝕等問題,隨著電廠老化,腐蝕導致的泄露事件增多。盡管我國核電廠運行時間不是很長,但已發生SCC導致的水池泄露。他們對二代核電用304L/ER316L和三代用S32101/ER2209不銹鋼焊接接頭的SCC行為進行了多方面測評,研究了超聲沖擊表面處理對這兩類焊接件SCC抗力、殘余應力、顯微硬度和顯微組織等的影響,討論了表面改進處理提高SCC抗力的機理和工程適用范圍。

呂戰鵬教授(團隊博士代講)報告認為水化學是影響不銹鋼及其焊接金屬在高溫水中發生應力腐蝕開裂(SCC)的關鍵因素,特別是溶解氧和溶解氫,它們與金屬的電化學腐蝕電位(ECP)密切相關。盡管PWR核電站一回路使用的是含氫水,二回路則為除氧水環境,但在核電站啟動和停堆維護期間,氧氣仍可能滲入一回路系統。此外,停堆期間通過添加曝氧水或氧氣/H2O2可向一回路系統引入氧,以控制放射性物質釋放到冷卻劑中。美國電力研究院(EPRI)在其“PWR一回路水化學指南”中列出了八種氧氣進入一回路系統的情境,包括負荷跟蹤期間的氧氣輸入、循環結束時的電源氧氣進入以及熱停堆期間的氧氣進入等。針對正常的PWR一回路水環境,高鉻的Fe-Cr-Ni合金(如Ni基合金堆焊層52M基材區)表現出優越的SCC抗力,裂紋擴展試驗結果顯示該區域的裂紋擴展量極低。然而,靠近熔合線的區域因低合金的稀釋而導致Cr含量降低,從而增加了該區域的SCC敏感性。這表明,在含氫水中,Fe-Cr-Ni合金的Cr含量對材料的SCC抗性有顯著影響。對于其他水化學條件,如除氧、低溶解氧以及飽和溶解氧對Fe-Cr-Ni合金的影響,本報告采用308L和309L進行研究,使用慢應變速率試驗(SSRT)和裂紋擴展速率(CGR)試驗對不銹鋼堆焊層309L和308L在不同溶解氧含量的高溫水中進行分析與對比。結果顯示,309L和308L的SCC敏感性及CGR均隨溶解氧濃度的升高而增加;在同一溶解氧水平下,堆焊層308L的SCC抗力高于309L,CGR308L<CGR309L。高硬度(應變硬化)、元素稀釋(Cr)以及低δ-鐵素體含量的共同作用,導致309L堆焊層的SCC抗力下降。劉婭莉教授認為鋁合金具密度低、強度高、高度可回收的特點,廣泛應用于航空航天、交通運輸、汽車、高鐵列車領域。其報告針對傳統超疏水表面存在的納米級結構較脆弱,外力作用下易破壞,導致抗沾污耐蝕性能等大幅衰減耐久性差的問題,其團隊以微納米雙尺度鋁表面作為基底,通過無機-有機雜化原位交聯方法構建了具有自清結、高耐磨、防覆冰的超疏水復合膜層,極大地提高超疏水表面耐久性和抗結冰性,為航空以及軌道交通鋁合金提供高耐蝕抗覆冰的有效方法。

丁建平總監的報告提出并強化了一套樸素、系統的金屬材料表面涂層防銹理論、模型和工藝。PPT從金屬材料表面的比表面積提升、超潔凈清洗、鈍化或者磷化沉積膜、防銹底漆和協同防護面漆等幾個方面系統的提出了一套防銹模型和對應工藝,從逐一對比的實驗測試角度系統的指出了幾種工藝對防銹性能的邊界影響力。

陳桂福技術總工報告從青島益信納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納米耐蝕涂層新材料、米材料新技術、納米材料技術指標、典型應用等幾個方面進行闡述。

蘭濤研究員的報告指出,其團隊選取國標和美標的耐候鋼高強螺栓為研究對象,對耐候鋼及高強螺栓的耐蝕性及其力學性能進行研究,主要研究內容及結論如下:(1)開展了國標耐候鋼高強螺栓連接件單向靜拉伸試驗,得到荷載-位移曲線。據此比較分析了國標耐候鋼高強螺栓與美標耐候鋼高強螺栓、國標普通高強螺栓的抗剪承載力的區別。(2)開展了高強螺栓連接節點及未組裝螺栓的乙酸鹽霧腐蝕試驗,通過對不同腐蝕程度的試件進行除銹稱重。分析了腐蝕前后試件表面特征變化以及不同腐蝕時間下高強螺栓的失重率變化規律。進一步開展了腐蝕后試件的單向靜拉伸試驗,經對比分析得到了腐蝕前后試件承載力變化規律。(3)開展了鋼板材性試驗,得到了鋼材本構模型,據此建立了高強螺栓連接節點有限元模型,開展了單向拉伸數值模擬,并與試驗結果進行了對比分析,研究了不同失重率試。

9月21日下午7點左右,主會場會議完美收官。各位院士、專家發言及報告非常精彩,現場交流互動熱烈,分別就各科研領域的新成果、新技術進行了全面的分析、分享與探討。9月22日全天,大會繼續進行,會議由“海洋材料腐蝕行為及機理、海洋耐蝕新材料及新技術、電化學保護與應用、微生物腐蝕與生物污損、涂層與表面處理技術、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腐蝕防護、能源設施腐蝕防護、航空航天裝備腐蝕防護、先進軌道交通腐蝕防護、橋梁設施腐蝕與防護、耐蝕鋼專場、第四屆鋼筋混凝土耐久性與設施服役安全大會專場”十二大議題的六個平行分會場構成。國內腐蝕防護領域及材料領域專家就各分會場議題方面的應用現狀、研究進展、改進措施、技術創新、成果突破、產業發展等等進行了全面地報告。與此同時,大會還吸引了三十余家海洋腐蝕防護領域知名企業展示先進產品、技術和儀器設備等,與會專家和展商圍繞腐蝕與防護新產品、新技術及發展趨勢等,進行了洽談交流。
大會被眾多知名媒體關注并報道如青島日報社/觀海新聞、中國新聞網、新華社.山東頻道、青島日報、大眾·半島新聞、大眾日報等。
總體來說,本屆會議非常成功!在此感謝全體參會人員的支持與會務人員的辛苦付出!在此感謝海洋腐蝕與防護全國重點實驗室、國家材料腐蝕與防護科學數據中心、海洋關鍵材料重點實驗室、海洋防腐蝕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中國腐蝕與防護學會、山東省科學技術協會、青島市科學技術協會、中國船舶集團有限公司第七二五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寧波材料技術與工程研究所、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大連理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電化學與腐蝕工程研究所、青島鋼研納克檢測防護技術有限公司、中國計量大學、上海市腐蝕科學技術學會、電子科技大學多頻譜吸波材料與結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鞍鋼集團鋼鐵研究院/海洋裝備用金屬材料及其應用國家重點實驗室、北京豐盈環蝕技術有限公司、國家海洋腐蝕防護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浙大寧波理工學院/科技部混凝土結構耐久性研究國際科技合作基地、中交天津港灣工程研究院有限公司 、沈陽明科控制腐蝕技術有限公司、杭州本創科技有限公司、弘埔技術(香港)有限公司、中國特種飛行器研究所/結構腐蝕防護與控制航空科技重點實驗室/腐蝕防護與控制湖北省國防科技創新中心、富鋼集團、上海百若試驗儀器有限公司、武漢科思特儀器股份有限公司、山東冠洲股份有限公司、青島益信納米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等眾多企事業單位的支持!本屆會議依舊保持著高規格、大規模的風格:700余人參會,4位中國工程院院士出席,260多個學術報告。無論是主會場還是分會場,報告質量高、干貨多,得到了眾多業界人士的一致好評!讓我們一起期待下一屆會議——2025國際海洋腐蝕防護產業大會、第十一屆海洋材料與腐蝕防護大會暨第五屆鋼筋混凝土耐久性與設施服役安全大會的盛勢來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