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制造2025》“點名”高技術船舶作為船舶工業產業結構轉向中高端的重要方向,符合我國船舶工業由大做強的長期訴求。對于今后10年應該如何實現“中國船舶制造升級版”,江南造船(集團)有限責任公司總工程師胡可一認為,高端船舶是產品終端,而要真正提升我國船舶建造能力,實現智能制造,將是一個漫長的推進過程。
《中國制造2025》的一條主線是:信息技術與制造技術深度融合的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制造。胡可一表示,我國船舶工業的自動化程度依舊不高,原因是一些根本性問題沒有得到解決。他口中的“根本性問題”,源于大中型鋼質船舶建造的特殊性。在自動化程度高的汽車、電子等行業的流水線上,有很多在固定工位的機器人、機械臂從事著高效率的重復性裝配、焊接等工作。“這些產品都是包容在流水線之內的,而適合船舶工業的是‘非包容性自動化'.”胡可一說。由于大中型鋼質船舶的分段、設備體量大,使得一些傳統的自動化設備無法滿足船舶的建造需求,這成為船舶工業提高自動化水平的最大難點。假如能夠讓穩定、高效的機器人離開固定的工位或軌道,形成一種自適應能力,可以進入船艙等各個位置進行作業,那船舶工業就能進入比自動化制造更高級的智能化制造階段。“要實現這一頗具后現代色彩的圖景,需要大量的數據積累以及在機器人工程化上取得突破。”
提升船舶工業自動化水平,甚至是為智能化制造做鋪墊,絕不是將幾臺機器人搬上生產現場那么簡單。胡可一說:“江南造船在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曾主導研制了型鋼切割機器人。因為造船生產要求機器人必須在大批量、高可靠、高負荷、惡劣環境下工作,而要達到這一目的還有許多技術問題待解決。例如,非包容性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讓焊接機器人在船艙內具有自適應能力,能夠按照一定的路線行走,并符合工作流程和生產要求等,都還沒得到妥善解決。”
“智能化制造需要來自設計、建造、管理多方面的大數據庫做支撐。我們還需要較長時間的積累。”胡可一表示,從目前的情況看,在一些需要重復運轉或生產小型結構部件的工位上,運用高效的自動化生產設備是可行的。國內已有多家船企運用了焊接機器人,在生產效率、質量上較人工焊接都有很大優勢。同時,在一些復雜、危險的工位,也可率先使用機器人來代替人工。
《中國制造2025》還提出了要堅持綠色發展。“對于船企而言,繼續開展綠色環保船型的研發設計建造,也要順應當前的市場趨勢?,F在國際油價低位徘徊,市場不再像過去那樣一味追求在名義指標上提高效率的船舶。”胡可一認為,船企應著重對船舶的綜合能耗進行考量。在綠色制造方面,目前船舶工業還處在法規導向階段,即在滿足相關法規的條件下朝綠色方向發展。胡可一說:“目前國內一些船企在環保上進行了很大的投入,也在進一步完善相關技術體系。我認為從提高資源利用率上考慮,如果船企能夠提高單位排放的產出,對于綠色制造也是有貢獻的。”
“智能制造是一個過程。”胡可一表示,對于智能制造,到底應該制定怎樣的目標,還需要大量的細化工作。因為,這不僅僅是大力發展機器人那么簡單,船企還要根據行業自身的特點進行更加深入的研究。
責任編輯:賈靜煥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82387968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