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看過《哈利波特》的小伙伴都對隱身衣有著濃厚的興趣,那我們今天就來聊一聊關于隱身衣和隱身材料的那些事情。
為何可以隱身?
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物體,是因為物體會將照射到其表面上的光線分散開,并反射到人的眼睛里,也就是說物體阻擋了光波的通過。要想實現(xiàn)隱身,就必須有一種材料能夠引導光線繞開物體的阻擋,然后進入人的眼睛,那么人們就會透過物體看到背后的事物,從而實現(xiàn)光學隱身。
美國杜克大學教授戴維·史密斯等人認為,隱身衣的功能和制作原理就像是流水一樣,把一塊石頭放在溪水里,溪水會繞過石頭繼續(xù)向前流動。而且他還提出,要想制造改變光線傳播方向的材料,關鍵是材料的晶格結構特性,而不是其物質構成。為此,必須建立一套決定材料晶格結構的理論計算模型,并按照模型的計算方法才能設計制造出理想中的隱身材料。
上面是隱身衣的示意圖。點光源放在隱身衣附近,光線無法進入隱身的區(qū)域,但是經過隱身衣后又回復至其在真空中的傳播路線。(引自 J. B. Pendry, D. Schurig, and D. R. Smith, Science 312, 1780 (2006)。)
目前已經有部分研究團隊做出了隱身材料或者叫隱身結構。
2013年,浙江大學陳紅勝教授研究團隊工作人員演示一件"隱身"裝置的效果。當一支鉛筆被放入該裝置中時,鉛筆的中間部位"不見了",但該部位的背景圖案仍然可見。
雖然不一定是陳老師的研究成果。不過可以很清晰的看到材料基本能夠"隱身".
陳老師的研究成果原理是這樣的:電磁波(包括光波)照射到物體時,會在物體上發(fā)生散射;散射的電磁波被接收后,就表明那里存在物體。如果能讓電磁波"轉彎",繞著物體走,這樣物體就能 "隱身".
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的科學家們發(fā)明了一款以電池為電源的隱身斗篷。這個團隊由科克雷爾工程學院(Cockrell School of Engineering)的Andrea Alù領導,采用名為超穎表面(metasurface)的高科技材料來最小化光散射。結果是隱藏在這些材料后面的東西幾乎不可見。但在某些情況下,這種方法是行不通的。例如,如果你赤身裸體地站在明亮的光線下,那每一個人都很可能看見你并嘲笑你。
除了以上兩個例子之外,還有部分研究團隊也拿出了一些讓人驚艷的成果。這里就不贅述了。
以上這些隱身材料都要實現(xiàn)的是人肉眼看不見的隱身,也就是前面提到的"視覺隱身".這類隱身材料,世界各地研究的并不太多。
反雷達的隱身材料
要說隱身材料,可不僅僅是披在身上的"隱身斗篷".畢竟,實現(xiàn)這樣的隱身,暫時沒有什么太大的用途。而更大一類、研究得更多的是實現(xiàn)的是雷達上的"隱身"的材料。
與視覺隱身材料的原理不太一致,反雷達隱身材料的原理可以分成三類:一類是材料吸收雷達波后,以能量損耗的方式將電磁能轉換為熱能而散發(fā)。
第二類是材料將雷達波迅速分散到裝備全身,降低目標散射的電場強度; 第三類是通過材料上下表面的反射波迭加干涉,實現(xiàn)無源對消。
相比于結構隱身,隱身材料技術在雷達隱身上更活躍。這樣的材料至今已有十數(shù)種之多。
針對雷達,紅外,激光探測所對應的隱身材料主要有以下幾類:
1:雷達隱身材料,包括涂敷型吸波材料和結構型吸波材料兩種。
2:紅外隱身材料。
3:激光隱身材料。
4:多波段復合兼容隱身材料,包括雷達/紅外兼容隱身材料,紅外/激光兼容隱身材料,雷達/激光兼容隱身材料,雷達/紅外/激光兼容隱身材料四種。
有意思的是,當初雷達的發(fā)明,借鑒的是蝙蝠用超聲波捕食。而部分隱身材料同樣是從大自然中借鑒的。比如隱身材料一項最新研究成果就是基于蛾眼結構上,研究出一種全新的輕質抗反射涂層。
蛾眼的結構很特殊,它的眼睛上有一層緊密排列的納米凸起結構,在高度與間隔上一般小于300納米,這個尺寸一般比光的波長要小,而折射率自上而下連續(xù)變化,所以入射光線基本都被凸起結構吸收,幾乎不發(fā)生反射。
白俄州立大學核研究中心的科學家們就是利用這一點,用蔗糖和生物塑料做成了一種新材料,據(jù)稱擁有完美的微波吸收性能,據(jù)說這是世界上第一種達到如此效果的材料。
結語:毋庸置疑的是,隨著雷達技術的發(fā)展,隱身材料和隱身技術必然同樣會快速發(fā)展。至于想擁有一件隱身斗篷的夢想,估計還得等上很長一段時間了。
不過,假如真的想看看隱身的效果,那也簡單。取四個透鏡,按照一定的擺放順序,就可以"隱身"啦!
當然,透鏡的安放距離有講究,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讀一讀這篇文章。
題外話,如果你有一件哈利波特那樣的隱身衣,你準備做什么?
參考文獻
http://www.cailiaoren.com/article-3139-1.html
http://www.cailiaoren.com/article-1757-1.html
http://www.cailiaoren.com/article-1660-1.html
http://www.cailiaoren.com/article-4257-1.html
責任編輯:周婭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ecorr_org@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