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曾因2004年誕生石墨烯諾貝爾獎科研成果而聲名鵲起的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簡稱曼大),如今由于其國家石墨烯研究院(ngi)不能把有關石墨烯研究成果市場化,遭到英國國會質詢,指其濫用知識產權及浪費物資,從而被推至風口浪尖。
事情雖然起起伏伏,貌似熱鬧,卻暴露出英國石墨烯行業一些問題及隱憂。
曼大國家石墨烯研究院有個自認為“靠譜”的戰略伙伴,即被其譽為“全球最大石墨烯生產商之一”的bgt公司。
2013年,bgt公司承諾給曼大投資500萬英鎊聯合開展一些研究項目,并聲稱要把石墨烯薄膜生產能力擴大10倍。雙方簽約一個月后,由于資金未到位,bgt公司和曼大的合同終止。但這家公司沒有退縮,不久又與曼大簽訂了300萬英鎊的合作協議。2014年,bgt公司因資金短缺提出以公司股票置換負債。曼大接受了這項提議,并于2015年得到bgt公司18%的股份,就此了結了債務。
隨后,曼大常務副校長科林·貝利作為bgt股東及董事參與運營,并在其下屬的青石全球科技公司(bgtmaterials)擔任同樣職務。該公司正試圖將新成果石墨烯節能燈泡商業化,其持股者中有英國投資人,曾籌資在曼城建設石墨烯燈泡制造中心,但未成功,最終接受來自加拿大的風投,以股權置換形式在國外建設制造基地。對此,貝利表示“巨大失望,決意設立長期目標,將部分產品轉移回英國生產”。但不久,他從公司離職。
今年3月,《星期日泰晤士報》發表專文,指責bgt和“國家石墨烯研究院”存在利益輸出,曼大一些研究人員對此表示強烈反對,導致英國國會4月為此召開石墨烯質詢會議。
教訓一:理想過于高遠落差巨大
曼大國家石墨烯研究院有一個雄心勃勃的夢想,希望能“占領有利地位,引領全球石墨烯技術”。換言之,就是要在石墨烯領域獨霸一方。
有實現的可能性嗎?答案似乎毋庸置疑。
技術上,該研究院的基礎研發成果堪稱世界一流。僅過去一年,其科研團隊就在《科學》、《自然》等頂尖雜志上發表了數篇突破性論文;管理上,曼大的經濟管理專業學界知名;資金上,將獲投資6100萬英鎊,應該不差錢。
然而,天公不作美,研究院僅僅運行了一年多,在用收到的3800萬英鎊投資建設大樓和購買儀器之后,就沒有足夠經費推動應用產品從實驗室走向市場,還遭到“是否很好保護了知識產權”的質疑。
在英國國會4月26日召開的石墨烯質詢會議上,諾獎得主安德烈·海姆教授(他是bgt公司的股東和董事之一)、英國皇家學會盧克教授和bgt公司英國區負責人歷時3小時,答辯了上百個問題。
看來理想過于高遠,缺乏扎實根基,很容易尚未啟航即擱淺。
教訓二:無法商業應用等于瞎掰
曼大國家石墨烯研究院欲將石墨烯研究成果推向市場,為何不借助本土企業之力卻要依靠外援呢?對此,謝菲爾德大學副校長理查德·瓊斯指出,問題的關鍵是英國從事石墨烯商業開發的公司并不多。雖然英國在石墨烯研究領域居世界前列,但石墨烯應用則并非英國的強項,如今業內的一些石墨烯商業化產品,也大多不是出自英國。倫敦大學的大衛·普萊斯則直言不諱地說“英國不會成為石墨烯的工業基地”。
顯然,英國本土企業缺乏對石墨烯商業化的興趣,使得相關研究機構備受打擊,這也恰恰反映出了當前英國研究機構面臨的狀況。“這是個大問題,必須嘗試找到投資,讓創新走進市場。”曾為研究院四處尋找戰略合作伙伴的貝利說。
海姆指出,在過去30年間,英國商業研發支出從占國內生產總值的1.5%,下降到1.1%,而在其他主要經濟體中,這一比例一直在上升。
此外,據英國國家物理研究所統計,中國擁有全球近一半石墨烯專利,而英國不到1%,這令英國石墨烯業內人士深感郁悶。
教訓三:“我研發我生產”模式老套
盡管如此,曼大計劃明年建成第二個石墨烯研究院——“石墨烯工程創新研究院”,以推動科研成果商品化過程中后期階段的發展。但普萊斯質疑,曼大的決策是否是石墨烯成果轉化的最佳模式?
作為新生事物,石墨烯技術研發和產業化不可能一帆風順,而一個國家或某個研究機構難以完全勝任產業鏈條中的每個環節,“我研發我生產”這種模式或許已經老套。
針對英國石墨烯行業暴露出的一些問題,中國石墨烯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簡稱聯盟)秘書長李義春博士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中國石墨烯應用市場將在2018年形成產業爆發點,2020年將達1000億元規模。他建議我國設立專項產業扶持基金,開展雙邊合作論壇,建立以“全球并購,中國整合”為發展戰略的全球石墨烯商務服務平臺,為國外先進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引進創新要素搭建橋梁,共建合作共贏之路。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