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上海9月20日電(記者郭敬丹、王琳琳)18日5時56分,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資深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名譽所長嚴東生在上海病逝,享年98歲。
作為我國先進無機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科的奠基人,嚴東生將畢生精力奉獻給了祖國的科技事業,在高溫結構陶瓷、陶瓷基復合材料、人工晶體、特種無機涂層等研究領域取得了豐碩成果。
“由嚴東生主持研制的耐高溫燒蝕材料,獲得了1981年國家發明獎一等獎。這一材料至今仍在航天器上發揮作用。”上海硅酸鹽研究所副所長楊建華說,嚴先生有一種大家風范,他的視野不局限于自己感興趣的領域,而是著眼于整個無機材料學科的規劃和發展,他一直在結合國家需求來搞科研,充滿戰略眼光。
同時,嚴東生也保持著敏銳的科研觸覺。上世紀90年代初,嚴東生發現了納米材料研究的國際趨勢,使“納米材料科學研究”成為國家“攀登計劃”首批項目之一,該項目在5年后又被列入國家“973”計劃,至今仍在繼續拓展。
學術精深、英語流利的嚴東生還是一位“科學外交家”。在上世紀80年代,嚴東生與發達國家的主要學術團體建立了合作關系,如美國科學院、英國皇家學會、瑞典皇家科學院、德國馬普學會,并輸送了一大批科研人員去國外做訪問學者。
“在當時,很少有科學家能做到這樣。”楊建華告訴記者,嚴先生親自帶隊,與德國馬普學會建立每兩年一次的雙邊交流會,互派學者訪學。
“嚴老師是位很嚴格的老師,但愿意為學生提供各種學習機會,安排培訓、國際學術交流等。”上海硅酸鹽研究所研究員、工學博士劉茜回憶,1994年時,嚴老親自為劉茜聯系簽證材料,送她參加美國陶瓷學會年會,讓學生領略國際科技大師的風采和思想,感受國際科技前沿的活力和生機。
而對每個出國深造的學生,嚴老總要叮囑:要回來,要回到祖國來,祖國需要你們這些年輕的科研人才。
這樣一位大家,做事仍喜歡親力親為。作為嚴東生的秘書,楊建華感到意料之外的“輕松”。“原以為至少要寫很多東西,但后來發現嚴老總要自己經手,至少也要自己擬好大綱,我倒更像是個打字員。”
認真、嚴謹,嚴東生治學、帶學生同樣如此。劉茜說:“他是一位非常嚴格的導師,聽學生匯報時極其認真,不時提問,交給他的論文,連英文單詞的拼寫錯誤都會被挑出來。”
不只拼寫,楊建華的博士論文經嚴東生修改,甚至細致到標點符號。而在此之外,學生在這位大家身上則能得到思維模式的拓展和思路的開闊,無一不讓人受益終生。
生活上,嚴東生無論是對人對事,都秉持學術上的認真嚴謹,把一切安排得井井有條。楊建華提到一個細節,嚴先生十分注重儀表,出席大小場合總要收拾得體、也喜歡穿西裝。“我以前總愛穿T恤衫,受老師影響也慢慢習慣穿襯衫了。老師重儀表,也是對自己的一種嚴格要求,是對他人的尊重。”
近百歲的人生里,嚴東生對材料科學的研究與應用鞠躬盡瘁,晚年仍不忘學科的未來發展方向。“老師為人謙和,不計名利,許多嚴老師牽頭的科研項目,他都將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他身上值得我們終生學習的、讓我們終生受益的,太多太多。”劉茜說。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