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場起義。我們不愿意再受它的支配。”5年前,美國細胞生物學會等70多個組織的150余位科學家簽署了一份宣言,以反抗影響因子暴政。這份簡稱DORA的《舊金山科研評估宣言》中心思想是:“評估科研要基于研究本身的價值而不是發表該研究的期刊”,建議科研資助機構、研究機構等有關各方在資助、任命和晉升的考量中,停止使用基于期刊的單一指標,尤其是期刊影響因子來評估科學家的貢獻。
5年后,4月27日,《自然》暨自然科研總編輯菲利普·坎貝爾爵士代表自然科研旗下期刊簽署了DORA,倡導科研評估不要再過度依賴基于期刊的指標。
“《自然》及其子刊長期以來發表了多篇社論,強調傳統期刊影響因子的局限性,呼吁改用更加全面的科研評估模式。” 坎貝爾說。
影響因子究竟是個什么鬼?當真如此“罪大惡極”?
根據DORA,開發于20世紀50年代的期刊影響因子指標“創立之初本是用來幫助圖書館員判斷采購哪些期刊的工具,而不是用來衡量論文科學質量的。”其計算方法是某期刊前兩年發表的論文在該報告年份中被引用總次數除以該期刊在這兩年內發表的論文總數。一般來說,影響因子越大,期刊的學術影響力也越大。但這一機制很容易使得那些時髦的而非真正高水平的研究“脫穎而出”。《科學》雜志曾撰寫社論,認為影響因子最重要的危害是可能妨礙創新,它引導科學家專注于發表高影響因子的文章,追逐所謂的“熱點”,而不是潛心科研創新。
坎貝爾27日在接受科技日報記者獨家采訪時表示,理解和回應科研人員的需求,與科研共同體合作,推動科研評估政策和標準制定是自然科研的核心使命,也是他們簽署DORA的重要原因。
他認為,期刊的影響因子不一定能代表和反映發表在這一期刊上的每一篇論文的重要性,況且還僅僅是以兩年為周期加以衡量,許多重要的科研發現的影響力都是在論文發表后數年之后才顯現出來。同時,引用量不高的研究也可能是質量很高的。
然而,坎貝爾介紹,自然科研2016年下半年對2500名作者開展了一項調查顯示,雖然反對過度依賴影響因子作為單篇論文質量指標的呼聲日益高漲,但影響因子仍是科研人員決定向何處投稿的主要考量因素。
“減少對影響因子這種評估指標的依賴對于研究機構和科研資助機構來說,的確是一項挑戰。盡管如此,我們希望能推動整個科研共同體加大努力,開發出評估科研人員及其貢獻的更好機制。”坎貝爾說。
據悉,自然科研新增加了同行評議指標,包括從論文提交到接收、從接收到發表的時間等,還提供使用指南,以幫助研究人員進行決策。
自然科研旗下簽署DORA的期刊包括《自然》、所有冠名“自然”的研究期刊、所有冠名“自然”的綜述期刊、《自然-通訊》、自然合作期刊、《科學數據》和《科學報告》。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劉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