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浙江大學占據了新聞的頭條位置。
最初的起因是發生在5月3日下午,浙江大學接受校友企業上海遂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捐贈,獲得11億元捐款,被稱為是“史上最大校友捐款”,刷新國內校友捐款最高金額記錄。
這事兒引發的討論延續了近一周,話題主要集中在中國校友捐贈率不高的現狀以及校友捐贈管理的不完善等。
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注意到,5月9日,浙大校友紫金港未來創新母基金成立,作為母基金的管理公司,杭州浙大未來創新投資管理公司決定將部分管理收益捐贈給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
高校接受捐贈也不算新鮮事兒,但浙大最近頻次夠多,金額也夠大。
基金
5月3日下午的那場捐贈儀式是在浙大紫金港校區舉行,當時,捐贈方上海遂真投資管理有限公司與浙江大學簽約,正式宣布向浙大教育基金會捐贈11億元人民幣。
可以看到,捐贈方是以公司名義,并不是個人。這家公司于2015年成立,名稱“遂真”就是取自浙大的校歌,公司投資股東均是浙大校友。公司是社會化平臺公司,發起的原則是:每位股東最多不能超過4%的股權,避免股權過分集中。據資料顯示,公司旨在匯集浙大校友、浙大、政府及社會資源,主營業務包括創業投資、基金管理、跨境投資平臺和智庫研究等。
這些捐贈將用來設立“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遂真教育發展基金”,不是一次性付清全部捐款,而是持續10年共計捐贈11億元。
遂真公司的相關負責人也強調,之所以選擇11億而不是其他錢數,是因為“基金規模120億,每年的預期收益10%是很保守的,同時,10年磨一劍,11億也代表校友們對母校的一心一意。”
而在9日舉行的捐贈儀式上,也是成立了浙大校友紫金港未來創新母基金,作為母基金的管理公司,杭州浙大未來創新投資管理公司將部分管理收益捐贈給浙江大學教育基金會。 當時,浙江省副省長朱從玖、浙江大學黨委書記金德水、浙江大學校長吳朝暉等都參加了活動。
吳朝暉說,要持續創新校友反哺母校機制,推進“共建共享共生”的發展共同體建設,此次校友通過共同發起成立母基金與若干子基金,運用市場配置作用與專業投資策略,將管理費、管理團隊業績獎勵及所得收益重點用于支持母校教育事業。他說的這些話也能讓我們對浙大校友捐贈資金的管理和運作略知一二。
排名
11億元的捐贈讓一個人“被”上頭條,那就是曾保持國內校友捐贈金額記錄的熊新翔。
他是重慶博恩科技有限公司的董事長,也是成都電子科技大學86級校友。2016年9月,在成都電子科技大學60周年校慶期間,重慶博恩科技有限公司捐贈10.3億元。這些錢也不是一次性捐贈,而是通過企業設立的“博恩教育發展基金”分10年時間完成捐贈。
今年年初,艾瑞深中國校友會公布了中國大學校友捐贈排行榜,統計顯示,截至2016年12月,全國高校累計接收校友大額捐贈總額突破230億,受捐金額上億的有39所高校。
其中,五所大學累計受捐超過10億元,清華大學以受捐25.29億元的金額位居排行榜之首;北京大學排名第二,累計受捐總額是21.44億元;武漢大學16.41億,為第三名;電子科技大學15.73億位居第四;復旦大學11.45億,列第五位。
據統計,全國高校累計捐贈在1億以上的校友(含集體)有50多人,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人數最多。1000萬以上的校友有360多人,清華大學、武漢大學人數最多,100萬以上的捐贈校友人數高達1300多人,武漢大學、清華大學人數最多。
捐贈人中不乏知名校友,例如復旦大學校友、中國泛海控股集團董事長盧志強向復旦大學捐贈7億元人民幣,創下復旦校友捐款紀錄;中國農大校友、大北農集團創始人邵根伙向母校捐贈2億元人民幣;杭州師大校友、阿里巴巴主席馬云向母校捐贈1億元人民幣。
差距
浙大接受“史上最大校友企業捐款”消息一出,關于校友捐贈的討論聲再起。
有評論認為,強調“史上最大”并無多大意義,對于國內高校而言,更重要的是擴大捐贈基礎。國外高校例如哈佛、牛津等,重視的也是校友捐贈率而非單筆捐贈。
相比國外,我國校友捐贈基礎十分有限。2015年8月,76所部屬高校按教育部要求陸續公布2014年度決算情況,位列榜上前五的清華大學、浙江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復旦大學的最大收入來源是事業收入,其次是財政撥款收入,最后才是其他收入。根據《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國高校在2014年獲得社會捐贈收入占總收入的0.54%。經計算,2014年獲得社會捐贈收入最多的清華大學此項也僅有不到2%。
而在美國等國家,捐贈已經成為大學辦學資金中占大比例的一筆。例如哈佛大學每年35%的運作經費都來自其旗下的捐贈基金,耶魯大學捐贈基金對該校年度預算的貢獻率更是高達44%。
此外,中國高校社會捐贈管理制度不完善也引起很大討論,資金使用不夠公開、不夠透明,捐贈模式不夠清楚,學校如何回報捐贈方等也不夠清楚。因此,有人擔心會出現“假捐贈”,或擔心捐贈方干預學校辦學,或者捐贈資金不良運作。
教育學者熊丙奇告訴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現在有時候高校宣傳的時候,混淆了商業合作和捐贈的界限”,他表示:“如果這些錢運作的收益服務于提供資金的企業,那就是商業合作了,不是捐贈。”
也有人擔憂,一些分期捐贈的計劃如何能保證后續捐贈按時到位,會不會對于企業的宣傳效應達到之后,后續的捐贈就開始“不穩定”。
用途
一般來說,捐贈人會指定用途,用這筆錢發獎助學金、獎教金,或者進行基礎設施建設,或是投入科研。如果捐贈人沒有指定用途,這筆錢多半會被存入銀行,使用時對捐贈人進行一些反饋即可。
捐贈人有明確指向性的資金使用都會在一開始的捐贈協議中寫明,例如,這次浙大受捐的11億元中,根據雙方協議,將用于成立“浙江大學遂真產業與金融研究中心”,支持浙江大學人才隊伍建設、學術研究、人才培養和國際交流等,首期捐贈1200萬元用于設立“浙江大學淳真國際交流獎學金”,定向獎勵學校優秀學生開展海外研修、國際交流、聯合培養等項目。
再比如電子科技大學校友熊新翔的捐贈,當時報道指出,通過企業設立的“博恩教育發展基金”分10年完成捐贈,基金分為兩部分,校長基金項目和博恩跨學科創新發展基金項目。校長基金項目總額度3000萬,計600萬元每年,用于支持電子科技大學校長本人認定并開展的有助于學校教育事業發展的相關事項,其管理與使用按照“校長書面簽署基金使用函,通知基金會秘書處執行,資金用途由校長決定”的流程進行。
博恩跨學科創新發展基金項目總額度10億元,支持電子科技大學在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大數據以及產融結合、商業人才培養等多領域跨學科創新發展,其用途包括但不限于:引進一流師資,設立講席教授、冠名教授崗位,聘用專職科學研究人員,建設專用物理空間,設立專項發展基金等。其管理與使用流程:由電子科技大學懶熊康康跨學科創新發展基金管理委員會決定。
教育學者熊丙奇告訴政知道(微信ID:upolitics),高校受捐資金的使用目前沒有專門的規定,首先《慈善法》是適用的,因為校友捐贈也是慈善資金。同時,根據《高等學校信息公開辦法》,高校的財務信息是要求公開的,捐贈收入也是財政收入,需要公開。對于捐贈人是誰,資金用在哪些地方,如何回報捐贈人等都需要進行公開。
“但現在我們國家這方面資金使用公開得非常少,還需要更加透明。”熊丙奇舉了國外高校運作資金的例子,在美國等地的高校,學校基金會將捐贈收入進行再投資,使得資金保值、升值,“這在我們國家幾乎是沒有的。”但是他也強調,資金運作的前提是要公開透明,并且有專業團隊的運作,“投資就有風險,如果投資虧損怎么辦,因此,專業的人員來運作是很必要的。”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