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Sbastien Thibault
美國華盛頓大學的麻醉學家、臨床研究員Peter Nagele在2007年獲得了兩項大學實驗室的科研補助。但是,當他要從美國國立衛生研究院(NIH)申請第一筆主要研究經費時,兩次都遭到了拒絕。
實際上,Nagele犯了一些科研新人常見的錯誤:第一次,他設計了一項1萬個病例的臨床試驗,但這對于科研新人來說,需要的病例太多,可行性不足。第二次,他申請的項目不是該機構的優先研究項目。“之前類似的項目基本是從沒中標過。”他說。
然后,Nagele開始了第三次嘗試,并學到了一些寶貴的技巧。首先,他和一些同事分享了他的建議草案,并得到他們的反饋。之后,他接受了NIH的一位資助項目官員建議,在參與人員中加入了一位經驗豐富的合作研究者。
2015年,Nagele成功申請到了一項小型臨床試驗——觀察使用β受體阻滯劑防止手術后的心臟問題,此項資助一年約50萬美元。他認為,失敗與成功的區別是“研究的可行性和意義”,要讓評審覺得Nagele和合作者能按時、按預算進行工作。
現在,科研經費競爭越來越激烈,在NIH尤為如此。該機構的研究項目撥款R01和其他相似的基金,大約支持著27500名科研工作者的研究。目前,NIH申請的5年平均成功率為18%,是歷史最低點,而且前景更是堪憂。這就導致項目評審會努力尋求任何可以否決申請項目的理由。
對于年輕研究者來說,這是個巨大的挑戰。這個制度總體而言,更有利于經驗豐富的研究員。有經驗的研究人員和項目管理者知道一些能增加申請成功率的方法,例如,充分發揮那些幫助新人的項目的優勢、高級別的同事合作、給出正確的預算和選擇合適的資助方案,并且盡早開始與NIH工作人員進行交流。近日,《自然》雜志分享了諸多經費申請小竅門,為年輕科研人員出謀劃策。
善用新人身份
從2008年開始,NIH就嘗試改變資助項目更偏向于有經驗研究員的情況。一個方案是優先考慮那些從未獲得過NIH資助的“新研究員”。那些研究員在獲得學位后10年內被認為是“早期研究員(ESI)”。
NIH進行項目評審時,他們會被分組,ESI之間互相比較,有經驗的研究員也不會對ESIs產生影響。這使科研人員能夠與具有相似經驗和資源的申請人競爭,而且,獲批申請中的一半必須來自于ESI。該政策對于年齡沒有限制,在2016年,大約有300名50歲以上的研究員獲得了生平第一個R01資助。
美國一家幫助科研人員申請經費的公司的創立者John D. Robertson指出,新人學會利用ESI身份申請經費十分重要。如果研究由于產假、病假、服役等原因被迫中斷,年輕研究人員還應確保延長其ESI身份。
所以研究人員可以利用新人的優勢申請項目,但即便如此,他們也必須在提案中提供足夠的細節,以證明他們可以執行研究計劃。
加入資深合作者
洛杉磯醫學中心精神病學家和遺傳學家Scott Fears一直在努力申請R01經費,用于研究獼猴大腦發育,但一直沒有成功。而在另一個領域,他卻獲得了一個較小的兩年期R03資助。Fears表示,項目評審認為,該研究中加入的經驗豐富合作者是一個加分項,“這讓她對我的項目更有信心”。
許多年輕的研究人員想知道,如果與領域“大牛”合作是否會提高獲得資助的機會。在傳說中,這個方法似乎對一些研究人員很有用,但專家們警告說,這么做有時候也會適得其反。
研究中加入合作者的方式有兩種:一種是加入共同研究員,他們為項目帶來專門的知識或設備;或者跨學科項目是由兩名或多名科學家共同申請資助,這種情況下,每個研究人員要負責項目的不同部分。
但在NIH,第二種多研究者的項目有一些要注意的地方:在ESI與非ESI合作的項目中,前者會失去其在申請中的“新人優勢”。但資助意愿指數調查顯示,該機構對多研究者的資助意愿為6分,與單研究者(7分)差不多。因此,Robertson 建議,增加一名資深人士做為聯合研究員,不會危及新人的身份利益,相反能讓評審覺得放心。
Nagele在第三次申請R01時就用了這個竅門,加入了兩名共同研究人員——他們有經驗和專業知識完成項目。當然,這個策略也要運用恰當,選擇合作伙伴必須從科學的角度出發,否則評審可能將其視為“抱大腿”。如果共同研究人員是新人過去的主管,評審也可能會批評申請人沒有足夠的獨立性,即使申請成功也可能影響到資助的期限。
“只有當合作者真的是來聯合研究的,這個方法才有效。” Robertson說。
大膽開口要錢
年輕研究人員在第一個R01申請中面臨的另一個選擇是,研究預算是否采用模塊化預算機制,這樣每年預算會少于25萬美元。申請者要給出如何將這筆資金用于人員、設備、旅游和研究的詳細說明。
許多資深的部門同事會告訴新人,不要在他們第一次的申請中要求超過25萬美元,理由是NIH不想把大筆資金交給一位沒有經驗的科學家。
但事實上,采取模塊化預算,尤其是NIH的那種逐年削減的預算方法可能會傷害到“年輕”實驗室的研究。而且數據表明,這樣做并不會提高獲得資助的機會。在2016年資助的22765個R01中,55%的預算不到25萬美元,45%的預算在25萬到500萬美元之間。約56%的獲得資助的人用了“非模塊化”預算,超過了25萬美元,其中,近一半的研究人員被列為新研究員。
國家綜合醫學科學研究所(NIGMS)分析了過去五年給出的新撥款,發現雖然只有14%的ESI用了非模塊化預算,但其成功率卻高達25%,比資深研究員還高,甚至比用模塊化低預算的ESI也好。專家建議,如果你的研究真的需要錢,那就去開口要吧。
不要指望R21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成癮領域研究者Wendy Walwyn認為自己無意間發現NIH對轉化型研究十分感興趣。于是,她詢問了國立藥物濫用研究所的諸多項目官員,選擇哪個研究部門或者評審小組,是最合適的?“他們都給了相同的答案:你不能在同一個申請項目中聯合臨床前研究和臨床實驗。”她回憶道。
相反,他們建議Walwyn將計劃書分成兩個申請項目,申請專門資助探索性研究的R21。“我已經試了兩次。”她說。但這不是一個成功的策略。R21的定位通常是針對初創實驗室的年輕研究者。很多人將其視為幫助申請R01收集初始數據的一個手段或者“橋梁”。
Walwyn的失敗故事并不罕見。很多人認為R21為期兩年的資助不值得花大量時間和精力撰寫申請書。不僅如此,每年通過的R21數量很少,2016年只有2219個,而R01和類似項目則有6065個。因此,2016年R21申請成功率僅有15%,低于R01。
與資助管理者交流
NIH有專門職員管理項目申請,也被稱為方案主任。他們的職責也包括通過電子郵件或電話向調查人員提供咨詢服務,但并非所有科學家都能充分利用這個機會。
“沒有什么是不能問的。”NIGMS細胞生物學和生物物理學部項目負責人Alexandra Ainsztein說。國立精神健康研究所項目主管Stacia Friedman-Hill指出,新人應該詢問有關機構的任務和研究優先項,這些可能會影響到基金申請成敗。
但申請R01往往是個令人氣餒的事情。在過去10年中,首次申請R01就成功的概率從53%下降到32%。
“我們不希望在沒有資源的前提下,讓大量新人涌入這里。”Lorsch說。他還給了已經成功申請首個R01的研究者一些簡單建議:“將精力放在正在進行的項目上。”這也意味著不要立刻嘗試申請第二個大項目。他還說,研究人員難以更新經費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們沒有表現出足夠的產出能力或進度緩慢。
不過,對于許多年輕研究員來說,他們第一次的申請可能不被評審討論,就直接淘汰了。但Friedman-Hill鼓勵道:“一半的申請項目都沒有進入討論環節,你們有很多‘伙伴’。”但如果不斷總結失敗的經驗并改進,最終還是會成功。
責任編輯:王元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