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國家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現狀自2009年起,工信部組織開展了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創建工作,目前已在全國22個省(直轄市/自治區)分7批次認定和掛牌了32個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從整體分布上看,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基地的東中西部分布均衡,其中東部有基地11個、中部有基地9個、西部有基地12個。從省份(直轄市/自治區)上看,湖南和陜西各有三個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基地,河北、遼寧、湖北、四川、貴州和重慶各自有2個國家級軍民結合產業基地,其他為1個。
圖1 國家軍民創新示范基地總批次情況(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
圖2 國家軍民創新示范基地省份分布情況(圖片來自選址960)
據國防科工局信息中心統計,在2000億元以上的共有兩家,分別是哈爾濱經濟開發區和四川綿陽科技城。基地實現工業總值在2000億元以下1000億元以上的共有3家。分別是重慶璧山工業園、重慶兩江新區工業開發區和寧波鄞州區。余下產值均在1000億元以下。(數據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
示范區 |
工業總產值(億元) |
示范區 |
工業總產值(億元) |
哈爾濱經濟開發區 |
2903 |
江西景德鎮 |
440 |
四川綿陽科技城 |
2050 |
廣東湛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387 |
重慶璧山工業園 |
1355 |
湖北襄陽樊城區 |
365.9 |
重慶兩江新區工業開發區 |
1075 |
河北邯鄲經濟開發區 |
334.2 |
寧波鄞州區 |
1052 |
陜西西安市 |
330.7 |
河南洛陽澗西區 |
842 |
陜西漢中航空工業園 |
317 |
內蒙古包頭青山區 |
789 |
上海閔行區 |
249.96 |
四川廣元 |
680 |
福建寧德 |
246 |
湖南平江工業園區 |
664 |
遵義經濟技術開發區 |
242 |
昆明經濟技術開發區 |
567.05 |
西安兵器工業產業基地 |
236 |
安徽蕪湖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 |
567 |
大連登沙河產業區 |
201 |
貴陽經濟技術開發區 |
559 |
湖北孝感經濟開發區 |
198 |
遼寧鐵嶺經濟技術開發區 |
501 |
河北固安新興產業示范區 |
167 |
蘭州經濟技術開發區 |
495 |
山西長治市城南工業園區 |
121 |
江蘇丹陽 |
466 |
北京大興區 |
112 |
湖南株洲 |
457.9 |
湖南湘潭雨湖區 |
87.44 |
表1 各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工業總產值(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
前八個示范區實現工業總產值占總示范區總產值的60%以上,說明我國軍民融合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圖3 國家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基地工業總產值累進表 (資料來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業和信息化部官網)
二、軍民融合典型示范基地介紹
1浙江寧德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① 示范基地現狀
寧德市(福安)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產業園(以下簡稱產業園)位于福建省寧德市下轄的福安市南部,規劃面積645公頃,其中建成區面積315公頃。骨干企業主導產品為軍民結合特色產品,包括船舶及海洋維權裝備產業、冶金新材料產業、電機電器及儲能產業等。2014年,基地實現銷售收入225億元;工業總產值246億元;工業增加值70億元。
②主導產業
產業園主導產業突出,專業化配套體系完善。近三年,產業園分別銷售收入平均增幅超過35%;工業總產值平均增幅超過38%,產業增長速度快。骨干企業輻射力強,已經形成骨干企業帶動集群發展局面。
③支持基地發展政策措施寧德市積極響應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規劃,制定各項政策措施來推動當地軍民融合的發展。
組織領導。成立福安市軍民融合發展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由市委書記任組長、市長任第一副組長,全面領導全市軍民融合發展工作。成立產業園管理委員會和福安市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促進會,全方位推進軍民融合各項工作;
規劃引導。編制完成《福安電機電器產業集群發展規劃(2013-2017)》、《福安市穆陽醫療保健器材工業園區產業規劃(2015-2030)》、《寧德市福安冶金新材料千億產業集群發展規劃》、《福安市“十二五”船舶工業發展規劃》等規劃,為福安的產業布局與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政策落地。從組織管理體系、促進企業發展以及資金支持方面出臺相關文件來保障軍民融合的落地實施,包括《關于成立福安市質量強市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關于成立福安市創建出口電機質量安全示范區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關于市政府領導兼任福安市軍民融合深度發展促進會職務的請示》、《關于印發貫徹落實省政府加快推進閩東電機電器千億產業集群發展措施福安行動措施的通知》、《關于實施質量強市提升產品質量的意見》、《關于印發支持小型和微型企業發展的金融財稅措施的通知》、《關于印發福安市工貿企業應急保障資金管理暫行辦法的通知》、《關于鼓勵金融業發展的實施意見》等。
近期,市政府印發了《寧德市促進軍民融合產業發展的六條措施》,圍繞支持重點產業融合發展、加快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加強財政資金引導扶持、促進科技研發能力提升、鼓勵軍品企業開拓市場、推動企業實施兼并重組等六個方面,提出了具體扶持措施。優惠政策遵循從優且不重復享受原則。
龍頭企業引進培育。對新引進實際到位注冊資本金2000萬元人民幣以上且具有核心技術或創新模式的軍民融合企業,以及在寧德市設立獨立法人機構或生產基地的國家軍工科研院所,從企業在本措施有效期內投產年度起,由受益財政連續3年按企業每年繳納的增值稅和企業所得稅構成地方留成部分的30%給予獎勵;對工業產值超過2億元、3億元、5億元且軍品產值占比5%以上的市內軍民融合企業,由受益財政分別一次性獎勵10萬元、30萬元、50萬元;
財政資金引導扶持。受益財政對2013年以來新取得“軍工四證”的企業每證一次性獎勵30萬元;對進入軍隊物資供應商庫的企業給予一次性5萬元的獎勵;對國家重點軍工項目在本市實現產業化、規模化生產的軍民融合企業,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對具備軍品承制資格的企業,技改總投資達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且上年稅收達50萬元以上,按項目建設期內固定資產投資的5%給予補助,單個企業補助封頂500萬元;
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支持軍民融合龍頭企業與科研院所、高校合作建立軍民兩用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國防重點實驗室,對新認定的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國家級技術創新示范企業、國家級重點(工程)實驗室和國家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由受益財政給予一次性獎勵100萬元。國家級軍民融合研究平臺、軍民融合科技服務機構推動1個以上軍民兩用產品研發項目實施的,由受益財政認定后給予一次性獎勵50萬元;
鼓勵軍品企業開拓市場。對于參加市外招標項目中標,且單個中標軍品合同金額300萬元以上的軍民融合企業,由受益財政按合同金額的3%給予獎勵,單個項目獎勵不超過100萬元,單個企業年度獎勵不超過200萬元;
支持軍民融合企業兼并重組。市內軍民融合企業參與國家軍工科研院所、軍工企業改制重組或成立科研生產聯合體,對企業兼并重組項目發生的評估、審計、法律顧問等前期費用及并購付款利息由受益財政予以補助,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50萬元;鼓勵軍工企業來寧開展股權收購、增資擴股等股權合作,對兼并重組或股權合作成功的軍工企業,除享受省級相關補助政策外,受益財政再按其實際出資額的2%進行疊加補助,單個項目最高不超過200萬元。
④對地方經濟影響
近幾年,寧德產業園銷售收入平均增幅超過35%;工業總產值平均增幅超過38%,產業增長速度快。骨干企業輻射力強,已經形成骨干企業帶動集群發展局面。2014年,船舶及海洋維權裝備產業實現產值44億元,冶金新材料產業實現產值121億元,電機電器及儲能產業實現產值70億元。
構建特色產業鏈。以電機 電器、船舶修造、臨港重化等寧德特色產業鏈構建為核心,吸引了軍民融合產業集聚。同時依托特色產業鏈的分工與合作,以裝備制造業為開端,對各集聚要素進行整合、延伸 ,創造和發展軍民融合新產品,形成競爭優勢;
培育軍民融合產業體系。通過引進和利用國內外軍工集團高新技術的優勢資源、軍民企業兼并重組、互相參股等方式,培育了一批主業突出、帶動作用大、競爭力強的“龍頭”企業和產業;
輻射地方經濟。推進軍民融合式產業發展,不僅能向周圍地區和縣(區)提供更多的資源和要素,而且其強大的服務功能和由此產生的創新能力,會成為輻射小城鎮、縣區,包括整個寧德的強大動力。
不僅為軍地供需信息對接、高新技術落地、成果轉化、高端人才的培育、軍民融合提供服務,也為寧德盤活產業資源、優化產業布局 、促進產業轉型升級、實現軍民融合產業集群發展提供助力,從而在軍民融合式發展中推動部隊戰斗力提升、促進經濟社會發展。
⑤未來規劃
2湖南株洲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①示范基地現狀
株洲軍民結合基地,是以航空產業軍民結合型為特點的示范基地。先后榮獲“國家高技術產業基地”、全國唯一的“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特色產業基地”,2010年12月,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認定為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目前基地已建成核心區3.5平方公里,共有企業61家,其中規模以上企業44家、航空類企業18家,在航空、電子、機械傳動、電動汽車及零部件等領域在全國占有重要地位。2014年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457.9億元,同比增長17.71%;工業增加值164億元,同比增長16.31%;銷售收入456.7億元,同比增長16.09%。
② 主導產業
株洲自建設軍民融合基地以來,在多個重大項目上獲得突破。南方宇航非航產業園項目、中航湖南通用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項目、山河智能通用航空產業項目等先后竣工投產,山河三角鷹發動機開發主體湖南山河航空動力機械股份有限公司成功組建。
通用機場項目。2010年底,空軍司令部和民航中南局先后批復同意建設株洲通用機場(臨時起降點),使株洲有了整機制造試飛平臺,遠期按照長株潭地區通勤機場和城市第二機場規劃;
航空大道。航空大道全長15.8公里(航空城范圍內12.6公里),道路寬48米,設計時速60~80公里/小時。全線有四座立交橋、一座跨鐵路特大橋和兩條隧道;
中航湖南通用航空發動機公司項目。中航湖南通用航空發動機公司由331廠、608所、湘投、市國投4家單位共同組建。重點發展民用渦軸、渦槳、活塞航空發動機的設計、研制、生產、營銷、維修和售后服務,燃氣輪機制造及其成套,航空發動機修理,航空轉包和航空零部件制造等業務;
中航工業南方非航產業園(高精傳動)項目。中航工業南方非航產業園主要從事汽車電動助力轉向器(EPS)、風電齒輪箱的研發和生產;
山河智能通用航空產業項目。湖南山河智能通用航空產業項目主要從事載人輕型飛機、無人飛機、動力三角翼、航空發動機制造。
依托機場及機場大道等基礎設施,吸引相關產業積聚,實現技術創新。株洲在中小航空發動機、燃氣輪機、航空機械傳動等領域已處于國內領先地位,是全國集航空發動機設計研發、制造于一體的中小型航空產業體系最完整的地區。中小型航空發動機是典型的軍民共用技術,基地建立以來,依托中小型航空發動機的研發和制造技術優勢,積極向民用產業及通用航空產業領域拓展。
③支持基地發展政策措施
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基礎設施建設和征地拆遷取得新突破。基地加大土地報批和征地拆遷力度工作力度,2011年批回土地報批726.59畝;全年交付土地1124.37畝,其中:新開征253.75畝、已征未拆351.12畝、處理歷史遺留問題完成交地519.5畝;成功融資到位2億元用于基礎設施建設;
完成平臺搭建。一是搭建技術創新平臺,基地與清華大學、北京航空材料研究院等全國18家企業、院校、研究所結成“通用航空發動機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二是構建軍民需求信息、軍民兩用技術成果轉化等服務平臺,發揮社會組織和中介機構的作用,逐步建立健全軍民融合公共服務體系。三是著力從株洲軍工與民用工業互動和資源共享,株洲軍工實現保軍與促民的協調發展,民用工業更加有效地參與武器裝備科研生產等三個方面,務實推進對接合作。
鼓勵軍民融合。基地積極扶持有實力和業務的企業進入軍工生產體系,在保密資質、軍品生產質量體系認證和軍品生產許可方面提供相應的協調服務;航空制造技術被稱為“工業的皇冠”,推動航空技術為地方企業技術轉型升級服務。2011年,基地推動由相關軍工科研院所和株洲九州四維公司組成戰略合作伙伴,為九州四維的技術轉型升級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撐,在水泥攪拌傳動裝置的制造技術上取得突破;湘江產業投資公司、株洲市國投集團共同出資35%,與中航發動機成立中航湖南通用航空發動機有限公司,項目一期投資20億元,目標是將株洲建設成為通用航空發動機的核心研發和制造基地;湘江產業投資公司、株洲市國投集團、中航工業發動機、西安動控等6大股東,共同向南方宇航增資,首期投入6億元,正式啟動高精傳動項目,將重點發展風電傳動、軌道交通傳動、大型工程機械傳動、高質量船舶傳動和燃氣輪機傳動系統;中航工業黎明部件公司、中航工業南方和株洲市國投集團在沈陽簽訂出資協議,共同出資組建中航動力航空零部件有限公司。
④對地方經濟影響
優化產業結構。在三線建設時期,湖南國防工業帶動了湘西地區經濟的發展。軍民融合產業作為典型的先進裝備制造業,具有產業鏈條長、產業關聯度高、技術含量高等特點,通過垂直產業鏈條上多層分包商與國防核心企業之間頻繁地進行產品、服務、技術等合作,實現上下游企業的協同創新和技術升級,帶動各地產業結構調整優化。
優化產業布局。株洲作為湖南軍民融合最為集中地區,也是資本、技術、人才、管理等要素的集聚中心,在加強自身服務功能的同時向周邊地區和中小城市提供資源和要素,其創新能力和服務功能也會輻射周圍城市,推動其他產業組織和經營管理方式的創新等,優化產業布局。
推動技術創新。依托國家級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國防科技重點實驗室、國防重點學科實驗室等核心技術研發機構,在超級計算機、中小型發動機、飛機起落架、衛星通信、光電信息、航空制動、新材料等領域形成技術優勢,與當地高等院校合作,推進產學研結合,推動當地技術創新和創新成果應用。
⑤未來規劃
株洲市高度重視基地發展,將航空產業作為株洲市的支柱產業,將基地規劃面積從株洲國家高新區“一區三園”之一的董家塅高科園現有范圍上,擴大到57.6平方公里,全力打造千億航空產業集群。
把握產業定位。瞄準戰略性新興產業,以通用航空產業為主攻方向,以通用機場為載體,以通用中小航空發動機為依托,以通用航空發動機、整機制造、通航運營、航空配套及衍生產業為核心,著力發展高端裝備制造業,努力建設通航基地,打造航空新城。
轉變建設模式。航空新城建設打破原有純工業園區的發展模式,由“建園”向“造城”轉變,以園促城、以城帶園,走出一條產業化帶動城市化、城市化促進產業化的發展道路,打造出一座以航空產業為主導,融商業金融、博覽會展、生態居住、培訓教育、醫療衛生、旅游休閑等城市功能于一體、環境優美、功能完善、配套齊全、宜業宜居的航空新城。
拓寬融資渠道。改變單一的園區融資建設開發模式。將以株洲市國有資產投資控股有限公司、蘆淞區國資局等國有資本為主導,同時引入戰略投資者,適時組建湖南通用航空產業發展股份有限公司,采用公司化、市場化運作模式,開發和建設57.6平方公里的通用航空城。
3四川綿陽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①示范基地現狀
綿陽是我國重要的國防軍工科研生產基地,擁有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為代表的大型軍工科研機構18家,以長虹、九洲等為代表的大中型骨干企業50余家,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代表的高等院校12所,在許多重要科技領域聚集著大量高層次人才。2010年12月,綿陽科技城被工業和信息化部認定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2014年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2050億元,同比增長8.8%;工業增加值680億元,同比增長26.9%;銷售收入2165億元,同比增長9.0%。
②主導產業
綿陽具有明顯的科技優勢,有一批像九院、二十九基地、燃氣渦輪研究院這樣的國家重點科研院所,也有一批像長虹、九洲這樣的軍民結合企業,創建轉化平臺和機制,把軍事技術向民用產品、民用產業轉變,形成一批具有優勢技術的產業。
促進政產學研結合的成果研發轉化產業化,推進國防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和市屬科研單位改制,建立在綿主要國防科研院所、高等學校、大中型企業聯合參與的規劃編制和共同實施機制,聯合構建產學研創新聯盟和技術聯盟,初步構建起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的成果研發轉化產業化機制。
構建起以電子信息、汽車及零部件產業為主導,食品及生物醫藥、冶金機械、材料新能源和化工環保產業為支柱的“2+4”優勢產業集群,培育發展了三網融合與物聯網、非動力核技術應用、節能環保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聚集大中型骨干企業50余家,注冊上市公司7家,形成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培育了利爾化學、東材科技、九九瑞迪等軍民融合型高技術企業100余家,覆蓋電子信息、空氣動力、航空發動機、核物理與放射化學等300余個領域,初步形成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群體優勢。
③支持發展政策措施
以構建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現代高端產業體系為指引,綿陽將“三措并舉”:在做強骨干企業,繼續著力培育發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軍民融合企業的同時,進一步壯大產業集群,發揮四川省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作用,加快推進核技術應用、空氣動力、信息安全、北斗導航、航空發動機等軍民融合重點產業發展,培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軍民融合產業集群。同時,綿陽還將進一步抓好項目引進與園區建設。推進3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發展區核心區建設,建好磁性材料產業園、核技術應用產業園等10大軍民融合產業園區,抓好B11、分享通信等重點項目落地。
建立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打造軍民兩用技術交易集散地,構建立足科技城、服務全國的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成立四川省軍民融合研究院,組建四川軍民融合高技術產業聯盟;
建設規劃面積281平方公里、建設用地面積110平方公里的科技城集中發展區,中物院等軍民融合產業園初具規模,國家核醫學基地建設前期工作有序推進,空氣動力新城、航空新城基本建成,科學新城建設核心項目—中物院某重大專項進入最終選址;
組建了3個軍民融合金融服務中心,設立了規模20億元的全國唯一的軍民融合成果轉化基金、規模5億元的軍民融合產業發展基金,為推進全面創新改革試驗提供了強勁動能。
④對地方經濟影響
軍民融合的發展,不僅吸引了大批人才,推動區域創新,同時相關技術的轉化也帶動了地方民營經濟的發展。此外,政府招商引資也讓知名企業集中起來,帶動產業的發展,并產生產業集群。
創新效應。聚集了以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為代表的國家級科研院所18家,以西南科技大學為代表的高等學校12所,建成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4家、國家重點實驗室7個、國家級企業技術中心6戶,各級生產力促進中心10家,省級以上產業技術創新聯盟7個,省級以上創新型企業51家,推動了地方創新,聚集了大量創新創業人才,同時一大批創新成果得以應用,長虹集團“虹芯”、九洲集團“九洲之芯”、新華汽油發動機等200多項新技術新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
聯動效應。示范基地堅持軍民結合、寓軍于民,加快構建軍工技術、民用技術、軍民結合三大產業板塊,推動“技術創新-產品創新-產業創新”的轉化。逐步構建起軍民融合的體制機制。建立了院(軍)地協調機制和交流溝通機制,定期召開軍地聯系會議,定期舉辦綿陽科技城科技成果交易暨軍轉民高技術交易會,加快建設國家軍民兩用技術交易中心、軍民融合技術轉移中心,在綿國防科研院所、高校、企業戰略合作不斷深入;
集聚效應。示范基地始終堅持擴大開放,切實推動區域合作,充分發揮在綿科研院所和國防軍工優勢,著力狠抓招商引資,積極承接產業轉移,大力發展外向型經濟。招商引資到位資金年均增長率近40%,成功引進了艾默生、普思電子、富士康、拉法基、華能等世界500強企業和中國重汽、華晨汽車、華潤集團、太極藥業等一批國內知名企業,順利承接了旭虹光電、金發科技等一批加工貿易轉移項目。
⑤未來規劃
到2020年,科技城地區生產總值在2010年基礎上翻兩番,達到2600億元,示范基地軍民結合產業增加值達到900億元,建成中國特色軍民融合型科技城,為加快推進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探索經驗、做出示范。
4四川廣元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① 示范基地現狀
2010年12月,四川廣元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認定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廣元基地不斷加快建設,規模持續擴大、主導產業日益突出、軍民特色更加顯著,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為廣元工業經濟增速保持全省市州領先,推動新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互動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2014年,基地共實現銷售收入676.4億元,同比增長6.2%;工業總產值680.7億元,同比增長4.8%;工業增加值231.03億元,同比增長18.7%。
② 主導產業
基地重點發展電子機械、有色金屬和食品飲料三大主導產業,創新發展以軍工技術為支撐的電機、電器和車輛三大民用產業,規劃發展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制藥等戰略性新興產業,逐步形成高新技術為主導的軍民融合特色示范基地和“兩化”互動發展示范區;著力打造產業園區,加快推進示范基地內塔山灣軍民結合產業園和長虹工業園等三大核心載體建設,加快塔山灣軍民結合產業園標準化廠房建設進度;積極搭建融資平臺,通過銀行貸款、招商比選引進外來資金等形式,破解示范基地融資難題;建設了一批信息、物流等公共服務平臺。
③支持發展政策措施
產業方面:
分類管理。按照優勢骨干企業、重點培育企業和成長型企業三個層次對100戶重點企業進行分類管理,建立責任制度和激勵機制,在項目建設、資金支持、要素保障等方面給予重點扶持和傾斜,不斷做大做強企業;發展配套中小企業。認真組織實施以“小巨人”為主的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立足資源和技術優勢,依托龍頭企業,逐步衍生和吸引更多相關企業集聚,大力發展一批為龍頭企業配套的成長型中小企業,形成了大中小企業良性互動發展的格局。
政府方面:
建立健全管理體制。成立了以廣元市委、市政府分管領導任組長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建設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市國防科工辦,建設、國土、環保等職能部門分別負責建設發展的相關具體對口工作組建了示范基地建設開發公司,負責基地的規劃、建設、管理工作;完善相關流程機制。根據示范基地建設不同階段需要,推動示范基地建設管理機構和工業部門、招商引資部門領導交叉任職,將示范基地建設納入了工業單項目標考核的重要內容,建立了示范基地月通報制度;落實相關政策制度。落實基地建設各項扶持政策,推行示范基地重大項目代理制和限時辦結制,落實領導批示和督辦事項辦理責任制,建立了示范基地“一站式”、“一條龍”服務體系。
④對地方經濟影響
推動地方產業升級:按“以關聯項目形成產業鏈,以產業鏈優化提升產業園區,以產業園區構建產業集群”的要求,不斷延伸“電子裝備整機—電子組件—元器件與電子原材料”主導產業鏈,促進產業規模壯大和轉型升級。
積極發展電子裝備整機集群、電器產業集群和機電產業集群,促進產業規模壯大和轉型升級,以軍用雷達、火控系統及民用雷達、電視電源及整機為重點,發展電子裝備整機集群;
以特種電源、微波組件、電子專用原材料為重點,發展電子組件產業集群;
以特種電子元器件、特種電子裝備方艙與車輛、電子節能技術等新能源、電子基礎原材料為重點,發展電子元器件與電子原材料產業集群。
促進地方經濟增長:2012年實現銷售收入554.8億元,同比增長38.6%,實現工業增加值171.5億元,同比增長10.08%;基地核心區—廣元經濟開發區實現銷售收入184.5億元,同比增長19%,實現工業增加值47.2億元,同比增長17.8%;基地軍民結合產業實現銷售收入71.5億元,同比增長11.4%,工業增加值24.5億元,同比增長35.9%。
⑤未來規劃
到2020年,示范基地工業總產值達到12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30%以上;工業增加值達到300億元以上,年均增長25%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45%以上,為推動軍民深度融合和國防科技工業與地方經濟互動發展做好示范。
以提升軍民結合產業核心競爭力為引領,按照“兩融、五化、一驅動”的原則,堅持軍民融合、兩化融合,實施集群化、特色化、市場化、生態化、規模化的發展戰略,堅定不移地推進創新驅動,以局部躍升帶動整體發展,承接轉移,錯位發展,引領跨越。
發揮示范帶動作用,壯大軍民結合高技術產業,以電子裝備整機產業為核心,通過延長產業鏈條,完善電子組件、元器件和新型材料等配套產業,帶動基礎原材料、新能源、精密加工、汽車等關聯產業,構建電子裝備整機主導產業、電子裝備配套產業和電子裝備關聯產業三個軍民結合產業集群。
將示范基地建設成為“特色鮮明、質量優異、規模適度、結構合理”的,“創新驅動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集群發展型”的國內一流國家級新型工業化(軍民結合)產業示范基地。
5北京大興區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①示范基地現狀
北京市軍民結合產業基地規劃面積20平方公里,分為建成區和規劃區兩部分。建成區面積4平方公里,基礎設施齊全,重點發展總部經濟、高端研發。基地是首都高技術制造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主要聚集地,現有入區企業98家,軍民結合類企業52家,包括航天科技、中航工業、兵器工業、中國火箭股份有限公司總部、航天科工建筑設計研究院、中國電子科技等。北京市與海軍共建的藍鯨軍民融合創新園、航天新長征電動汽車有限公司、市政中燕等已進入規劃區,航天科技集團高端制造產業基地、北航科技成果轉化產業園、中航國際科技園等項目也將在規劃區建設。
②主導產業
基地通過多年的建設,已經形成了航空航天、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產業集群。2014年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112億元,同比增長4.7%;工業增加值49億元,同比增長4.3%;銷售收入441億元,同比增長5.0%。
2013年,基地企業研發投入總額超過17億元,研發投入占銷售收入的4.05%。擁有國家特種泵閥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5個國家級研發中心,北京航天萬源煤化工有限公司技術中心等5家市級技術和研發中心。
藍鯨軍民融合創新平臺項目是海軍和北京市合作共建的藍鯨軍民融合創新園項目一期,是海軍和北京市踐行軍民融合發展的標志性工程,在全國軍民融合發展具有先行先試的引領作用,項目建成后將吸引一批與海軍相關的“軍轉民”、“民參軍”項目入區發展。項目占地面積61.4畝,建筑面積為4.2萬平方米,投資4.01億,將建設信息發布、集成驗證、項目管理中心以及平臺運營管理和服務保障設施。
③ 支持發展政策措施
軍民結合產業基地作為大興區“一區六園”產業格局中的重要一個專業園區,政府從公務服務和政策上全面保障企業的發展。
④對地方經濟影響
推動技術創新。大興區軍民融合示范基地的建立,由于軍工行業帶來的技術突破,推動高檔數控機床、3D打印、工業智能機器人、高效節能自動變速器、自動化成套生產線等智能裝備的研發和產業化,支持軍民兩用電子信息材料、符合材料、高性能金屬材料等的研發和產業化應用,突破了一批關鍵技術,提升材料技術水平和產業規模。
加速產業升級。大興區軍民融合示范基地的建立,目前已經形成航空航天、高端設備制造、新能源、新材料以及應急設備制造等軍民結合產業,帶動了當地的產業結構升級。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為了服務好軍民融合示范基地的建立,加快軍民技術互轉,大興區一方面積極的招商引資,一方面也在完善區域基礎設施建設。區內現有企業98家,還有數家大型軍工集團和研發中心即將落戶。同時,軍民結合園區毗鄰其他幾個園區,對其他幾個園區也存在輻射效應,從而帶動該地區經濟的發展。
⑤未來規劃
到2020年,基地總收入達到1000億元,產值達到500億元,培育5個百億級軍民結合企業集團,10個十億級軍民結合企業。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高技術制造業在全市的優勢地位更加鞏固,軍民融合產業集聚效應充分體現,科技創新能力逐步提高,高新技術產業化成效明顯,成為北京軍工經濟和首都經濟的重要載體。
結合產業基地將充分發揮北京總部資源、技術優勢和人才優勢,加快引進軍民結合企業重大項目,以企業為主體,加快推進軍事科技、民用技術的雙向轉移與產業化,形成新型的軍民融合的產業集群和創新集群,帶動基地周邊產業園區協同發展;
按照軍民融合、創新驅動、市場導向、開放合作的原則,積極構建軍民雙向互動、統籌推進、協調發展的工作機制,以軍工技術為支撐、軍民兩用產品為方向,促進國防效益與經濟效益同步提升,在擴大開放合作中實現互利共贏;?
堅持以企業為主體,加快推進軍事科技、民用科技的雙向轉移,重點推進航空航天、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應急救援裝備等五大軍民兩用產業發展。
6陜西西安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① 示范基地現狀
示范區成立于2006年11月,由省政府、市政府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合作共同建設。2010年1月,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認定為國內首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2010年,基地規劃區域從23.04平方公里擴展至86.65平方公里,規劃區域的擴展為基地建設國際化航天新城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基地堅持“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市場運作”的基本原則,吸納國內外資源,加速項目建設。2014年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330.7億元,同比增長148.6%;工業增加值59.5億元,同比增長73.5%;銷售收入691億元,同比增長138.3%。
②主導產業
航天行業立區。大力發展航天運載動力、空間有效載荷和航天微電子為主的航天主導產業,重點發展以衛星通信、衛星導航、衛星遙感為主的衛星應用產業,帶動航天信息技術、新型航天材料和航天特種技術應用為主的民用航天產業;基地集聚了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四院、五院西安分院、六院、九院771所、7171廠等一批航天主體院所和企事業單位,涉及航天固體和液體發動機、星載設備,衛星跟蹤遙測遙控,地面應用,航天計算機,集成電路,工業自動化控制及成套設備等的研發生產。
戰略產業興區。大力發展太陽能光伏和大功率半導體照明為主的新能源新光源等戰略性新興產業;光伏產業以硅料、硅片、太陽能電池、組件及光伏檢測設備等為主,截至2011年,基地共引進太陽能光伏企業14家,總投資255億元。半導體照明產業以藍寶石襯底制造為支撐,高水平應用燈具為推動,截至2011年,基地共引進大功率半導體照明企業14家,總投資34億元。
數字航空繁區。積極培育以服務外包、云計算及動漫創意為主的數字航天產業;基地先后引進西安航天基地服務外包產業園項目、西安航天神光國際服務外包產業園、陜西開泰投資有限公司西安動漫產業園、西影航天影視動漫公司等項目,總投資達16.28億。截至2011年,累計共引進15家服務外包及動漫創意企業入駐園區,初步形成產業規模。
③支持發展政策措施
創建省部聯建模式。地方政府與中央企業集團開展戰略合作,成立了由主要領導掛帥的戰略合作領導小組以及產業基地建設領導小組,研究確定基地建設方向和領域,協調各項重大問題;實施“雙百工程”。2010年,省政府下發了“實施‘雙百工程’推進軍民結合產業突破發展的意見”,促進一批軍民兩用技術成果向基地轉移;積極開展軍工“央企進陜”活動。在省政府與有關軍工集團公司建立戰略合作關系的基礎上,圍繞重點產業發展,以項目投資、資產重組為主要形式,進一步加強與央企的合作;支持軍民結合項目建設。陜西省加大對軍民融合產業財稅支持力度,設立省級軍轉民專項扶持資金。“十二五”期間,以每年投入不低于1億元的規模對軍民結合項目予以貸款補貼或資金補助。省市發改、工信、科技等部門合力支持基地軍民結合項目。“十二五”期間,陜西省政府對航天基地建設,每年給予2000萬;西安市政府對航天基地建設,每年給予4000萬。
7寧波鄞州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①示范基地現狀
2012年2月,寧波鄞州區被工業和信息化部批準認定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軍民結合)。經過持續多年的建設和發展,鄞州區經濟結構持續優化,綜合實力顯著增強。“十二五”期間,隨著新一輪開放戰略的加快推進,以及重大產業集聚區的加快建設,鄞州區軍民結合產業基地的區位優勢將進一步凸顯。
鄞州區工業經濟的民營特色顯著,工業經濟發展充滿活力,企業規模化、品牌化發展呈現良好態勢。2014年基地實現工業總產值1052億元,同比增長7.3%;工業增加值220億元,同比增長8.4%;銷售收入946億元,同比增長8.0%。
②主導產業
鄞州區深入貫徹落實國家軍民融合發展戰略,推進軍民結合重大產業項目建設,加大先進適用軍工技術、產品和創新載體的引進力度,創造條件推進民口企業和產品積極參與國防軍工配套,著力推動軍民結合產業集聚化發展。目前已形成了以鄞州濱海創業中心、鄞州投創中心、鄞州工業園區和望春工業園區為主要承載平臺的產業基地形態,日漸成為引領區域產業轉型升級的示范區和軍民結合產業發展的主要支撐區。
四大主體園區形成了裝備制造、電子信息、紡織服裝、新材料新能源等四大特色優勢產業群,建成了新型金屬材料、汽車電子及零部件兩大國家級火炬計劃特色產業基地,新型計量儀表成為省級高新技術特色產業基地,汽車零部件制造、家用電器、工業設計、新能源等產業掛牌為市級產業基地。
8山東青島軍民融合示范基地
① 示范基地現狀
青島古鎮口軍民融合創新示范區啟動區規劃范圍西至大珠山東麓,東至濱海岸線,北側以濱海大道為界,南至宅科村。為了適應最新總體規劃要求,規劃范圍劃定為21.89平方公里。區域規劃總用地2188.61公頃,其中建設用地2044.83公頃,規劃總人口約16.5萬,其中規劃學生人數約6萬。規劃區居住用地面積為221.31公頃,占規劃總用地的10.8%,規劃居住人口規模約為10.5萬人。目前區域內在建的房地產項目只有萬德悅海公館、珠山秀谷御墅、東方時尚中心等。
②主導產業
重點發展船舶海工產業、航空產業、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文化旅游產業、生命健康產業、軍民融合服務業、新材料科技研發產業。按照統籌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總要求,以軍民結合產業為主導,著力建設軍地科研院所優勢集聚,軍民科技成果轉化高效暢通,高新技術產業蓬勃發展的軍民結合產業發展區。
③支持發展政策措施
山東省政府和青島市政府提出了建設4個中心,即裝備技術保障中心、軍地人才培養中心、軍隊社會化保障中心及軍民融合產業發展中心,產業發展向“藍高新”全方位提升,裝備技術保障向“海陸空”全要素拓展,人才保障向“軍地校”高層次邁進,軍隊社會化保障向“軍政企”多領域覆蓋,最好軍民融合工作。
④對地方經濟影響
古鎮口示范區通過一系列舉措及政策支持,已經在技術應用和后勤保障及人才培養等方面初見成效。
海洋新材料實現軍民兩用。圍繞提升國防科技和武器裝備研發水平,以軍港需求為牽引,規劃10平方公里的軍工產業園,正在建設占地300畝的船舶裝備產業園,新培育中科院輕型動力研發基地、中航工業模擬航空器研發制造基地等總投資千億元的涉軍涉海項目120個,加速形成海洋防務與船舶海工裝備、軍民共用信息技術、涉軍涉海新材料、高端科技教育、軍民共需服務、軍事文化旅游為龍頭的特色產業集群。
培養軍地人才。打破軍地人才培養的體制壁壘,實現商船海員和海軍艦員學歷與技術資格互認,為官兵職業規劃和長遠發展拓寬道路。規劃建設占地13平方公里的大學科教園區,在古鎮口設立分校或機構,既占領學術前沿的制高點,建立了軍地聯培聯訓平臺,并將為軍民深度融合發展提供強大的科技人才支撐。推動海防重鎮與國防名校緊密結合,國防大學在古鎮口設立軍民融合青島研究院和現地教學基地,與青島市聯合主辦軍民融合發展戰略高端論壇。
⑤未來規劃
圍繞建設大國母港,以軍隊需求為牽引,推進體制機制創新,促進軍地信息互通、資源共享,培育發展軍民融合產業,建立寓軍于民的軍隊保障體系,促進國防建設和經濟建設深度融合、協調發展,為推動我國軍民融合深度發展發揮示范作用。
到2020年,基本建成特色鮮明、功能配套完善的功能區,累計開發面積25平方公里。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