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收獲的季節,萬眾矚目的諾貝爾獎陸續揭曉,引起了學術界的熱議:有贊嘆兩位女性科學家獲得諾獎,有遺憾中國學者與諾獎失之交臂,還有感嘆物理學兩位獲獎人憑借發表在影響因子并不高的期刊上的論文而斬獲諾獎。在此,我們從文獻計量學的角度,來分析本屆諾獎得主的引文影響力,看一看他們到底“牛”在哪里。
看到“引文影響力”這個概念,很多學者馬上會想到SCI被引頻次、期刊影響因子等一些高?;蚩蒲袉挝凰捎玫脑u價方式,油然而生愛恨交加的情感。豈不知,即便是出版SCI(Web of Science)引文數據庫和發布期刊影響因子的科睿唯安公司,也從不提倡這樣簡單粗暴的方式。
引文影響力不能只看期刊
影響因子從文獻計量學角度評價科學研究及其科研人員的影響力,可以從產出和引文影響力兩方面衡量。高產的作者不足為奇,但具有廣泛而深遠影響力的科研人員卻不多見。因此,我們將分析重點放在引文影響力上。
引文影響力又涉及在學術界和工業界的影響力,通常用學術論文之間的引用代表其在學術界的影響力,用學術論文被專利引用的情況代表基礎研究對應用研究及工業界的貢獻和影響。
引用實際上是同行評議的另一種體現,除了看被引頻次的絕對值之外,更值得關注的是利用相對指標觀其在所屬學科領域中的表現。此外,對某論文的施引文獻可以反映出來源論文所提出的技術、數據或理論在發表之后,是如何被進一步發展的,因而分析施引文獻的學科、國家、機構都具有揭示其影響力的意義。
而期刊影響因子是評估期刊的良好指標,可以參考其選刊投稿,不適用于評估單篇論文的引文影響力。
施引文獻在學術界普遍獲得高引用
此次分析的學術論文及其引用數據來自SCI和InCites數據庫,關于專利對論文的引用來自Derwent Innovation專利信息檢索與分析平臺。本屆諾獎得主的代表作來自諾貝爾獎網站。
通過數據分析發現,本屆諾獎得主的代表作在學術界普遍獲得了高引用,三個領域的11篇代表作中有10篇論文的施引文獻都超過1000篇?;瘜W獎得主阿諾德于1993年實現了首次酶的定向進化,雖然相關論文只有259篇施引文獻,但是該文就像一顆種子,為其后來不斷完善這項技術奠定了基礎,阿諾德在以后發表的19篇論文都引用了該種子文獻,所以該文的二代施引文獻也高達2217篇。
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諾獎得主遠超平均水平
施引文獻量為絕對指標,若要進行跨學科的對比,需要用經過規范化處理的相對指標,如學科規范化引文影響力(CNCI),是每篇論文與發表在同學科同年度同文獻類型的文獻的平均引文影響力的比較。該指標大于1,表明論文引文影響力超過全球平均水平。
由于大多數的論文只被引用若干次,甚至是零被引,能獲得高被引的論文很少,所以CNCI達到世界平均水平已經很不容易。本屆諾獎得主代表作的CNCI非常高,其中表現最好的是阿什金1970年的一篇里程碑論文,CNCI高達166.14,其1986年的另一篇論文的CNCI也達到153.86。值得一提的是,熱拉爾·穆魯和他學生唐娜·斯特里克蘭1985年發表在《光學通訊》上的論文,雖然所發期刊影響因子不算高,但該文的CNCI卻高達122.27,再次證明了利用期刊影響因子來揭示單篇論文的引文影響力是不合適的。
百分位按引用頻次“排座次”
與CNCI有異曲同工之處的另一個相對指標是百分位(Percentile),指某文獻在全球同學科同出版年同文獻類型的文獻集合中按被引頻次從高往低排序所得到的位置。該指標值越小,引文影響力越大。如阿什金發表在1986年的論文,百分位為0.01,表示根據被引頻次,該文排在1986年所有發表在物理學與多學科中,且文獻類型為article的論文的前萬分之一。
學科、國家和機構分析揭示影響的廣泛性和深入性
分析施引文獻的學科分布可以觀察到源論文中的理論、技術或方法是否被擴展應用到了其他領域,以及延展的范圍。如化學獎得主史密斯1985年發表在《科學》上的論文,被110個SCI學科分類中的文獻所引用,阿什金1986年的論文也輻射到了109個學科。
分析施引文獻的國家和機構,可以顯示源文獻在區域和機構層面的引文影響力,看到有哪些國家和機構在跟蹤和深化該方向的科學研究,以及深入的程度。阿什金1970年發表的論文,被全球75個國家科研人員引用,區域引文影響力最大;而史密斯1985年發表的論文在機構層面的影響力最高,將近1600所大學和研究機構積極跟進相關研究。
專利對論文的引用對專利貢獻及對工業界影響
專利對論文的引用,揭示了諾獎得主代表性論文對專利的貢獻,間接地揭示該研究對工業界的影響。
本屆化學獎得主史密斯研制的是噬菌體展示的實驗室技術,其1985年的論文被837項專利引用,為該領域的應用性研究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而溫特于1990年將噬菌體展示的技術應用于抗體的定向進化,目的是產生新藥,實現抗體治療。該論文由于其廣泛的應用性,被2148項專利所引用,毫無懸念地成為本屆諾獎得主代表作中被引頻次最高的論文,不但在工業界具有非凡的影響力,而且在治療多種疾病的征程中作出了重大貢獻。另一位化學獎得主阿諾德1993年發表的奠基性論文,是其后來所有關于酶的定向進化研究的基礎,也被相關的164項專利引用。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本屆諾獎得主的代表作普遍獲得來自學術論文的高度引用,而對施引文獻國家/區域和機構的分析,更好地顯示了其對區域和機構的引文影響力。此外,專利對論文的引用也展示出了諾獎得主們的科研成果對工業界的廣泛影響。
廣義而言,科學研究影響力的體現在于其對人類、社會及經濟所作出的貢獻,如本屆生理學或醫學獎的兩位得主的工作,開創了癌癥免疫療法,為癌癥的治療提供了新方向,從而使全球的癌癥患者受益。
鏈 接自2002年以來,科睿唯安分析師們每年都會基于SCI(Web of Science)平臺上的論文和引文數據,遴選諾貝爾獎獎項所涉及的生理學或醫學、物理學、化學及經濟學領域中全球最具影響力的頂尖研究人員,授予他們“引文桂冠獎”。今年的諾獎生理學或醫學的得主詹姆斯·艾利森與本庶佑就曾于2016年被授予“引文桂冠獎”。至今,科睿唯安“引文桂冠獎”已經成功預測了48位諾獎得主。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王元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