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底,我國科技期刊已達5052種(中文科技期刊4599種,英文科技期刊330種,中英文雙語科技期刊123種),居世界第三位。”23日第十四屆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論壇在武漢召開,《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2018)》正式發布。
“我國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提升,國際話語權擴大。但總體質量不高,與國際先進水平相比,科研成果傳播力和影響力不夠。”原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新聞報刊司司長李軍認為,打造一流科技期刊,還需多方發力。
內容價值是科技期刊的生命
近十年來,我國科技核心期刊的總被引頻次和影響因子分別以14%和5.4%的速度保持增長。2017年中國大陸地區入選SCI期刊192種,位于學科影響力前四分之一(Q1區)的期刊增加至44種,SCI收錄中國期刊中被列為“高被引論文”的數量和比例在逐年上升。
“無論傳播形式如何改變,內容價值始終是期刊的生命。”李軍表示,內容建設是科技論文的根本。高質量的論文即優質內容,“但高質量的稿件永遠是科技期刊的稀缺資源”。中國科學院院士、北京大學力學系教授、《力學學報》主編魏悅廣表示。

優質稿件有賴于期刊編委會的水平。趙劍飛,《NEJM醫學前沿》(《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中文版)副主編,他嘗試在全球范圍內吸引優秀編輯,尋找優質稿源。在他看來,優秀的編輯要為期刊的稿件質量負責。“編輯要與作者和讀者多溝通,也要參加國際會議,了解學科前沿,擁有國際視野。”
《光:科學與應用》(Light:Science & Application)創刊于2012年,但2017年其影響因子已達到15.141,在學科排名(JCR)中位居第三。該期刊主編、科技部原副部長曹健林也給出了期刊突圍的秘訣:“把期刊的編輯工作交給頂尖的編委會。我們擁有來自13個國家的64位編委,國際化和多元化的編委會提供了國際科技交流的平臺。”
魏悅廣稱,近幾年《力學學報》穩步發展,其編委會都是行業內的優秀專家學者,能站在學科前沿,引領學科發展方向。“他們的評判標準不是看文章能否帶來高影響因子,而是從解決實際問題的角度出發,考量科研成果本身能否對工程技術領域發展有所幫助。”
注重影響力而非影響因子
據李軍公布的一組數據,我國SCI和高被引SCI論文的發表量都非常大。被引頻次最高的1%的論文當中,我國有14.3萬篇,全球占比16.62%。“接近20%的高被引SCI論文由我國學者貢獻。但遺憾的是,有95%的論文發表在海外期刊上,現實非常嚴峻。”

“希望更多高水平論文發表在中國期刊上。”這是中國科技期刊工作者的心聲。
如何實現?首先要放下對“影響因子”的執念。論文影響因子是中國論文作者爭相追逐的數據,因為影響因子關乎研究成果統計、獎勵分配,在投稿時考慮期刊影響因子成為必然。北京大學教授、Photonics Research創刊主編周治平說:“期刊影響因子不高,就沒人愿意發表,這是中國的一個現狀。”
在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院副院長杜冠華看來,這種現狀急需改變,“不能把期刊當作一個發表文章的地方”。要回歸科技期刊誕生的本心——為科技創新服務、為學科發展服務、為人才培養服務。
劍橋大學先進光電中心主任初大平表示,現在的科技期刊至少應滿足三種要求:了解最新進展、分享研究成果、交流未來愿景。在此基礎上,通過同行評議努力保證論文質量、提高論文水平,通過影響因子推動論文的傳播、影響研究方向。
魏悅廣以《力學學報》的實踐為例反復強調,不能只看SCI影響因子。“英文期刊需要面向國際交流平臺,但中文期刊的立足點一定要在國內,致力于解決國家現實而重大的問題。”杜冠華還建議,學會也要鼓勵科技工作者把論文發表在國內。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韓鑫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
標簽: 中國科技期刊發展藍皮書, 正式發布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