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進步。作為“第一生產力”,科學技術的價值日益受到重視。網易《改革親歷者》策劃獨家專訪10位科技領域的頂級專家,請他們分享各自在科學研究、科技探索中的經歷與見解。
專訪中國科學院院士、南開大學教授、2018未來科學大獎-物質科學獎獲得者周其林。
在自然界中,有這樣一種現象,組成、結構相同的同一種分子,卻表現出完全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兩種特性和功能,就好比我們的左右手。生活中許多常見的藥物、香料甚至我們使用的液晶屏,其中都有手性化合物的身影,而周其林院士正是研究手性分子合成的一位科學家,近期,我們有幸采訪到了他,以下是我們的采訪實錄。
(一)市面上能買到的藥有一半是手性藥
物網易新聞:在自然界中,手性化合物大概占了多大的比例?
周其林院士:自然界發現的物質里面有多少是手性的,沒有統計過,應該是有很多手性的,也有很多非手性的,但是復雜一點的有機化合物多數都是手性的,但是具體的比例我不掌握。越是復雜的天然產物,比如說你拿一棵樹、草藥來分析,里面越復雜的物質越是手性的。
現在市面上能買到的藥有一半是手性藥,正在研發的新藥中,手性藥占到三分之二,也就是說藥里面多數是手性藥。
這個跟我們的身體有關,因為組成我們身體的基本物質,比如蛋白質、核糖核酸(DNA),糖(淀粉和纖維素都屬于糖類)等都是手性的。既然組成我們身體的基本物質是手性的,那你吃進去一個手性藥,身體當然對它的兩個形式(左手形式和右手形式)就有一個識別。一個作用強,一個作用弱,一個有正的作用,一個可能有反作用,有毒副作用,這是很正常、很容易理解的。
網易新聞:那構成人體的分子中又大概有多大比例是手性的?
周其林院士:很難講。為什么呢?比如我們講蛋白質,到底人體有多少種蛋白質,我現在不掌握這個數據。到底有多少纖維素,有時纖維素已經很難用分子概念描述了,比如組成肌肉的主要物質纖維素,要是放大看的話,就像麻繩一樣,一圈一圈攪在一起,到底是是多少個分子?這已經不能用分子的概念了。我只能說組成生命的一些基本物質,如蛋白質、DNA、糖類都是手性的。生命體內還有很多其它的物質也是手性的,但是我沒有辦法回答它到底能占到什么比例。因為有的是大分子,有的是小分子,有的根本不能用分子的概念來描述。所以,已經不好用分子的百分數來說這件事情。
網易新聞:其實問這個是要延伸出另外一個話題,假如有一天組成人體的這些有手性的分子都變成反向的,就是變成它的異構體了,會是怎樣一種情形?
周其林院士:有人在做這個研究,我相信人是能活的,只是跟我們現在所有的現象和行為是反的,甚至你都看不出來它是反的。
因為左手和右手你看不出差別,換個個兒你也看不出來。應該說這種情形下人活著一點問題都沒有,只是整個行為什么的全反了一遍。
但是,做這個研究的意義不一定要做出一個反向生命來,而是要(也能夠)做出反構型的分子來。這些與天然構型相反的分子,尤其是蛋白質或者多肽(由多個氨基酸連在一起的分子),進入人體后有可能表現出不同的性質,就有可能發現新藥。
為什么?人體經過長期的進化已經發展出一些機制來,能夠代謝掉它以前遇到過的那些東西,現在把構型全反了,它以前沒見到過,也就不具備代謝掉、消化掉這些東西的能力,所以那個藥的結構就得以保留,藥效就可以起作用了。所以說,研究反構型分子對于開發新藥很有意義。
人們研究反構型物質(與人體手性物質的構型相反)合成的終極目標可以說是合成一個鏡像生命,但那不是真正的目的,真正的目的是要在這個研究過程當中找到有用的分子。
(二)化學是中國與國際水平差距最小的學科之一
網易新聞:我們60年代合成了牛胰島素,70年代又合成了青蒿素,那么近些年來在有機化學方面又有哪些比較大的成就?
周其林院士:這個問題是比較難回答的,我們60年代會有一個標志性的成果,70年代有一個標志性的成果,其實你還少數了一個,是人工合成酵母丙氨酸轉運核糖核酸,當時也是我們先做出來的,也是標志性的成果。
但是,之所以有這些標志性的成果,是那個年代我們的科學技術不發達,國家采用“兩彈一星”的做法,在科學研究上舉全國之力,來攻關一些事情。
那時覺得某個研究方向很重要,很有希望出成績,或者很有用,國家就組織一些科研人員聯合攻關,比如像胰島素,就有北京大學、中科院上海生化所、中科院有機所等好多單位參加。青蒿素項目參加的單位就更多了。但是,因為這樣的研究特別少,所以才顯得很突出。
現在中國的研究隊伍大了,研究項目也多了,達到國際水平的成果有很多,所以也就很難舉一兩個例子。
網易新聞:也就是說現在中國在有機化學這塊兒在國際上還是處于比較前列的?
周其林院士:我引用基金委報告里的話來回答你,我國化學學科是與國際水平差距最小的學科之一。有機化學的研究水平也大致如此。當然,我們還是有差距,原創的東西還不多。
網易新聞:您覺得中國現在原創性的成果少,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哪方面的?
周其林院士:有很多方面的原因,最主要的一個原因,還是時間短,這一點可能很多人沒認識到。
雖然我們建國這么多年了,但是真正重視基礎研究、較大力度投入基礎研究的時間很短,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后很久才開始。我是1996年回國工作的,當時還沒法兒做基礎研究。我回來的時候學校支持了2萬元經費做研究,兩間實驗室空空如也,買了幾個瓶瓶罐罐經費就沒了,沒法兒做研究。然后我就跟公司合作(當時國內的公司還沒有合作愿意,只好跟國外的公司合作),幫他們解決一些技術難題,然后省下一點經費來做我的基礎研究。
一直到了2000年過后,國家開始增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基礎研究才真正開展起來。仔細想,2000年到現在2018年,才18年的時間。用18年的時間我國基礎科研能取得現在這樣的成果是不容易的。別的學科情況我不是非常的清楚,但是化學,尤其是我們有機化學,在國際上的地位我還是比較滿意的。
做基礎研究有個過程,你得要培養學生,你得要培養整個的學術的氛圍,不是說做就做,它跟技術不一樣。技術可以引進,你從外面引進一個汽車生產線,引進一個手機生產線,照著一模一樣地做,肯定能出產品,甚至于質量檢驗系統也能引進,專家也能引進。但基礎研究就不一樣了。基礎研究是研究未知的東西,是在創新,那首先要建立一個研究平臺,包括儀器條件建設、學生培養,還包括學術氛圍的建立。這些都是短時間內無法實現的。這是一方面的原因。
還有一方面的原因,是我們國家缺少科學傳統,民眾的科學素養嚴重缺失。我們知道,科學是外來的東西,“五四”時期喊的口號就是科學和民主,但是到今天我們國民的科學素養還是沒有多大的提高。很多人并不反對科學,但是你只要一跟他深談,或者看他做的一件事情,就會發現他不具備起碼的科學素養。
比如,遇到一些事情也不問為什么,就會盲從盲信,這是典型的缺少科學精神的表現,這會嚴重阻礙我們國家科學的發展,妨礙創新。
舉個例子,比如你要說一個東西有毒,有科學素養的人會問,你有什么依據?你做過實驗沒有?可是我們常常聽到的說法是,我們中國人都吃了一千年了,怎么會有問題?
我們的國民之所以缺少科學素養,是因為我們經歷了太長的封建社會,沒有科學基礎。從這一點上講,我們科學的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學校有很多的任務要做。但是媒體也有很大的責任,要有起碼的判斷能力。比如廣告說某個化妝品是全天然的,不是化學的。你要知道天然的也是化學品,而且天然的和化學合成的沒有任何區別,這是第一;第二,現在所有的化妝品,沒有一種是采用純天然物質的,絕大多數都是采用化學合成物質。如果媒體有這樣的判斷,就不會刊登這樣的廣告。所以說,媒體對科學普及有巨大的責任。
網易新聞:在許多領域,學界跟業界之間脫節的現象特別嚴重。化學在這方面是不是相對而言做得比較好?
周其林院士:對。
國內的企業現在也開始重視,所以我的合作對象從原來的單純的國外企業,現在變成了國外和國內都有了,這是非常值得高興的一件事情。對企業的發展,技術起著關鍵作用,如果說技術不升級的話,環保都通不過,那你就得關門,所以必須要尋求新技術。
以前是我們找上門,因為企業的水平還不夠,還不了解我們科研在做什么,能做什么,我們有義務去向他們介紹。現在企業研發水平上去了,回歸正常了,反過來,企業找我們。
(三)實驗學科的特點決定了化學家都比較務實網易新聞:您覺得從事化學這塊的研究,最重要的品質是什么?
周其林院士:學化學的人,從品質上來講,可能比較務實一點。
你看化學家,說過頭話的比較少。在外面說話極端一點的,夸大一點的(不一定是吹牛),多數不是學化學的。為什么呢?這是學科特點決定的,化學是實驗學科,你說得再好,如果最后實驗沒有做出來就不算數。因此,過頭話很少人說,說了也沒用,別人不相信。化學的這一學科特點養成了化學家務實的品質。
更多關于材料方面、材料腐蝕控制、材料科普等方面的國內外最新動態,我們網站會不斷更新。希望大家一直關注中國腐蝕與防護網http://www.ecorr.org
責任編輯:韓鑫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投稿聯系:編輯部
電話:010-62313558-806
郵箱:fsfhzy666@163.com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 QQ群:140808414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