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警惕成果轉化路上那些“坑”
    2019-04-18 13:22:09 作者:韓天琪 袁一雪 來源:《中國科學報》 分享至:

     4月3日,本報頭版刊發《楊蓉西:我的成果為何歸屬他人》一文,文中曾提到科技成果轉化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法律概念——“職務發明”。


    楊蓉西歷時七年研發的“新一代乳腺癌早期體外分子篩查技術”在成果轉化階段因與德國海德堡大學醫學院專利管理公司未協商一致,導致她最終簽訂離職合同并回國。

    在我國鼓勵科研人員創新創業的大背景下,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成為應用科學研究者所關注的領域。

    必須指出,科技成果的轉移轉化過程已不單牽涉技術問題,還包括法律問題。想要將科技成果真正推向市場,懂點法律很重要。

    意想不到的那些“坑”

    易科學創始人孫磊已經經營科研儀器共享和實驗檢測服務公司5年,談及科研人員對成果轉化相關法律法規的熟悉程度時,他的基本判斷是——大多數科研人員對于相關法律問題并不十分了解。“科研人員對科技成果轉化感興趣,但成功轉化的還是少部分。很多科研人員只是做了前期的研發環節,根本沒有接觸到涉及法律問題的運作部分。”

    科研人員要想讓科研成果轉化為產品面向市場,一般有三種途徑:一是通過任職機構的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管理部門與企業對接;二是兼職創業,即在保有高校或科研單位職位的同時,開設公司進行研發和轉化;三是辭職創業。

    在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副教授尹鋒林看來,后兩種方式有可能遭遇法律風險。

    曾經轟動一時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付林一案就是高校教師兼職創業辦公司遭遇司法指控的典型案例。

    2016年3月,付林被北京海淀區檢察院批準逮捕。根據檢方出具的起訴書,付林涉嫌“兩宗罪”:貪污罪和挪用公款罪。

    依照檢方起訴書,付林個人曾控制兩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的法人是付林岳父母。另一家公司的法人是付林妻子曲燕。正因為付林在相關研發過程中與這兩家公司發生了經濟往來,因此被檢方起訴。

    2018年9月20日,海淀區檢察院決定對付林撤回起訴。在被關押的900多天中,付林對科研轉化制度進行了深入思考。

    至今,這一當時震驚中國科技界的案件仍然提示科研人員,兼職辦公司從事研發和科技成果轉化時可能面臨的風險。

    兼職辦公司有法律風險,那辭職辦公司進行成果轉化呢?尹鋒林提示,后者面臨的風險一點兒也不比前者小。

    “科研人員無論是社會經驗,還是公司運作和法律方面的知識都比較少,稍有不慎就會掉‘坑’。”尹鋒林說。

    江奎(化名)曾是某國有科研單位科研人員,后辭職創業與一投資伙伴合作進行技術研發。該合作伙伴承諾給江奎部分經費進行研發,之后再生產經營。

    此后,合作伙伴將二人談好的研發經費100萬元,以個人賬戶對個人賬戶的方式打給江奎。但在雙方合作出現問題后,對方將江奎告上法庭,起訴稱100萬元不是研發經費,而是給江奎的借款。

    此前,江奎沒有仔細查看相關條款就簽署了文件,最終,法院認定該筆款項為借款,須由江奎歸還對方。由于此時該款項已經所剩無幾,江奎在這場合作中不僅沒有獲得任何利益,還背上了100萬債務。

    “辭職創業進行成果轉化與通過單位相關部門進行成果轉化不一樣,前者可能會有很多陷阱。”尹鋒林提示。

    以知識產權作價投資入股為例,合作對方要拿現金或實物進行投資,而科研人員一般是拿科技成果作價投資入股。但知識產權可能會面臨無效的風險,一旦出現這種情況,投資伙伴有可能要求科研人員用現金補償。

    此外,我國目前公司注冊成立不強制要求實繳出資,認繳亦可。

    假設注冊資金1000萬元,投資伙伴出500萬元,科研人員以技術服務為基礎認繳500萬元。當公司經營面臨虧損時,對方有權利要求實繳,由于《公司法》并未將技術服務或勞務列為公司出資方式之一,因此,科研人員就有義務以貨幣進行實繳。

    “很多辭職創業人員可能在成立公司之初沒有壓力,而經營一段時間后出現壓力。”尹鋒林說,上述情況有可能導致科研人員成果和收益兩空。“不僅多年心血付之東流,可能還要付出很大代價,這些確實需要注意和考慮。科研人員在考慮成果轉化時,不僅要看當前收益,也要平衡長遠收益和風險。”

    職務發明意味著什么
     
    科研人員用科技成果或知識產權作價投資入股,首先需要區分科技成果及其知識產權屬于單位還是個人。這要引入“職務發明”概念。

    北京工業大學文法學部教授孫玉榮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詳細解讀了“職務發明”的法律意義。

    我國《專利法》第六條第一款明確規定: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或者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為職務發明創造。職務發明創造申請專利的權利屬于該單位;申請被批準后,該單位為專利權人。

    《專利法》實施細則對何為“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作了進一步說明——第一種是在本職工作中作出的發明創造;第二種是履行本單位交付的本職工作之外的任務所作出的發明創造;第三種是退職、退休或者調動工作后一年內作出的,與其在原單位承擔的本職工作或者原單位分配的任務有關的發明創造。

    ”主要是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是指在發明創造成果的研發過程中,全部或大部分利用了本單位的資金、設備、零部件、原材料或者不對外公開的技術資料等,這些物質條件對于形成該技術成果具有實質性的影響。

    執行本單位的任務所完成的職務發明創造,專利申請權屬于該單位;利用本單位的物質技術條件所完成的發明創造,單位與發明人或者設計人訂有合同,對申請專利的權利和專利的歸屬作出約定的,遵照合同約定。

    需要注意的是,職務發明的判定是遵照事實,即便職員未與單位簽訂相關合同,但該職員的發明創造只要符合《專利法》第六條第一款的規定,都屬于職務發明。

    而合同的簽訂在很大程度上,是為了明確約定發明人可以拿到多少獎勵或者細化獲取報酬的方式和比例。

    ”職務發明的所有權歸屬單位,這一點是沒有爭議的。但發明人享有一定比例的‘分紅權’。這是目前世界上的通行做法。“尹鋒林補充說。

    分紅權意味著什么
     
    據尹鋒林介紹,在我國,如果科研人員任職單位是企業,發明人和企業可以就科技成果轉化后的獎勵、報酬的比例和金額進行約定;如果任職單位是國立大學或科研事業單位,法律規定給予發明創造人和轉化人員的獎勵和報酬不能低于收益的50%,該比例可以以現金或作價入股的方式體現。

    所以,無論是依據雙方約定還是法律規定,職務科技成果的發明創造人至少擁有獲得獎勵和報酬的權利。

    至于計算方法,雙方可以協商,如果相關利益爭議較大,可以進行訴訟。

    尹鋒林特別提醒,如果科研人員在做出了發明創造后離職,并在離職時迫于單位壓力簽訂了”此后科技成果轉化收益與發明創造人無關“的協議,則該約定通常會被法院認定為受脅迫或乘人之危而撤銷或變更。

    根據法律規定,離職科研人員要想撤銷或變更上述約定,需要在一定期限內向法院提起訴訟,否則,就會喪失主張撤銷或變更的權利。

    國際上已經有很多關于”分紅權“的案例。

    2004年,日本東京地區法院判決日本一家化學制造商Nichia向其前雇員中村修二支付200億日元的發明專利補償金,創下了日本同類案件賠償金額的歷史最高紀錄。

    中村修二現為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教授,上世紀90年代他還是Nichia公司雇員的時候,發明了用于液晶顯示器的藍色發光體(BLED)。

    根據日本法律規定,雇員基于職務需要所作出的發明屬于職務發明,其專利所有權屬于雇主,但是,雇主需相應地給予發明人一定補償。

    自行開公司意味著什么
     
    孫玉榮強調,不論職員是離崗創業還是辭職創業,首先要明確此前的專利權是屬于單位還是個人。”如果是屬于單位,就需要單位同意后才能實施轉化,個人不能隨便使用職務發明“。這點需要特別注意。”

    不要認為離開單位,發明創造就與原單位無關。還是應該有法律意識。

    如果可能,在需要職務發明進行創業時,在與單位協商的過程中最好留下書面證據,比如書面申請、合同等“。

    此外,如果所在項目組有多人參與,且研究成果未來將進行成果轉化,最好在課題研究開始時就根據任務書簽訂合同,以貢獻大小規定成果轉化的占有比例,以規避將來可能產生的糾紛。

    如果沒有相反證據,起訴至法院一般也會根據當時課題任務書的規定比例來進行認定。

    在尹鋒林看來,如果科研成果是職務發明,科研人員就沒必要用違規的方式自己成立公司。”可以通過單位作價入股的方式獲得股權,這是合法合規的途徑,也能夠保證科研人員的利益“。

    從科研人員角度看,無論是兼職還是辭職開公司,都要注意合法合規。

    在2015年《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修改之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相關法規、政策和配套措施都已經趨于完善,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渠道基本暢通。

    ”科研人員沒有必要走法律邊緣進行科技成果轉化,完全可以按照正常途徑進行。“尹鋒林說,科研人員要尊重任職機構對職務發明的所有權,不侵犯任職機構的合法權利,同時也要了解自己可以享有的分紅權和獎勵,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通過任職機構對接轉化:是約束更是保護
     
    由于在科研院所做出的成果大多數屬于職務發明,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科技成果轉化主管處長張建偉建議,在成果轉移轉化時,還是要依靠單位的相關管理部門與社會資本對接。”這種方式風險最小,因為有一套規范的流程。“張建偉坦言,目前很多科研機構最擔心的就是科研人員在沒有告知單位的情況下,自行將職務發明成果拿至單位外進行轉化,在出現糾紛時又找單位解決。”如果研究所前期對此并不知情,而是通過相關紀監審部門發現某科研人員在某企業中擔任職務,這就非常被動了,在管理等方面是有風險的。“在科研成果轉化問題上,科研人員和任職機構相關管理部門間,應該是密切配合的關系。

    科研人員兼職或辭職創業的前提也要符合任職機構的管理制度。

    ”比如任職機構認為該成果不是其主流發展方向,或者發明人付出資金買斷技術自主創業等。總之,科研人員應當與任職機構履行正規流程后才能自行轉化。而不是自己認為這個技術很成熟,就擅自找合作方進行轉化。“張建偉說,這樣做首先就涉嫌違規,如果出現風險,任職機構可能還須承擔責任,”這種行為是不應該被鼓勵的“。

    在約束科研人員的同時,科研機構關于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規定也給予了科研人員一定的保護。

    目前,很多科研機構都配備有自己的律師團隊,其中有熟悉《民商法》和《公司法》的律師,也有熟悉知識產權相關法律和勞動合同相關法律的律師。

    但凡按照機構成果轉化相關流程處理成果轉化事宜的,都會被納入全流程的規范管理當中。

    ”一旦出現問題,就是科研機構法人和企業法人之間的問題,而不是科學家和某個人、機構之間的問題。“張建偉提議,在我國鼓勵科技成果轉化的背景下,科研人員更多地要考慮在合法合規的情況下進行轉化,而不是自行決定轉化之后再去考慮有哪些法律風險。

    實用貼
     
    ▲ 尹鋒林
     
    中國科學院大學公共政策與管理學院法律與知識產權系副教授
     
    科研人員要維護對其科技成果的合法權益,需要注意以下幾點:

    第一,科研人員在入職時需要關注入職協議中或單位規章制度中是否有關于職務科技成果及其知識產權的歸屬、獎勵報酬和競業限制、保密義務等方面的約定或規定。

    如果科研人員對在職期間形成的科技成果及其知識產權歸屬、獎勵報酬、競業限制、保密義務等問題有特殊要求,最好能在入職協議中做出明確約定,這樣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避免紛爭。

    第二,科研人員在科研工作中應做好科研記錄,做出科技成果后及時通過正規途徑向單位報告并記錄在案。

    科研記錄和科技成果報告記錄是科研人員主張職務發明創造權益的關鍵證據,科研人員務必認真保存,必要時還應請單位有關人員在上述記錄中簽字確認。

    第三,單位在申請專利時,職務科技成果的發明創造人有權在申請文件和專利證書上寫明自己是發明創造人,并反對將未對該發明創造做出創造性貢獻的人列為發明人。

    有些單位或職務科技成果的發明創造人本人出于各種考慮,可能會將非發明人列為發明人,這既是科研不誠信的表現,同時,也可能會在日后科技成果轉化獎勵報酬問題上埋下隱患。

    第四,科研人員在跳槽或兼職時,要注意區分好新單位與原單位之間、就職單位與兼職單位之間的研發界限和知識產權界限。

    如果科研人員在新單位的工作與原單位相同或相似,那么就極易引起原單位的警惕,甚至會導致糾紛和訴訟;兼職情況亦類似。

    因此,要做好二者利益區隔,科研人員就必須與原單位、新單位或就職單位、兼職單位各方做好充分的溝通和交流,以最大限度地避免糾紛的發生。

    第五,職務科技成果及其知識產權的歸屬、獎勵報酬等問題,是一個復雜的法律問題,特別是隨著我國科研人員流動性的增強,該問題可能既涉及中國法律,又涉及國外法律,既涉及實體性問題,又涉及程序性問題,同時,還要求準確、及時地搜集、固定證據。

    故此,建議科研人員在必要時及時尋求法律專業人士的幫助和支持。

    ▲ 劉曉海
     
    同濟大學中德學院拜耳知識產權基金教席主持教授
     
    科研人員為避免侵犯商業秘密,在國外進行研究工作時,研究過程中利用的不公開的科研資料和獲得的研究成果(包括失敗記錄資料),離職時都不能借助各種載體(如優盤、云盤等)隨意拿走;離職后,在原雇主處工作合法獲得的知識、技能和經驗(無論是否同時構成雇主的商業秘密信息),可以在日后的工作中使用。

    這里,關鍵是”合法“獲得并成為自己工作能力的組成部分。

    依靠采取不正當手段獲得的或依靠各種儲存載體非法儲存的商業秘密資料而掌握的技術信息不是個人的知識、能力和經驗,一旦泄露或使用則構成侵犯商業秘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亚洲综合色婷婷7月 | 中文字幕精品亚洲无线码一区 | 最新精品国偷自产在线91 | 日本在线视频一二三区 | 亚洲中文字幕精品视频不卡视频 | 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一线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