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麥可思研究整理自西安晚報(記者 康喬娜)、西安市人民政府官網、《中國日報》、《中國科學報》、中國江西網-江南都市報、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新華網、清華大學官網
近日,《西安市關于在市屬高校自主開展人才引進的工作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正式印發(fā),《方案》中提到市屬高校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
4所市屬高校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
西安市市屬高校人才引進的實施主體是西安文理學院、西安職業(yè)技術學院、西安鐵路職業(yè)技術學院和西安廣播電視大學。
《方案》明確,市屬高校應科學制訂年度人才引進計劃。新進人員以補充專任教師和科研骨干為主,嚴格控制行政管理崗位人員規(guī)模,一般行政管理人員可以從教學科研人員中調配選任。原編制內工勤服務人員只出不進,采取社會化服務方式解決,逐步實現后勤服務社會化。
自主實施公開招聘。市屬高校按照《西安市事業(yè)單位公開招聘工作人員實施辦法》(市人社發(fā)〔2014〕170號)制訂公開招聘方案,自主實施公開招聘。依據有關規(guī)定,對本校高層次人才標準進行細化和界定,一般情況下高層次人才應具備碩士及以上學歷,或副高級及以上職稱。對招聘博士研究生學歷(學位)人員、急需緊缺特殊的高級職稱人員和高級技師,如市屬高校滿編或缺崗,經相關部門同意,可不受編制和崗位限制。
市屬高校全面推行聘用合同制度,按照有關規(guī)定,與正式在編工作人員簽訂聘用合同,確立人事關系,明確雙方權利義務,建立起學校按合同用人、個人依合同履職、雙方靠合同約束的合同用人機制。按照公平統(tǒng)一的原則,建立健全工作人員職稱評聘、培訓培養(yǎng)、繼續(xù)教育等制度,切實做好聘后的規(guī)范化管理工作。
完善市屬高校工作人員考核制度,實行平時考核與年度、聘期考核相結合,定性與定量考核相結合的方式,針對高校不同類型層次、不同學科特點、不同崗位職責要求,分別制定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的考核評價指標體系,體現不同評價內容和考核重點。加強考核結果的使用,考核結果作為調整崗位、收入分配以及續(xù)訂合同的依據。
多省市及高校實施聘用制度
隨著多省市開始實施高校聘用制度,高校教師的“鐵飯碗”沒了……
江西省
2018年10月,江西制定出臺了《關于在全省高校建立崗位動態(tài)管理機制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積極探索準聘長聘制改革。實行最長聘用期限制和有限次數晉升管理,在規(guī)定期限內未獲聘長聘崗位的,合同期滿自動終止聘任。長聘崗位一般設置在教授崗位,屬于終身教職。
北京市
2019年2月25日,北京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官網發(fā)布了“關于印發(fā)《北京市高等學校教師職務聘任管理辦法》的通知”,深化高等學校教師職稱制度改革,從“評論文”改為“評成果”,職稱和崗位聘任均實行聘期制,期滿進行考核,職稱將告別“終身制”。
清華大學
前不久,清華大學長聘教授聘任儀式在藝術博物館舉行引起了部分網友的討論。“長聘教授”是清華大學教師人事制度改革的關鍵詞之一。2013年,學校黨委常委(擴大)會討論通過并公布《清華大學關于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強教師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提出建立教師隊伍分系列管理制度,實施教研系列教師崗位準聘長聘制度。
中山大學
早在2003年的時候,中山大學就對于除附屬醫(yī)院外的全校教師推行職務聘任制。教師職務的聘任分為“有固定期限聘任”和“無固定期限聘任”兩種。助教職務為有固定期限聘任職務,首次聘期最長三年,續(xù)聘期為一至三年,最多可續(xù)聘一次;講師職務為有固定期限聘任職務,首次聘期三年,續(xù)聘期三年,最多可續(xù)聘兩次;副教授一般為有固定期限聘任職務,每個聘期三年,可以連續(xù)聘任,在受聘滿三年后,若雙方商定續(xù)聘,可以申請簽定無固定期限聘任合同。教授職務則為無固定期限聘任職務(長期聘任職務)。
如今,越來越多的省市及高校實行聘用制。高校教師已不再手握“鐵飯碗”進入“象牙塔”,想靠一個“編制”來保障自己后半生也不大可能。如今,逐漸嚴格的聘任制度最大限度地調動高校教師的積極性和創(chuàng)新性,也讓高校教師不斷學習進取,以維持自己的競爭力。
相關:國外的終身教職制度
我們知道,在國內,有不少高校實行長聘制度。2014年,國家教育體制改革領導小組辦公室正式批準《清華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和《北京大學綜合改革方案》實施。其中,為了建設一支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高水平師資隊伍,兩校均提出實施“預聘—長聘”制度。
據介紹,所謂“預聘—長聘”制是要求預聘教師在經歷五六年的考核期后,才能成為長聘教師。此外,還有上面提到的江西省的準聘長聘制,這些或多或少借鑒國外的終身教職制度。
國外的終身教職制規(guī)定,教師被正式授予終身教授后,除非存在充分的理由(退休、財政危機等),否則不會被學校解聘。其最初目的是保護學者追求學術自由的權利,鼓勵學術的原創(chuàng)性。可以看出,國內高校正在逐步完善終身教職制度。
而相比國內正在逐步完善的終身教職制度,在美國這個推行終身教職制度近80年的國家,許多“未定終身”的教師卻面臨了一些問題,對此,國內高校或許可借鑒一二。
終身教職的本意是鼓勵及保護學術自由,但許多“未定終身”的教授常常因為學校的各類條例而限制其多元化的發(fā)展。因為“未定終身”的教授在追求終身教職時,對社會大眾的貢獻往往也存在延后性。多數教授認為,在“未定終身”的特殊階段,一切工作都應圍繞評價指標進行。
2002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丹尼爾·卡內曼在2001年出版了大受歡迎的科普圖書《思考,快與慢》。卡內曼認為,大眾讀物的撰寫都應在“功成名就”后開展,“如果教師在還是副教授時就開始撰寫大眾科普書籍,很可能會得不到終身教職。因為這些著作顯得不夠嚴肅。在研究型大學,規(guī)矩就是如此。教師需要不斷做研究,直到拿到終身職位。”撰寫過暢銷讀物《哈佛幸福課》的哈佛大學心理學教授丹尼爾·吉爾伯特也發(fā)表過類似觀點,吉爾伯特談到:“我在2000年開始撰寫面向大眾的作品,那時我已經是哈佛大學的終身教授了。我不建議尚未獲得終身教職的年輕教授這樣做。”
然而,近年來通過各類傳媒渠道向大眾普及學科知識的學者可能并未享有最高的學術頭銜。雖然未在學術界拔得頭籌,但他們卻能以通俗易懂的方式,對大眾進行知識普及,貢獻也不可磨滅。如果以單一的學術標準要求教授,或許會讓其多元化的發(fā)展受限,也讓社會缺失了許多“分工”不同的學者的聲音。
終身教職的資格認定可以鼓勵教師精進學術追求。而在教師一味地追求資格認證標準的路上,則易陷入發(fā)展單一化的泥潭。201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在發(fā)布的《關于深化高校教師考核評價制度改革的指導意見》中提出全面考核和重點考核并存、分類指導和分層考評并列、發(fā)展性評價和獎懲性評價并舉的基本原則,將考核內容確定為師德師風、教育教學、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專業(yè)發(fā)展等。那么,對于“未定終身”的教師,高校應如何提供清晰的、多元化的考核制度指導,讓他們在教學、科研及服務的過程中能多發(fā)揮一些靈活性及能動性,或許需要管理者深思。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chuàng)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lián)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lián)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