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4日,全國政協在北京召開“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本次專題協商會有257位全國政協委員參加,79位院士委員分別作了大會發言和分組發言,另外還有100多位委員通過移動履職平臺和參加分組討論提出了意見建議。
圖源:新華社 申宏 攝
委員們積極評價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取得的顯著成績,也指出了我國科技管理機制不完善、基礎研究薄弱、關鍵核心技術受制于人等突出問題。
委員們建議,要進一步強化基礎研究,對長周期的原創性研究給予長期穩定的支持,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原創性突破。要改革重大科技項目管理方式,創新人才培養、管理和評價機制,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歷、唯帽子的弊病,給予科研單位和人員更多自主權。
饒克勤:現行學術評價體系過度依賴論文
就“唯論文”的問題,全國政協委員、中華醫學會副會長饒克勤指出,現行的學術評價體系過度依賴科技期刊發表的論文,導致科技期刊的地位和作用被嚴重弱化,大量科研成果分散外流。同時,科技期刊同質化現象日趨嚴重,科技期刊在學科建設中的作用不再受到重視,科研人員更熱衷于單打獨斗等。而且由于缺乏優質稿源,學術水平持續下降,已經無法集中反映中國的科研成果和水平。
就現行學術評價體系的改革,饒克勤提出了五點建議:
首先,制定基礎研究、應用研究、轉化研究分類評價體系,對科研人員的學術水平采用代表作同行評議,對技術人員的操作能力進行培訓和評價,鼓勵技術人員加強學習,全面提升創新、應用和轉化能力。
其次,加強頂層設計,統籌規劃中國的科技期刊布局。
第三,建立適合中國國情的科技期刊評價體系,對優秀期刊給予充分肯定,開展國內外期刊等效評價。
第四,適當放開英文科技期刊的審批,使重要學科都能夠同時具備中文和英文期刊。
第五,大力扶植具備實力的科技期刊出版機構走集群化出版道路。
袁亞湘:中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嚴重不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袁亞湘指出,中國與科技強國之間仍有很大差距,其中最為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對技術的重視遠大于對科學的重視。袁亞湘認為,中國對基礎研究的投入嚴重不足。由于學科特殊性,基礎學科需要在經費上得到與其他學科不一樣的支持。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饒子和也指出,目前基礎研究的評價機制依然是以論文好壞為主要評判標準,缺乏對解決實際問題的基礎研究成果的有效評價機制。他建議,國家應站在全局高度,根據基礎科研的重大需求,扶持一定量對準國際基礎研究重大前沿設備研發和制造的高新企業。
趙進東:當前院士遴選制度可能不利于年輕人發表自己意見
中國科學院院士趙進東表示:“雙一流”大學建設不只事關民生,更是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關鍵。對此,他提出兩點建議:一、關于青年人才培養。他呼吁將杰出青年基金評選作為項目來做,淡化杰出青年基金項目對單位評估的重要性,這樣有利于營造良好的創新氛圍,吸引海外人才回歸。二、關于院士評選制度的改進。目前院士遴選制度是“三分之一”的人說了算,可能不利于年輕人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回到“二分之一”比較合理。
周忠和:對于學術不端,“家丑不外揚”傳統做法十分普遍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科學院院士周忠和指出:目前,學術生態環境的破壞、涉及部門“利益”的硬骨頭還未被觸及,對于學術不端等行為,“家丑不外揚”的傳統做法也依然十分普遍。因此,他認為,針對學術不端與倫理違規問題,隱瞞包庇者應承擔相應責任,并納入干部考核與巡視范圍。
石碧:過度行政化、建設運動太多制約高校“0到1”創新
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工程院院士石碧指出,過度行政化問題較嚴重、“建設運動”太多、過度強調“跨越式”發展是高校產出“從0到1”原創性成果的突出制約因素。
對此,他提出建議:
一、制定明確的制止高校過度行政化的措施。
二、尊重各高校辦學模式、發展模式,避免通過各種計劃實施使高校趨同化。
三、中央財政撥付給高校的各項事業費用(特別是基地、團隊建設經費),可以按一定規則直接撥付給高校。
四、清理和盡量減少各類人才計劃、獎勵計劃。在教師職稱晉升、高校各類評估時,弱化人才計劃、獎勵計劃。
孟安明:相當部分科學家向錢看追熱點
“我國邁向世界科技強國必須重視自由探索性的基礎研究,而目前多種因素制約了科學家的自由探索。”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孟安明在5月14日全國政協“創新驅動發展”專題協商會上發表呼吁。
孟安明指出,目前我國科技界普遍追求大計劃、大平臺、大工程,相當部分科學家申請項目向錢看、追熱點、短平快,社會上對科技成果現實價值的期望值高、對失敗的包容性低。自由探索研究經費不足,項目評審和驗收標準不合適等。
因此,孟安明提出以下建議:
一、營造良好的、鼓勵自由探索的科研氛圍。
二、多渠道增加自由探索研究的經費。
三、改進項目資助體系和評審機制。
李天來:人才評價機制亟需改變
“再不改變人才評價機制,我們的創新之路會更漫長。”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李天來直言,創新唯有人才,現在如何評判人才仍然是亟待解決的問題。在他看來,如果廣大高級知識分子自己都不把論文寫在祖國的大地上,如何要求培養的學生做到?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