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作者沒有較高的學術資歷和聲望的話,即使做出再漂亮的成果,也難以在頂刊發表。
一個典型發論文看出身的例子是PNAS,僅次于Nature和Science的綜合性期刊。上面的論文大都出自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團隊。
幾個月以前,我收到某二區期刊編輯部來信,邀請我給一個臨近截止期的特刊(Special Issue)投稿。
開始我以為這封信是群發的,因為以前曾在該刊發表過論文。后來問了一下合作作者,他沒有收到這樣的來信,才知道這是約稿。
回想起這幾年,已經收到過幾次SCI約稿了,有的雜志是投過文章的,有的則從未聽說過。這引發了我對論文發表中馬太效應的思考。
論文的發表,是有馬太效應的。
隨著時間推移、發表記錄的增長,這件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容易。
首先,隨著經驗的積累,從學子慢慢成為學者,逐漸走向成熟,自身的科研水平、寫作水平和對研究問題的把握逐步深化。
這樣,論文成果的創作難度會降低,質量也會提升。
如果更深層地探究這個現象的原因,則要歸于論文評審機制。
論文的評審過程和結果有很大的主觀性和隨機性成分。對一篇稿件的審理,要由一個責任編輯和幾個審稿人形成一個微型臨時委員會,共同決策判定。
責編一般不是小同行,甚至未必算大同行。審稿人其實也不一定是小同行(當然他在審稿意見里不會承認),因為絕對意義的小同行往往數量太少,不易找到。
在這種情況下,對一篇稿件做出全面準確的判斷,難度非常大,很大程度要靠“蒙”。
科學論文主要分為理論性和實驗性兩類。對于理論性的論文,理想的審稿人需要確認理論推導過程的正確性,在確認結果正確的前提下,還要預判研究工作的意義。
然而,除非是自身在研究中已深刻思考過同一個問題的學者,其他人要完全搞清這些事項,往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精力,現實中難以實現。
對于實驗性的論文,結果的正確性更難在審稿中判斷。即使是小同行,時常也要靠直覺來推測實驗過程和實驗數據是否恰當。
就是說,審稿人需要在沒有絕對把握的情況下姑且相信作者。
審稿的前提基調是質疑。而要從質疑中形成信任,真是一個兩難的境地。
這個時候,審稿人往往就需要借助各種工具,查看一下作者的背景,俗稱“人肉”。這些工具包括度娘、Scopus、Orcid等等。
請注意:這是學術界的常規操作,不然那些責編是怎么找到你并且邀請你審稿的? Elsevier旗下的期刊,會給每一個審稿人免費開放一個月的Scopus高級使用權限,鼓勵調查作者背景。
人肉雖然難聽,但在學術界卻是個中性詞。一個在網上查不到任何信息的科研人員,絕不會是一個好學者,除非他從事涉密研究。
俗話說:知己知彼。一個不會查看同行背景的科研人員也不大可能是一個好學者。
假如誰遇到這樣的評審專家,那就自求多福吧。
顯然,一個擁有良好發表和引用記錄的作者寫出來的稿件,內容靠得住的概率更大。因為,人比較“靠譜”,所以“信得過”。
對于稿件內容存疑之處,審稿人會更加放心一些。根據我多年的審稿經驗,事實也確實如此。
特別是對于頂級期刊的稿件,這個問題尤為突顯。
因為敢投頂級期刊的稿件,都有兩把刷子,往往不易發現什么硬傷。但是頂級期刊的錄用率很低。
這樣,審稿人就會很傷腦筋,到底錄用還是不錄用,非常糾結。
所以,如果作者沒有較高的學術資歷和聲望的話,即使做出再漂亮的成果,也難以在頂刊發表。
一個典型發論文看出身的例子是PNAS,僅次于Nature和Science的綜合性期刊。上面的論文大都出自美國科學院院士的團隊。
那么問題來了。
照這樣說來,新手豈不是沒機會了?這是永無出頭之日的節奏啊!
沒關系,其實對于新手,這個魔咒也可以破解。
完全意義的科研新手,大都是在讀的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生。其實只要導師的團隊擁有較好的學術聲譽即可。
那如果導師的名氣也叫不響咋辦?
這時候可能就需要設法跟一個同行專家學者合作一下了。
稿件有專家學者的署名,相當于專家學者用自己的學術聲譽為稿件內容做了擔保,或者“背書”(endorsement)。審稿人就放心多了。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5768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4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