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探險家、研究泰坦尼克號的專家共同帶領技術團隊潛入北大西洋海底,14年來首次造訪歷史上最著名的船只之一——皇家郵輪泰坦尼克號。
他們乘坐雙人潛水器參觀了沉船,首次使用4K鏡頭拍攝船體,揭示了沉船現今的狀況,令人震驚不已。
目前,泰坦尼克號殘骸位于北大西洋海下約4000米,加拿大紐芬蘭以南約370英里(約596千米)處。在這樣的深度,沉船受到鹽侵蝕、細菌侵蝕、深海洋流渦流以及1°C左右的嚴寒條件等多方面影響。
研究泰坦尼克號的專家表示:“最令人震驚的侵蝕區域是軍官艙的右舷,那里正是船長艙所在的位置。船長浴缸是泰坦尼克號愛好者最喜歡的畫面,但現在已經沒有了。這一側的大圓洞連同特等艙都在坍塌,情況還會繼續惡化。”
利用潛水器上的攝像機,研究人員能夠創建精確度極高的三維船體模型。研究小組表示,有了這些圖像,評估泰坦尼克號沉船目前以及未來的狀況將變得更加容易。
與過去不同的是,探險隊此次配備了先進的潛水攝像技術,在八天時間內完成了五次深海勘探,并拍攝了大量泰坦尼克號船體的4K高清影像。隨后,制片公司將制作相關的記錄片。
電影《泰坦尼克號》(1997)片頭使用的沉船影像顯示泰坦尼克號在上世紀90年代已經遭受了相當程度的腐蝕。
參與此次探險的科學家認為,與這艘沉船一同葬身大西洋海底的大量生命是泰坦尼克號殘骸遭受腐蝕的原因之一。“沉船上的微生物正在吞噬沉船本身的鐵,形成‘銹質’結構,這是一種更為脆弱的金屬形態。”
泰坦尼克號沉沒在海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912年,這艘當時最大的客輪在從南安普敦到紐約的首航中撞上了冰山,超過1500名乘客和船員因此喪生。直到1985年,深海探險隊才在海底首次發現了斷裂成兩塊的船體殘骸。
由于發現時沉沒時間過長,泰坦尼克號的殘骸上出現了一種特殊的銹化現象。鐵銹在海底長時間被微生物侵蝕后,會結成冰棱的形狀,這使得泰坦尼克號的部分殘骸變得非常脆弱,一經碰觸就會像云霧一般散開,根本經不起過度的開發。
此前已有探險隊估計,這艘著名沉船的殘骸將于2030年徹底消失。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3558-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