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知名大學博士畢業都去哪兒?55所高校大數據揭秘
    2019-11-07 09:58:52 作者:李永剛 來源:科學網 分享至:

    導讀

    1. 與國外相比,我國博士畢業生在學術和高等教育系統內部向上流動的比例偏低,流向非高校的各類事業單位的比例較高,流向工業部門的比例雖不高但流速較快。

    2. 博士人才的環流過程中,東部和西部地區為博士人才凈流入地,中部地區承擔著同時向東部和西部地區高校輸出優秀生源的角色,博士人才回流的比例較低。

    3. 我國大學應進一步優化學術環境,提升學術職業的吸引力,提高博士研究生在學術內外部門從事科研的能力和水平。

    4. 中部省份應主動招攬區域科教中心溢出的博士畢業生,積極聯絡和吸納本省籍博士畢業生回流就業。


    近年來,國家和地方“雙一流”建設方案的出臺,極大地刺激了各大學招攬高層次人才的積極性。


    眾多一、二線城市制定一系列人才引進政策,向博士畢業生拋出橄欖枝。


    學術內外勞動力市場需求的擴大,一時間使得博士畢業生成為了勞動力市場中的“香餑餑”。


    筆者選擇2018年55所教育部直屬高校24856名博士畢業生就業數據作為樣本,約占當年全國博士畢業生總量的41%。


    對博士畢業生就業的整體狀況與態勢、職業選擇和地域選擇進行分析后,得出如下結論。


    博士在學術系統就業的比例呈下降趨勢


    通常認為,高校和科研院所是博士畢業生的主要去向,不過由于近10年來博士生培養規模的快速增加,高校教職需求的緩慢增長導致學術勞動力市場開始飽和,致使博士畢業生獲得學術職業的難度逐漸提高。


    筆者對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的調查顯示,選擇學術職業的比例只有50.2%。據蔡學軍和范巍等人的統計,1997年、2007年博士畢業生選擇學術職業的比例分別為74.6%、54.3%。


    綜上所得,筆者認為,近20年來,我國博士生在學術系統就業的比例一直呈下降趨勢。


    對于學術界就業溢出的博士畢業生來說,博士后是有志于學術但無法直接獲得理想研究型大學教職的博士畢業生最主要的選擇,因此正常情況下,隨著博士畢業生數量的快速上升,選擇博士后職位的比例就會越來越高。


    但蔡學軍等人的調查顯示我國高校博士畢業生選擇博士后職位的比例一直不高,在2008年之前,博士畢業生選擇博士后的比例始終低于5%。


    近年來攻讀博士后的比例雖然有所提升,2018年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中深造的比例約達到11%,但與美國高校同期博士生中39%的畢業生攻讀博士后相比,仍有相當大的差距。


    工業界及事業單位等成為博士畢業生就業的重要去向


    工業界、政府機關、事業單位或非營利組織也是博士畢業生就業溢出的重要領域。


    中國的博士畢業生在1997年時選擇到工業界就業的比例只有4.2%,此后一直到2007年均保持略微上升,但到2018年時,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到工業界就業的比例急速攀升到19.39%,增長速度較快。


    中國高校博士畢業生在各類事業單位中就業的比例非常高。在1997年時只有1.6%,但到2002年時上升到11.6%,并保持快速增長趨勢,2018年部分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在事業單位就職的比例高達20.66%。


    與同期美國博士生就業流向相比,中國高校博士畢業生從學術界流向工業界的比例雖然低于美國,但增長速度更快。而在非營利組織就業方面,中國高校博士畢業生高于美國博士畢業生。


    高校屬地及所在區域是博士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選擇


    受生源地、事業的初始積累與地緣的親近性等因素的影響,博士畢業生的就業地表現出非常強的屬地就業特征。


    筆者對公布在屬地就業的所有教育部直屬高校進行了統計,發現博士畢業生在屬地的就業率平均達到51.67%。


    從圖1中可以發現,屬地就業率超過60%的高校達到5所,主要集中在東部高水平綜合性大學和京滬行業特色高校,屬地就業率從高到低依次為東南大學(73.85%)、北京中醫藥大學(72.09%)、合肥工業大學(69%)、山東大學(68.97%)和上海財經大學(62%)。

    640_1.jpg

    屬地就業率在50%到60%之間的學校達到了11所,占到有效統計樣本的35.48%,在該區間除了四川大學和西安交通大學兩所西部地區高校之外,均為東部地區高水平大學。


    屬地就業率在40%~50%之間的學校也達到了12所,這一區間的高校性質較為多元,既有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和北京師范大學等“雙一流”大學,也有行業特色鮮明的高校,如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地質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國藥科大學等。


    相比之下,屬地就業率較低的高校只有3所,分別是中國礦業大學(徐州)、中央音樂學院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屬地就業率均低于40%。


    除了屬地優先之外,博士畢業生傾向于選擇就讀地所在區域內就業。


    統計發現,博士畢業生在屬地所屬區域就業的比例平均達到17.8%,除天津大學博士畢業生在華北地區就業比例低于華東之外,其余各高校在屬地所屬區域的就業比例均超過了其他區域。


    其中華北、華東和華中地區高校博士畢業生圍繞屬地省份而就業的比例較為接近,基本都在18%左右。


    西北和西南地區高校博士畢業生在屬地周邊省份就業的比例相對較低,不過也都超過了10%,蘭州大學和重慶大學畢業博士生在屬地周圍區域就業的比例接近14%。


    中部省份博士畢業生傾向于向東部省市流動


    不同區域之間的屬地及其區域博士畢業生就業率存在差異,這是否意味著不同區域或省份的生源輸出和博士人才流入存在不均衡的現象?


    為了揭示其背后緣由,本研究選擇山東大學、上海交通大學、東南大學、中南大學、中國藥科大學、華中農業大學和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等7所東部和中部代表性高校進行分析。


    結果顯示,山東和河南作為主要生源地的次數均達到了7次,安徽達到了6次,山西、湖北、湖南和江蘇也都達到了3次,河北、上海和江西則各有1次。


    與此相對,作為博士畢業生主要就業流入地的分布卻呈現出不同的特征。


    有5所高校博士畢業生將江蘇、浙江和河南作為主要流入的省份,有4所高校博士畢業生將北京、上海和廣東作為主要流入的省市,有2所高校博士畢業生以山東、安徽和湖北為主要流向的省份,湖南、江西和廣西則分別有1所對應的高校博士畢業生將其作為主要就業流向目的地,而山西與河北卻沒能作為樣本高校博士畢業生流動的主要選擇。


    兩相對照發現,作為博士畢業生主要輸出次數大于輸入次數的省份,包括山西、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湖北和湖南,基本上都屬于中部地區。


    而作為主要輸入次數大于輸出次數的省份,包括北京、上海、江蘇、浙江、廣東和廣西,除廣西之外均屬于東部地區。


    此外,作為博士畢業生的主要輸出地次數與輸入次數相等的省份只有江西。(見圖2)


    換言之,中部省份充當了人才主要輸出地的角色,東部省市則成為博士生主要流入的目的地。

    640.jpg

    西部省份高校博士畢業生更傾向于留在屬地


    西部地區博士人才流動特征與中東部情況不同。筆者選擇蘭州大學和西南財經大學兩所西部高校進行分析。


    研究發現,兩所高校的博士畢業生并沒有大規模流向中東部,西部對流入的博士人才有較高的吸引力。


    以地處西北的蘭州大學為例,華東、華北和東北地區生源輸出到蘭州大學的博士生源比例要大于回流到上述地區的比例,也就是說蘭州大學為西部地區的社會經濟發展提供了很好的人才儲蓄與涵養功能。


    同樣,在西南財經大學,除華北外,其他區域輸出的博士人才生源絕大部分都留在西南地區。


    華東、華中和華南等相對發達地區作為人才輸出的比例要大于回流到各自區域的比例,東北地區輸出和流入的比例接近。


    概言之,在博士人才環流過程中,西部地區較好地吸引和存留了其他地區的博士畢業生,并沒有成為其他區域的人才凈輸出地。


    博士畢業生就業流動的趨勢與思考


    通過數據分析,筆者發現當前博士畢業生總體上保持了非常高的就業率,除了部分農林、師范和中南地區的高校外,就業率均超過95%。


    在就業流動趨向方面,博士畢業生流向學術界的比例出現緩慢下降的跡象,流向企業和各類事業單位的比例相當,且均呈現出較高的增速。


    在區域就業流動上,顯現出圍繞屬地為核心逐步向周邊區域遞減的態勢和格局,但在博士人才的環流過程中,中部承擔了同時向東部和西部輸送人才生源的作用,東部吸引了大量非本區域生源的博士人才,西部地區高校在博士人才的培養和引流上起到了較好的存儲與涵養作用。


    圍繞博士畢業生就業流動的特點有幾點需要引起業界的關注。


    1. 高校學術職業吸引力一般,博士畢業生就業學術溢出的現象日益增強。


    一方面,這反映了我國高校博士畢業生不愿意繼續留在學術界選擇過渡性的博士后職位,延遲獲得教職。


    這在筆者對研究生院高校自然學科博士生內在學術動機的一項調查中得到佐證,因單純對科研的愛好和興趣選擇而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僅占總體的13.95%。


    另一方面則反映出當前學術與高等教育體系對博士畢業生缺乏足夠吸引力。


    換言之,大學中的學術氛圍、以及教師管理和保障仍有諸多需要改進之處,如果大學組織在薪資、福利、晉升和管理等方面無法提供有競爭力的條件,則勢必會將更多優秀博士畢業生推向企業和公共部門的研發機構。


    2. 流向非學術部門領域的博士畢業生培養質量需要引起關注。


    如果暫不考慮流向非學術部門就業速度過快的問題,單從服務知識經濟發展、提高公共事業管理水平的角度來看,我國教育部直屬高校博士畢業生似乎較好響應了國家和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


    但其中隱含的質量問題或許值得我們重視。


    相關研究顯示,我國高校博士畢業生中選擇到企業就業的學生不排除有科研能力薄弱而被動流出學術界的原因。這對提升我國企業的科技研發能力而言未必是好事。


    因此從長遠來看,在倡導博士畢業生去工業或企業就業的同時,確保博士研究生自身具有良好的科研能力或許更為重要。


    3. 中西部地區省份可以根據博士畢業生圍繞屬地就業的偏好,制定針對性的人才引進政策。


    經濟發展相對滯后的西部地區博士畢業生的就業范圍集中在西部高校和企事業單位,這主要是受到高校學術職位需求和生源地就業偏好兩重因素的影響。


    因此,對擁有良好高教實力的中部地區省市來說,如湖北省和湖南省,應重點優化省內各級高校的學術生態環境,提高教師職位的待遇條件,引導和支持屬地企業加大研發創新的投入,聘用高層次博士畢業生,吸引屬地及周邊博士生就業。


    而對于博士人才凈流出的中部地區而言,如山西、河南和安徽,除了提升省內高校學術環境、激勵企業研發投入之外,應充分利用博士畢業生屬地就業溢出和生源地就業偏好的特征。


    一方面組織省外博士回省參觀高校、科研院所以及企事業單位,并在省外常態化召開專場人才宣講會和招聘會等方式,加強與外地博士生的事業聯系,吸引博士畢業生回鄉就業;


    另一方面加強對周邊科教中心博士人才的招攬,加大資助力度,主動吸收北京、上海、西安和南京等區域高教中心流出的博士人才。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無相關信息
    日韩人妻精品久久九九_人人澡人人澡一区二区三区_久久久久久天堂精品无码_亚洲自偷自拍另类第5页

    <i id="p68vv"><noscript id="p68vv"></noscript></i>
      <track id="p68vv"></track>

        <video id="p68vv"></video>
      <track id="p68vv"></track>
      <u id="p68vv"><bdo id="p68vv"></bdo></u>

    1. <wbr id="p68vv"><ins id="p68vv"><progress id="p68vv"></progress></ins></wbr>
      <code id="p68vv"></code>
        <output id="p68vv"><optgroup id="p68vv"></optgroup></output>
    2. 在线播放麻豆嫩草影院AV | 色无月激情五月在线观看 | 在线中文字幕亚洲日韩不卡 | 最新国产精品精品视频 | 午夜A级理论片在线播放一级 | 一级成年人电影在线观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