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公布了2020年新當選院士名單,共有來自世界范圍內的361位學者當選。
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院(Academia Europaea)成立于1988年,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是由歐洲多國科學部長共同倡導創立,由英國皇家學會等多個代表歐洲國家最高學術水平的國立科學院共同發起成立的國際科學組織。該院院士主要來自歐洲國家,代表著歐洲人文和自然科學界最高的科學水平和學術地位。目前該院共有院士約4000人,其中包括72位諾貝爾獎獲得者,許多科學家在當選歐洲科學院院士后才獲得諾貝爾獎。
今年,香港理工大學的曹建農教授、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成秋明教授、南方科技大學的劉俊國教授、華中科技大學的余翔教授當選新一屆歐洲科學院院士。
曹建農教授 (Jiannong Cao) 香港理工大學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電子計算學系講座教授,互聯網與移動計算實驗室主任,大數據分析中心實驗室副主任。
曹建農教授于 1982 年畢業于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系計算機軟件專業獲得學士學位,1986 年和 1990 年在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獲得計算機碩士和博士學位。1997 年加入香港理工大學電子計算學系。現任香港理工大學潘樂陶慈善基金數據科學教授,電子計算學系講座教授、博士生導師、互聯網和移動計算實驗室主任,以及理大大數據分析中心實驗室主任,并曾于 2011-2017 年擔任學系系主任。曹教授之前還在澳大利亞的兩所大學:詹姆斯庫克大學和阿德萊德大學,以及香港城市大學任教。多年以來,曹教授和國內外許多大學和研究機構有著緊密的合作,參與組織國際會議,合作研究與項目申請,并聯合培養指導研究生。曹教授還是國內其他重點大學的客席教授/兼職教授和博士生導師,包括中山大學、深圳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南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東北大學、西北工業大學、和北京交通大學。
2010-2013 年兼任湖南省「芙蓉學者計劃」特聘講座教授。
曹建農教授的研究興趣涵蓋并行和分布式計算、無線網絡和移動計算、大數據和云計算、普適計算、容錯計算等方面。曹教授編著了 5 本在移動計算和無線網絡方面的著作,參與編寫9 部其他著作,并在國際權威期刊(如 IEEE 系列期刊 IEEE Network, TC, TMC,TPDS, TWC, TDSC, JSAC, TCOM, TSE; ACM 系列期刊 TOSN, TOIT, TAAS; 及 PMCJ,TON, JPDC 等)和頂級國際會議(INFOCOM, ICNP, PERCOM, WWW, DSN, ICDCS, SRDS 等)上發表學術論文 700余篇。
曹建農教授主持和參與開發超過 90 個科研項目。作為第一負責人承擔并完成超過 60 個跨學科和國內外合作科研項目,其中包括先進異構無線網絡中的無縫通信與移動問題研究和應用所需的測試床;跨學科合作運用無線傳感器網絡來監控結構性的健康以及智能交通系統,物聯網平臺等。累計項目總經費超過 6,000 萬港幣,其中異構無線網絡 Internet 接入項目獲得香港政府創新及科技基金超過 1,500 萬港幣的資助。曹教授的研究受到政府和工業界的支持,包括中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國家科學技術部、香港研究資助局、創新科技署創新及科技基金、香港建造業議會、香港學者協會、華為、IBM 和諾基亞。并且參與研發共 13 項專利。
由于杰出的研究表現與成就,曹建農教授于 2017 年獲得中國計算機學會海外杰出貢獻獎,以表揚其在計算機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就及所作出的突出貢獻。曹教授于 2018 年獲中國教育部高等學校科學研究優秀成果獎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多次榮獲香港理工大學工程學院的科研基金杰出貢獻獎,并于 2009 年獲香港理工大學校長杰出科研獎、工程學院杰出科研獎;2009 年比利時布魯塞爾「世界創新科技博覽會」銅獎;2006 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2005 年中創軟件人才獎;2003 年度獲教育部提名國家科學技術一等獎(排名第 9,獲獎項目:面向對象與移動 Agent 技術研究);以及多次最佳論文獎(包括 DSAA 2017 、UIC/ATC/ScalCom/CBDCom/IoP/SmartWorld 2016、2016 年 SMARTCOMP 2016、ISPA 2013、WCNC 2011 等)。
曹建農教授為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師學會(IEEE)會士,計算機協會(ACM)杰出會員,中國計算機學會(CCF)高級會員。曾于 2012-2014 年擔任 IEEE 計算機學會分布式計算技術委員會主席,在 2004-2007 擔任中國計算機學會計算體系專委會副主席。同時,曹教授擔任很多國際學術會議,包括 INFOCOM, PERCOM, SMARTCOMP, ICMU, ICPP, MASS, ICPADS, IWQoS,EUC/CSE, UIC/ATC, QShine 等大會主席(GeneralChair)和程序委員會主席(PC Chair),以及ICDCS, PERCOM , INFOCOM, IPDPS, ICNP, ICPP, ICC,WCNC, GLOBECOM, RTSS, SRDS,ICCPS 等國際會議的程序委員會委員。以及擔任眾多國際著名期刊的編輯編委工作,包括分布式計算領域頂級期刊 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 (TPDS), IEEETransactions on Cloud Computing (TCC), 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TC),IEEE Network,ACM Transactions on Sensor Networks (TOSN),Elsevier Journal of Pervasive and Mobile Computing (PMC), 國內計算機頂級雜志 JCST 等等。曹教授還應邀在多個國際頂級學術會議上做過重要報告(包括 WoWMoM,CloudCom, ICA3PP, CollaborateCom, SKG, ICMU, ICDCN, CCBD, PAAP, UMedia, NCTC,ChinaCom, ICPADS, CUTE, PDCAT, IET-WSN, WSNC, HHME, TSP, WISA, CSSE, ICYCS,MP2P 等),及擔任專家組成員。
成秋明,1960年生,山西太谷人,中國地質大學(北京)教授,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數學地球科學學家、礦產勘查學家。他1982和1985年分獲長春地質學院學士和碩士學位,1994年獲加拿大渥太華大學博士學位。曾任加拿大約克大學教授。2002年獲聘“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5年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2019年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
成秋明長期從事定量地學研究,創立了地質過程奇異性理論、非線性礦產定量預測理論與方法體系。他發現成礦、地震、火山等復雜地質事件質量和能量密度普遍具有分形分布規律,提出了“分形密度”新概念,建立了“密度-尺度”分形模型,推導了度量復雜地質過程中物質超常聚集與能量巨量釋放強度的“奇異性指數”,研發了復雜背景與疊加異常分離、弱信息提取和多源信息融合等新技術,實現了奇異性事件結構、規律和過程的定量表征與模擬,以及覆蓋區和深部礦產定量預測,開辟了地學大數據分析的新領域。其成果在國內外得到廣泛應用,并取得顯著找礦實效,受到國際地球科學界的高度贊譽,被認為“成功推進了非線性理論在固體地球科學中的應用,不僅對地球科學,且對物理學和數學均具有重要意義”,2008年獲得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IAMG)最高獎—克倫賓獎,2013年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成秋明2004年牽頭組建地質過程與礦產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并獲成功。他先后擔任國際勘查地球化學雜志(JGE)和國際計算機地球科學(C&G)雜志副主編,2015年入選國務院學位委員會第七屆學科評議組,2012年當選國際數學地球科學協會(IAMG)主席,2016年當選國際地質科學聯合會(IUGS)主席,2019年當選國際科學理事會(ISC)首屆科學規劃委員會委員。
劉俊國,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副院長,奧地利國際應用系統分析學會資深客座研究員,北京生態修復學會理事長。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國家“萬人計劃”科技創新領軍人才,科技部中青年科技創新領軍人才。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入選英國皇家地理學會會士、英國皇家氣象學會會士。曾獲國家“萬人計劃”青年拔尖人才、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深圳市“鵬城學者”特聘教授、深圳市國家級領軍人才、深圳市海外高層次專業人才、深圳市南山區領航人才。
劉俊國教授長期從事水資源和全球變化、生態修復方面的科研和教學工作,在水資源時空演變、水質性缺水評價、全球環境變化和生態修復等方面取得了系統性創新成果。在《自然》、《科學》、《美國科學院院報》、《自然-氣候變化》、《自然-可持續性》、《自然-通訊》等國內外刊物發表論文168篇,其中SCI收錄138篇。以第一作者出版專著3部,譯著1部。所發文章被引用7877余次(Google Scholar)。發表Science論文1篇(共同通訊作者),PNAS論文3篇(第一、通訊作者和共同作者),Nature論文1篇(共同作者),Nature子刊論文6篇;其中12篇論文入選全球ESI高被引論文。2018年當選為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第六次氣候變化評估報告領銜作者,為“水資源”章節中國唯一作者。
劉俊國教授創建了中國首個聚焦生態修復的省部級一級學會-北京生態修復學會,并擔任首任和第二任理事長;創建了北京科協系統首個學會聯合體-北京生態修復與環境保護聯合體,并擔任首任主席;是國際水足跡研究聯盟的聯合發起人。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重大研究計劃培育項目、國際合作研究項目以及科技部國家國際科技合作專項項目、林業公益性行業專項、北京市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北京科委科技計劃項目課題等近20項。
余翔,教授(博導),管理學博士,科技管理與知識產權系教授,管理學院中德知識產權研究所所長,華中科技大學中歐知識產權研究院院長。
研究方向:企業專利戰略與技術創新、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技術轉移與許可證貿易
部分海內外學術兼職:
歐洲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院院士;德國洪堡學者;法國斯特拉斯堡大學國際知識產權研究中心客座教授;澳大利亞悉尼科技大學法學院客座教授;瑞士蘇黎世應用科技大學管理與法學院客座教授;暨南大學講座教授;福建省閩江學者講座教授。
部分國內專業榮譽:
全國知識產權領軍人才;全國專利信息領軍人才;云南省“余翔院士工作站”首席專家;國家外國專家局重點引智項目評審專家;湖北省高級人民法院知識產權審判咨詢專家;湖北省荊門市熊興化工有限公司院士工作站首席專家。
國內其他任職:
湖北師范大學副校長(分管國際合作、學科建設和研究生院)。
部分國內社會兼職:
湖北省人大常委、湖北省人大法制委員會委員;民革中央委員,民革湖北省委副主委;湖北省留學歸國人員聯誼會常務理事。
主要研究方向:
“專利戰略與技術創新”、“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知識產權”、“技術轉移與許可證貿易”。
主要成果:
研究提出的多項立法修改建議和政策建議,分別被我國《專利法》、《海關知識產權保護條例》、《海峽兩岸知識產權保護合作協議》等采納。
2011年起,擔任中美政府合作項目清潔能源中心清潔煤技術聯盟(CERC-ACTC)中方知識產權項目負責人。2015年受命擔任整個中美清潔能源中心(CERC)及其下屬共五個聯盟的中方知識產權專家組組長、知識產權項目負責人。
2013年起,擔任中歐政府合作項目煤炭利用二氧化碳近零排放(NZEC)示范項目二氧化碳捕捉利用與封存(CCUS)項目中方“知識產權、知識分享、技術轉移”子項目負責人。
先后主持或參加完成6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的知識產權領域項目的研究工作。主持完成并正在繼續主持多家中國企業委托的知識產權管理和專利戰略項目。主持承擔和完成國際合作研究項目多項。
以英文、德文、日文、中文在國內外重要專業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40余篇。合著出版中文專著1部、合著英文專著4部。
2002年擔任教授至今,40多次應邀出席在德國、瑞士、奧地利、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法國、比利時、西班牙、韓國、泰國、荷蘭、波蘭、南非和中國臺灣等國家和地區召開的國際知識產權學術會議并做大會專題報告、或專題講座。連年應邀為國家或地方政府、企業做知識產權培訓。
教育背景:
管理學博士:華中科技大學管理學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2001)(其中1999年4月至2001年3月,在德國慕尼黑大學作為中德聯合培養博士生,撰寫完成博士論文)
工學第二學士:華中理工大學管理工程系工業管理工程(專利與科技管理)專業(1990)
工學學士:武漢化工學院礦山系采礦工程專業(1986)
講授課程:
《專利戰略》、《專利管理》、《知識產權前沿》、《國際技術轉移法》、《經濟法》等。
企業管理經驗:
1992年10月 - 1994年6月,武漢東湖高新技術開發區創新技術開發公司,先后任副總經理兼工程師、總經理兼工程師(1992-1994);
1994年6月 - 1995年4月,華中理工大學科技開發總公司,企業管理,工程師(1994-1995);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