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6日,《自然》就中國免疫學家曹雪濤論文存在剽竊造假一事發布新聞:沒有剽竊和造假。此新聞依據的是中國科技部等部委21日發布的調查結果,但是這一事件真的就塵埃落定了嗎?各方還有不同的評論。
1月26日,《自然》發表了一篇題為《中國著名免疫學家曹雪濤沒有剽竊和造假》的新聞。
但緊接著副標題又作了補充:但是在調查人員發現他的團隊論文中存在「圖片誤用」后,曹雪濤將被禁止申請研究基金一年。
Nature新聞中引用的結果來自21日科技部發的《有關論文涉嫌造假調查處理情況的通報》。官方公布!曹雪濤、饒毅、李紅良等人論文涉嫌造假調查結果
該通報對曹雪濤院士論文的調查結論和處理辦法是:
對網絡質疑曹雪濤院士的63篇論文,經調查「未發現」有造假、剽竊和抄襲,但發現較多論文存在「圖片誤用」,反映「實驗室管理不嚴謹」。
經聯合工作機制審議,決定取消曹雪濤院士「申報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資格1年,取消「作為財政資金支持的科技活動評審專家」資格1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資格1年,責成其對被質疑的論文「回應」質疑并進行「勘誤」,對存在的問題作出深刻檢查,在工程院相應學部通報批評。
自2019年11月14日,斯坦福大學博士Elisabeth Bik在PubPeer指出曹雪濤存在學術不端,有多達40篇署名曹雪濤的論文被質疑實驗圖片造假。隨后,中國工程院表示對此問題展開調查。
2020年6月26日,《生物化學雜志》(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JBC)編輯部在最新一期的雜志中對曹雪濤團隊自2003年至2014年期間發表于該刊的12篇論文分別發布了關注聲明,對這些論文中的某些數據和結論的可信性表示關注。
事件吹哨人:結論令人震驚!
Elisabeth Bik是斯坦福大學博士,也是一名微生物學家,致力于發現論文中有問題的圖片。
她在2019年11月提出了曹雪濤論文存在問題。對于曹的調查結果,她說:「(該委員會)得出的結論是,這些案件中沒有任何欺詐行為,這令人震驚。」
Bik說,在曹的一些論文中,同樣的圖像被用來代表不同的實驗,這可能是偶然的。
她說:「這是草率的,但并不一定意味著出現此情況是故意為之。」
但是其他的論文包含了一些圖片,其中有不自然的重復元素。她說: 「我想不出任何技術原因或是未能正確標記圖像,可以解釋這些重復。」
「圖片似乎被改變了。」
2019年11月,Bik在 PubPeer 學術討論論壇上提出擔憂,認為曹院士和他的團隊寫的幾十篇論文中存在有問題的圖片。
其他幾個人也認為曹院士團隊的其他論文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
當時,曹院士說他的實驗室會調查所提出的問題,并確信他們不會改變論文的結論。曹院士的一些合著者在 PubPeer 上回復說,有些錯誤屬于無心之過,比如圖片被貼錯標簽。
現在調查結果已出,根據《自然》雜志的分析,自從Bik首次提出這些問題以來,已經有19篇被更正,3篇被撤回。
Bik 表示,調查的最重要結果是,委員會要求曹院士撤回或更正有問題的論文,但她擔心還有更多的論文沒有被撤回。
孫平(音譯)曾經在科技部擔任誠信調查,他表示,如果調查報告能夠公開,感興趣的讀者會做出自己的判斷。
也有學者認為,曹雪濤院士現在應該出面解釋為什么他的論文中有這么多有問題的圖片,他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防止未來出現類似的問題。
曹雪濤院士:調查過程讓人精疲力盡
曹雪濤院士說,調查過程讓人感到筋疲力盡。
他和同事交了1500多頁材料,其中一些可以追溯到15年前,他們反復進行實驗,并提交了新的數據。
曹說他是54篇調查論文的通訊作者,其中35篇包含導致圖像誤用的意外錯誤。他將此歸咎于10-15年前,論文發表時,論文發表相關政策缺乏「統一的定義和有關圖像處理的規定」。
他說:「今天被歸類為‘錯誤’的東西,在當時可能不會被認為是錯誤,而是可以接受的做法」。
而對于Bik認為有些照片是故意改變的,曹院士對此沒有回應。
曹雪濤院士,中國免疫學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南開大學校長。
1986年于第二軍醫大學本科畢業,碩士時以總分第一的成績考入葉天星門下。其碩士論文得到好評,于是補做半年學習和半年科研后直接獲得博士學位。
1992年,他直接被提升為教授。1996年他幫助第二軍大建成博士點,第二年又建成全軍重點實驗室。
2000年11月當選第11屆中國十大杰出青年。2005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醫藥衛生部院士。
2012年被任命為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及北京協和醫學院校長。2018年1月,當選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
2018年1月接替龔克擔任南開大學校長。接任南開大學校長一職后,曹雪濤提出了「4211卓越南開行動計劃」。
2018年4月18日入選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院士名單。
曹雪濤的研究聚焦于樹突狀細胞的和腫瘤的免疫學。
他發現了一種新樹突狀細胞亞群,并發現它成熟在基質作用下能進一步增殖和分化,有重要的免疫調節功能。
他闡釋了這種細胞的免疫調控機制及功能。他還從人類樹突狀細胞cDNA文庫中鑒定了多種多條全長新基因,并發現了一些新的生物分子。
這些都為新的腫瘤治療、免疫學基因療法開辟了道路。
1989年,曹雪濤與葉天星等人曾合著論文《氣功外氣的抗腫瘤作用及增強免疫功能機理的實驗研究》,發表于《自然》雜志。
文章聲稱氣功外氣能夠阻止腫瘤生長、延長荷瘤宿主存活期、提高機體免疫功能。但引發廣泛爭議。
通報中的其他調查結果
在科技部本次發布的通報中,除了曹雪濤院士之外,還公布了對其他4名專家學者的調查結果。
李紅良(武漢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論文未發現造假,但存在較多圖片誤用,反映實驗數據處理不嚴謹。
經審議,決定取消其「申報國家科技計劃項目」資格2年,取消「作為財政資金支持的科技活動評審專家」資格2年,取消「招收研究生」資格2年。
耿美玉(中國科學院上海藥物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藥理學專家)其團隊聲稱成功研發了一款治療阿爾茨海默癥的新藥「九期一」,但被PubPeer網站、饒毅等質疑造假。
對其調查結果是:論文未發現造假,但存在少量圖片誤用。經審議,決定對其進行批評教育和科研誠信提醒談話。
裴鋼(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細胞生物學家、分子藥理學家):對網絡質疑裴鋼院士的1篇論文,經查未發現造假。
饒毅(生物學家、首都醫科大學校長、北京大學終身講席教授、北京大學校務委員會副主任):對網絡質疑饒毅教授用于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申請的2篇論文,經查,未發現造假。
學術打假結果:圖片誤用
在科技部通報發出當晚,首都醫科大學校長饒毅在其公號「饒議科學」發文稱,已經實名向中科院第六屆道德建設委員會發郵件,舉報裴鋼涉嫌學術不端。
隨后幾天中圍繞此事的一場公開論戰暴發,饒毅數次發文反駁相關當事人,呼吁有公信力的第三方進行重復實驗。
1月25日,據媒體消息,裴鋼以短信形式回復稱:
「眾所周知科研打假和舉報學術不端都應該遵紀守法。舉報者舉證,作為網絡打假和學術不端公開舉報人有法理責任和義務提供2019年網絡舉報時持有的學術造假實證和這次公開實名舉報學術不端的實質證據。」
1月26日,中國科學院學部官網發布中科院學部科學道德建設委員會回應關于饒毅《正式舉報林-裴(1999)論文涉嫌學術不端》處理意見:「已有明確結論」、「不再進行調查」。
語言也是開源的,經過此次事件,也許2021年新詞榜會收錄一個新詞「圖片誤用」。
參考鏈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1-00219-4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1-01/21/c_1127010436.htm
https://mp.weixin.qq.com/s/WFEDN4tdjjeucT_9HnegIw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