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因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的身份發表學術論文,來自浙江理工大學的碩士生郝治偉近日受到關注。
雖然他并非名校出身,但不俗的科研成績依舊引得網友連連稱贊。
大家都知道發Nature意味著博士保底,他將來去很多地方都有可能直升副教授甚至教授了。
然而,正當人們感嘆一顆學術新星冉冉升起時,卻得知了一個驚人的消息:該學術新星畢業后,逃離科研圈,回宿州老家做基層公務員了。
有人為他的選擇感到可惜和不解,更多科研人換位思考后,覺得他的選擇理所當然:科研不易,一戰封神,見好就收。
實際上,在內卷的科研圈,近年來逃離的人越來越多,逃離科研圈考公似乎是他們的首選,更有高校畢業生直接去往一線生產操作間。
前段時間,河南中煙的一份招聘擬錄用名單就顯示,在「一線生產操作崗」錄取的135人中,不乏中國人民大學、武漢大學、鄭州大學等知名高校的畢業生,其中碩士學歷共41人,高達錄取總人數的30%。
依然有很多科研人抱著理想化的態度覺得,碩博生讀完最好的選擇是去高校教書搞科。然而,現實是能夠最后堅持下來的人是鳳毛麟角。
高校科研這條路能從很多青椒的分享中看出并不容易:教學任務重,科研指標多,薪資不理想,非升即走,末尾淘汰等現狀,可以說大寫加粗的殘酷和艱難。
對大部分的青椒而言,低收入是限制他們成長的一個主要瓶頸。
2011年,就有項調查顯示:高校青年教師收入普遍不高,81.9%的青年教師年收入10萬元以下,特別是34.6%的青年教師年收入6萬元以下。
剛剛畢業進入高校的青椒收入則更少,甚至,不乏以“啃老”養活科研夢想的人。
當他們和同時期畢業去企業就業或是轉行另起爐灶的同學相比,也就是說,當他們在排隊等聘副高24小時值班,周末門診時,別人有可能在這段時間,搞投資,實現了財務自由,收入和心理落差就立馬出來了。
青椒和職位較高的學校內部同事相比,收入差距甚至也高達數十倍左右。
你會問,青椒的收入還包括職務工資、課題經費呢?可是這些經濟收入與他們大多無緣。由于職稱偏低,職務工資低得可憐,申請課題則“僧多粥少”,中標率太低。
他們中的很多人一樣會為居高不下的房價發愁,尤其是生活在一線城市且家庭條件有限的青椒。
盡管,他是一個在學校盡職盡責,一個優秀的科技研究人員,他一樣會像大家一樣在高房價面前低下高貴的頭顱。
除住房以外,還要養家糊口,在高消費時代下,他們經濟狀況可以說是捉襟見肘了。
雖然,算不上低收入群體,但比起青椒那么多年求學的金錢和時間成本而言,回報確實低了。所以,收入低也勸退了一批人。
你以為,對于這群追求精神生活的高知群體而言,大學講師的職位安穩且體面,他們會很有身份認同感?他們常常自稱學術搬磚工。
針對他們的自我認知,有一項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84.5%認為自己處于社會中層及中層以下,總之,就”權力“而言,他們不能和進入官場的青年人相比,就”錢多“而言,他們更無法和年輕的商界精英相提并論。
只要能進入大學搞科研,相對低的收入和相對低的自我認知,對于熱愛科研的青椒而言,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教學任務重,科研指標多,又困住了他們。
如你所見,他們在學校既要完成隨時會空降的教學任務,又要參與科研考核。
這些指標包括:本科生教學、帶研究生、發表論著、主持課題、到校經費、獲獎獲證和獲政府批示的數量,有些指標高得離譜,如一學年450時以上標準學時,一年三篇論文一篇SCI、SSCI、A&HCI或CSSCI,三年一本書等等。
這些硬性指標落到他們身上,就演變成996現場,結果就是他們幾乎沒有時間和精力去做科研。
滿懷熱情進入高校搞科研,誰曾想變成西西弗斯,不斷推著上山掉下里的不相關科研任務。
身為青椒,實屬不易,年紀輕輕就已經擔負著培養人才和科研雙重任務。
但這些都打不倒他們,畢竟,科研生涯就前期就是要吃苦耐勞、歷經磨練,總有熬過去的一天吧。
他們最怕的是”非升即走“(飛升疾走),雖然這可以鼓勵他們的保持科研熱情,但也意味著6年之內發不了文,達不到科研指標就會被迫出局。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轉載的文字、圖片與視頻資料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如果涉及侵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本網刪除。
相關文章

官方微信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電子期刊》征訂啟事
- 投稿聯系:編輯部
- 電話:010-62316606-806
- 郵箱:fsfhzy666@163.com
- 中國腐蝕與防護網官方QQ群:140808414
點擊排行
PPT新聞
“海洋金屬”——鈦合金在艦船的
點擊數:7130
腐蝕與“海上絲綢之路”
點擊數:5741